作者杜丽红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教授
原文载《近代史研究》年第4期,注释从略
近代中国地方卫生行政的诞生:
以营口为中心的考察
杜丽红
内容提要
清末,营口的卫生行政在列强的干涉下逐渐成型。年,营口爆发鼠疫,地方当局迫于外交压力临时设立卫生局,推行卫生制度;俄国和日本出于不同的目的,先后在占领期间强化卫生行政;年因应自上而下的新政改革,卫生成为营口地方行政职能。由于地处地缘政治复杂的东北,列强对营口卫生行政形成的影响有两大特征:一是差异性,以俄、日为代表的列强虽遵循同样的卫生规则,但因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和对华政策,采用不同的方式推动卫生行政;一是调适性,官府虽迫于列强压力基本采纳卫生行政,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中外间的跨国互动终使卫生组织和制度得以确立。因此,营口卫生行政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卫生局虽建立起来,但管辖权范围有限,很难辐射到营口之外的地区;列强只有以干涉的形式迫使周边地区行动起来,才能保证营口卫生制度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
营口;东北大鼠疫;卫生行政;俄国;日本
宣统朝东北大鼠疫先后蔓延66个府厅州县,疫毙者达人,引起极大恐慌。然而,位于海陆交通要道上的营口却未发现染疫者。究其原因,显然与此时营口卫生局专业地应对疫情,具有丰富的卫生行政经验不无关系。事实上,营口的卫生组织和制度在年10月已经创立,较之年八国联军驻津都统衙门设立的卫生局更早,可算中国最早设立卫生行政的地方。卫生行政指的是,通过建立卫生组织和制定卫生规则,对卫生防疫事务进行管理,包括组织和制度的内容。卫生制度是指,近代以来西方各国为免受传染病侵袭,共同构建起一套包括检疫、隔离、消毒和治疗等内容的规则,应对疫情和进行卫生治理。作为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卫生局扮演着卫生制度执行者的角色。
除了初创意义,营口卫生行政的建立过程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关于新式组织和制度在近代中国源起的研究多集中于移植一途,强调制度以自上而下的命令方式从他国引入和实施,且主要集中于法律移植问题。此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