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
夏夜里夏夜里风轻吹
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
让萤火虫给你一点光
燃烧小小的身影在夜晚
为夜路的旅人照亮方向
短暂的生命努力的发光
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希望
萤火虫是那么微不足道,可是它们努力发光,照亮黑暗,给需要的人带来指引和安慰。我们是否乐意向萤火虫学习呢?光照小地方,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更多的赞美,产生意义,造就他人。
在上海就有这么一个小小的“萤火虫”,他们努力地发着光,把爱和帮助输送到云南和四川偏远的山区,扶助了一名又一名孩子完成读书的梦想。
张华军与孩子们
告诉你一个真的萤火虫
说到小小的萤火虫,就不得不提及张华军。
张华军创办萤火虫助学已经八年了,他清楚地记得开始的时间,那是年大地震。作为抗震救灾的志愿者,在现场目睹消防员一次次从废墟里拔出死者,生死离别第一次如此迫近,直面生命的脆弱不堪,他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张华军时任红星集团高层管理,赴汶川前向车建新董事长请假,说:“我要抗震救灾去了,请您批准,您不批准的话我就辞职。”董事长认为慈善是大家都愿意做的事,不用辞职,原计划一个礼拜的假期,被他无限地延长,因为灾区需要援助的工作太多太多。
政府已经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赈灾,但由于灾难损伤惨重,还有些遗忘的角落需要更多的人们来伸出救援的手。一些相距几十公里、上百公里远的非重灾区,由于山路险阻,车辆无法进入,救援情况就没那么好了,也因此他把救援重点转到了这些地方。
山路崎岖,很多孩子的家庭需要靠徒步才能到达
在云南山区走访的一个晚上,收工后疲惫不堪,山区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山路崎岖,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一堆萤火虫出现了,它们一簇簇地集合着,用微光照亮志愿者们行路。张华军和志愿者们跟着萤火虫走了很长一段山路,这光亮好像希望一样,带给他和同伴们疲惫中的指引和温暖。一只萤火虫的光是微弱的,几乎也不能用,可是无数的萤火虫聚集而后的力量,却能发光、指引。“萤火虫”就这样在张华军脑海里诞生了。
回到上海后,张华军立即着手发起“萤火虫助学”。同年9月他们在四川绵阳梓潼县建起了希望小学,这是地震后的第一家希望小学。
要闪亮就需要更多的萤火虫
萤火虫助学初创的一、二年,张华军和伙伴们纯粹地做着喜欢的事情,那时受助的孩子较少,大家把助学费汇集到他这里,由他负责联系受助孩子,落实走访,汇款到位,伙伴们的热情都很高涨。随着需要支助的孩子越来越多,张华军意识到只有自己越来越强大,才能帮助更多的孩子,年初他选择了创业。然而每一位创业者的经历都是同样相同的:艰辛,疲惫,超负荷。在自己喘不过气的情况下,萤火虫助学却出了一些问题,志愿者之间开始滋生不信任:费用都用在哪里?是怎么用的?怎么保证它的真实性?
内外的困惑反而推动了萤火虫助学的改良,最终形成了“一对一”的助学方式,即资助人与受助者一对一的负责制,费用每月直接划到孩子的银行账号上,公益活动费用AA制,志愿者人人出力,共同分担,扁平化的机制让张华军从经济上与精力上分身出来,每一位志愿者也都感受到了诚信,支助的孩子越来越多。
志愿者们实地走访调查
从年到年,萤火虫跨入第八年,期间张华军、李老师、沧海、东哥四人撑起一片天,八年来他们互相扶持,成为彼此坚强的后盾。年9月,由于内部原因,张华军公司上亿资金归零,一些志愿者还记得在当年萤火虫的年会上,他失态崩溃的一面。是坚持创业吗?精力好像已不够了,而萤火虫的路又要怎样走下去呢?这时候萤火虫发挥了集体的力量,李老师、沧海、东哥和许多志愿者一起开导他,共同分担,所有的声音都汇聚成一句:“你要坚持走下去!相信自己,相信伙伴!”这份温暖和光亮,在精神上给张华军极大的支撑,他重新站立了起来。这一次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慈善”有更深层的形式和意义,那种人与人之间真挚的互助和关爱,更成为暂时处于低谷的人最需要的火光。
“萤火虫”不仅照亮孩子们的天空,也照亮彼此的星空。良好的凝聚力使萤火虫助学走过了八年,张华军希望是一辈子,或者尽可能走得更久远。
萤火虫为什么会选择助学
萤火虫目前有多名志愿者和多名资助人,资助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支助多少名孩子,有支助1名2名的,有支助5名10名的,有支助14名的,每一只爱的火把通常要燃3年,支助孩子完成三年高中学习,再把火把移交给新的孩子手上,照亮他们的路程。而部分志愿者会坚持从孩子小学一年级助学到高中毕业为止。
每一张笑脸上都写着未来的美好
为什么选择助学而不是其它方式呢?张华军认为支助分为短期和长期,长期的支助更有意义,也更考验人的付出,而知识改变命运,山区很多孩子读书困难,虽然政府已经提供九年义务制教育,但很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却因为最后一步——没钱读高中而无法突破困境,他觉得这三年很关键,微小的一个扶助,孩子的一生可能就此得到改变。“支助一名孩子,改变一个家庭”是萤火虫助学的口号,事实上,八年来,不少受助的孩子们读上大学,开始了勤工俭学以帮助家乡更小的孩子,这让萤火虫伙伴们感到十分欣慰。
每一年张华军会用2-3次走访山区的家庭,他很难估算八年走了多少路,从上海到云南和四川的路程不难,难在飞机落地后,要到达每一个走访的家庭,平均还需要花上3小时车程再加3小时步行,这使得每一次的走访显得异常艰巨。
每一步都迈向希望,用双脚搭起爱的桥梁
实地走访是助学环节中最难的,一方面因为志愿者大多数是公司职员,在考察时间的调配上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因为需要花很长时间到达孩子的家,尽管走访是分组进行,但走访的总体效率还是相当低。但是张华军坚持实地走访,认为助学不仅是物资的给与,更是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表达,用爱来联结孩子,帮助他们度过暂时的困难,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另一方面,通过已有线索的走访,顺藤摸瓜,由一个孩子扩展到一群孩子,找到他们在哪里,萤火虫助学才能发现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让萤火虫给你一点光
随着助学越来越深入,张华军在思考萤火虫助学的本质:后期服务能不能做?要怎样做?每月支助元是相对容易的,他更希望志愿者和孩子之间建立起精神上的联结,培养感情,为孩子带来思想上的光明,这就是他所考虑的“后期服务”。
要让光亮不只照明前面的路,更成为行路的指南针,就需要建立一种长期的、用心的沟通和付出。实际上因为志愿者也要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压力,能做到长期保持与孩子思想交流和关心真的很不容易。先从张华军做起,他要求自己做到与孩子们保持随时的沟通。
接受支助的孩子大多数都很内向,有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孩子们对志愿者一开始保持着很大的距离感,基本上是问到问题,三言两语回答问题。不少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与老一辈生活,张华军感到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支助,更需要心灵上的爱,心与心的取暖和光照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更为重要。萤火虫播种一份爱,普及阳光价值观,伸出一只玫瑰花,让孩子们自愿自觉地把花香再通过自己的力量扩散出去,这是萤火虫伙伴们现在努力的方向。
志愿者在四川屏山走访
孩子与志愿者之间有许许多多的感人的故事,他们甚至形同父女、母子。志愿者邵老师三年来与一名孩子保持每月一封书信的交流,孩子从最开始寥寥数语,拘谨陌生,到现在每封信都有三、四页的内容,爱心浇灌出了喜悦的果实。这样的例子张华军会说上三天三夜。
小小萤火虫,传播光与热
回顾八年的路程,张华军觉得志愿者和孩子们给了他更多。彼此的相携和相助,同行才能走得远,走得稳。他渴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萤火虫,每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微光的聚拢却能发出强大的光热,萤火虫志愿者越多,参加实地走访的概率就会增大,这样受到助学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多。他认为公益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慈善不分大小,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一名孩子足可以影响未来一个家庭。捐助物质是一种方式,捐献爱心同样也是十分有益处的,现在整个社会是浮躁的,但我们可以静下心来,用诚实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