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编者按:为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人民网在全国范围开展“小城故事多”大型集中采访活动,通过深度采访,探索中国城市发展新途径。营口市入选首批12个宣传报道城市。营报君今日特转载人民网记者报道营口的文章,以飨读者。
“我们在琢磨结合十九大报告,怎样把社区工作再做深了,把十九大报告贯彻到安居乐业上?”11月13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辽宁省委宣讲团到营口市站前区八田地街道惠安社区,与社区工作者、基层党员代表等进行交流互动,居民戴彩霞主动上前问道。
“不仅要把驻社区的单位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还要把我们社区居民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是我们社区建设生命之所在。”宣讲团成员邓泉国如是说。
14日下午,十九大代表、营口市委书记赵长富来到盖州市东城办事处进行调研,面对面向基层干部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前段时间,我们村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去辽西和大石桥等地考察取经,计划建设蔬菜大棚,发展设施农业,现在各项工作已经着手进行。”巴岭村党支部书记张广扬对农村经济发展满怀信心。赵长富听后十分高兴,他勉励村党支部和党员,在发展集体经济中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
11月15日至11月23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市委宣讲团分赴全市各县(市)区及派出机构,集中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各县(市)区各级宣讲团也相继成立,深入到基层开展宣讲。全市共组织宣讲活动百余场,直接受众近2万人。
此时的营口,海风凛冽,渐入冬季。但从企业到社区,从机关到高校,到处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火热场景。
营口,怀抱辽河,脚踏渤海,因河而建,因海而兴。由汉唐而辽金而明清,民族融会,人文绵延,社会发展。营口在年就有了东北第一个港口,年成为东北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营口市现辖四个行政区及两个县级市:站前区、西市区、鲅鱼圈区、老边区和大石桥市、盖州市,有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鲅鱼圈区合署办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个国家级发展平台。
驻足辽河岸畔,感受天朗地博;触摸古朴建筑,品读城市文化;走进开放港口,体会经济腾飞。记者在营口寻找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与内涵”。
开放之城:与世界互联互通
进入自贸试验区时代,“区位”被视作营口的首要优势,“港口”是营口的核心战略资源。
营口港务集团工会副主席李昆在营口港工作已近30年,他告诉记者,营口总共经历了三次开放。第一次开放是年开埠,那是在列强坚船利炮下的被动开放,营口成为东北当时唯一的水陆交通商埠。
营口港务集团工会副主席李昆接受采访。何淼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是营口的第二次开放实践。营口得风气之先,于年被国家列为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天工”牌电视和“东芝”录音机来料加工的引进方式,成为各地一度竞相效仿的“借船出海”的成功经验。“穿着时尚”是当时营口人的特点,广州时兴什么服装,营口人“第二天就能背回来”。李昆说。
站在自贸试验区战略的新风口,营口真切感受到了难得的“第三次开放”的历史机遇。面对机遇,百年老港,如何焕发新活力?营口港的答案是,以企业战略对接国家倡议,借力“一带一路”建设。“我们从只面向东北腹地的终点港,向面向世界的中转港转变。”李昆说,“传统意义上的腹地概念正在被颠覆。”
在营口港鲅鱼圈港区,记者不时看到标有各国文字的大型集装箱船或远洋运输轮,鸣着汽笛驶入航道,靠上营口港码头。码头上,运输车来回穿梭,吊机挥舞着强劲有力的铁臂,一片繁忙景象。营口港是世界第11大、中国第8大港口,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港口通航,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25亿吨、集装箱运量万标箱。如今的营口港,早已不是一个货物中转装卸的码头,而是南来北往物流的一个总承运商。它的触角东达日本、韩国,西至欧洲的汉堡,向南则达到了广西北部湾。这一切,都源于营口港经营着的中俄欧陆海铁路大通道,越来越红火。
从营口港出发经满洲里出境,经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直通欧洲。这条被称为“营满欧”的中欧班列,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一颗新星。
连续多年,依托港口,营口市进出口总额列省内第三位。转移优势产能,营口海外投资遍及25个国家和地区……对内放开、对外开放,无论是国企改革还是融入“一带一路”,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发展“互联网+”,每一次求索和创新,都显示出与世界互联互通的渴望。
营口物产资源丰富,大石桥市也被称为“中国镁都”,菱镁矿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0%~25%,碱性镁质耐火材料生产能力占全球的65%~70%。大石桥市三华集团的董事长张志东介绍了企业的成长情况。他们年成立时只是一个小型的耐火原料加工企业,从事矿山采矿和生产原料半成品,供给耐火材料企业。年开始,加大了设备投入和技术投入,自己生产成品,供给钢铁、水泥、玻璃企业。现有6家分公司、9个分厂,生产耐火材料系列、有色金属合金系列、冶金炉料系列、实用化工系列共70多种产品,能为客户提供设计、生产、现场砌筑、服务跟踪等全流程服务,可与国际上知名的耐火材料企业竞争和抗衡。
营口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笑柳说:“营口的经济总量目前在辽宁省排第四位,发展速度在省内也名列前茅。以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新型建材、临港七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已初具规模。一大批大型项目相继落户营口,带来后发优势。”
温暖之城: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有人说,评价一座城市,不应该只看其发展的速度,还应该看到这座城市的“温度”。这样的“温度”,体现在万千见义而趋、见善而行的点点滴滴。
营口的冬天,天寒地冻。曾经有一些环卫老人,把方便面藏在身后,跑到店家想要点开水,因为不好意思开口,徘徊好久又默默离开;还有一些环卫阿姨因双脚沾泥,怕弄脏机关大楼洁净的地面,不敢进去上厕所。今年,营口市工商局率先垂范,为环卫工人提供热水、热饭和休息处。不久,在营口市招商引资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动员大会上,营口市委主要领导提出,社会风尚和市容市貌都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局的做法值得推广。第二天,营口市委宣传部在市直媒体和网络平台发出《一封有温度的倡议书》”,号召爱心单位加入关爱环卫工人行列,为他们提供一个避寒、歇脚、喝热水的休息点。市总工会投资在市区主要环卫保洁区段为环卫工人建造20个休息室。
环卫工人王兰凤、陈丽珍在市工商局设立的休息室里休息。何淼摄
这天上午,环卫工人陈丽珍和王兰凤正在市工商局为他们专门设立的休息室里喝水看报,提起环卫工休息室这个事,陈丽珍动情地说着,“感觉这里像家一样,很温暖,有人关爱的感觉,真好啊。”
陈丽珍,从事环卫工作已29年,无论天气多恶劣,上早班的她都坚持每天凌晨3点开始第一轮清扫,第一轮清扫结束后趁空闲回家吃口早饭,7点又开始第二轮清扫。日复一日,天天如此。“以前冬天是最难熬的时候,带的热饭没多久就凉了,到处找热饭的地儿。刮风下雨,就在树底下避,累了就在马路边上坐,现在好了,随处可见我们的休息点,有热茶,有热饭,有热炕,有暖气,身子暖了,心里也是暖洋洋的,真心感谢政府啊。”陈丽珍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笑容。
关爱环卫工人是营口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一个侧面,近年来,营口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环境是金”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采取政策落实、简政放权、诚信体系建设等举措,同样用这种将心比心的关爱温暖每一个投资者。
时间就是金钱,这种关爱首先体现在速度上。在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综合服务大厅,记者见证了“营口速度”。营口片区推行“多证合一”,已实现46证合一。综合服务大厅里设有27个窗口,承接的89项许可审批事项全可在这里办理。一个前来办理耐火材料进出口企业手续的工作人员说:“以前办手续,需要在市里东奔西跑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银行、外经贸局、海关、商务局、外汇管理局等许多地方,既要网上录入,也要网下排队,办完全部手续,最快也得一个月。现在在综合服务大厅一个窗口就能受理,3天就能办完,最多不会超过7天。办理情况通过扫一个 -。
QQ报名:添加QQ号码成为好友,同时注明“我要当新闻志愿者”。
新闻路上,期待有你与我同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