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鲅鱼圈青龙山公园北麓有个地名“神井子”,顾名思义,应该是附近有井且神奇。那么,鲅鱼圈的神井子到底因何而来呢?
《明实录》载,明代倭寇侵扰沿海,设烟墩御之,建在鲅鱼圈海边的烟墩名为“深井墩”,另据清代《盖平县志》记载:“圣井山,在城西南四十里神井子村,东山中有穴,深,阔,尺有咫,其水常沸,汲之不竭。”这里又有圣井山,它和神井子有何渊源?到底是“神”、是“深”,抑或是“圣”呢?
明清时代,鲅鱼圈沿海多盐碱地,百姓渔汛期打鱼,其余季节耕种,以积口粮,所以居民并不居住在海岸线一带,而是住在离海岸线约有三五里地的平原上。神井子所在地三面环山,一面望海,因为地貌关系,打井出水要比西边的草房、盐场等地要深些。据当地老人讲,丁屯等地下探至十几米即可出水,而神井子却要百米左右。因此,此地井深,异于他处,以“深井子”名之其地,当是最初的叫法。这也就解释了《明实录》中为何称“深井墩”而不是“神井墩”,盖因取水之难也。
那么“深”又如何演变成“神”或“圣”的?笔者认为,一则是辽南一带口音方言较重,较少读一声,当地人读“深井”为“神井”。二则在附近的东山上,确有一口泉眼,能医治眼疾,有神奇之功效,这也是此地得名“神井子”的另一个原因。
这座山位于村东,因山上有庙,当地人称之为东庙山,即上文中的圣井山。此山是青龙山余脉,半山腰处有一天公地母庙,内塑天公地母像,庄严慈祥。门楣上悬着清末村人马德义的题匾,蓝地金字:“极乐无边”。据马德义孙辈马存先(年过九旬)老人介绍,马德义早年与庙中道士多有往来。道长姓宫,道号“真善”,他雇有佣人兼营山下二十亩庙田。每到逢年过节,老道便下到各村子送“素”。所谓素,就是用黄表纸折成方形,里边用朱砂笔写着谶语的符贴。谁家得了素,大都要赏些钱、物之类——和现在送财神差不多,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化缘。
每年十月初十,是天公地母庙的庙会——油灯会。这一天,附近村民——大都是妇女,都去送油(豆油、煤油)掌灯。同时还要烧纸上香,中午老道招待饭食。送来的油,主要供庙上的食用和点灯。庙后有洞,可容一人爬进爬出,据传有一对狐狸居住,又称狐仙洞。庙前有松,挺拔苍劲,冠平若伞,年代久远,需两人合围。树下有泉眼,浑然天成非人工之力,深不及二尺,周围百姓多有红眼病者,取此泉水净之,少顷即愈。旧时山林茂密,植被繁多,山涧沟壑,此泉集聚矿物质而消炎,医治眼疾,良有以也。
不幸的是,年盖县芦屯公社修建瓦房浴池用料,将松树锯掉,从此清泉脉断,井水慢慢干枯。文革时期,庙宇被毁。如今上山踏查,只剩下断壁残垣,荒草间夹杂着黑色的瓦当,依稀可见往日的气度。
作者:白旭(营口市历史学会会员)
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