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瑜
转载请标明出处
渤海湾在地里上共有4个流域,辽河流域,滦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和2个水系,辽东诸河水系和山东诸河水系。本文重点讲述辽河流域的历史变迁。辽河,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河流。汉代以前称句骊河,汉代称大辽河,五代以后称辽河。
(西辽河及其支流)
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自治区),全长公里,注入渤海,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辽河有二源,分别称东辽河和西辽河,两源在辽宁省昌图县汇合,始称辽河。而西辽河又有两源,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两源于翁牛特旗与奈曼旗交界处会合。辽河流域总面积21.9万平方公里,河长公里。辽河平均流量约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输沙量万吨。
(东辽河及其支流)
辽河流域内山地占48.2%,其余为丘陵,平原和沙漠。辽东湾北部下辽河(东西辽河会合以下的辽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据对《汉书、地理志》及《水经》、《郦注》考证,汉唐时,辽河下游在今辽阳附近纳入太子河,然后向南在海城附近入海,唐人描述辽河下游“辽泽泥潦,车马不通”,“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
(编者拍摄于锦州市博物馆)
至辽代,据《契丹国志》卷3记载,辽河已西迁到营口县西了,12世纪许亢宗使金,途经下辽河地区,“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辽河。濒河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地如此”。明初,洪武五年辽河在今新民东南分为二道,新道走辽中西侧;故道则称“烂蒲河”,为明朝中叶后蒲河下游,据《万历武功录》和《全辽志》记载,这次辽河主流西迁8~12km。今用卫星照片同样可以看出在蒲河静安堡至大民屯以南,分布有许多月牙湖和沼泽,即是古蒲河汇入辽河的遗迹。明代辽河冲出辽中城西新道后,过长林子、古城子到营口(市)入海。清咸丰十一年(年):“辽水盛涨,右岸冷家口溃决,顺双台子潮沟刷成新槽,分流入海,是为减河之起始……”。光绪二十年(年)疏浚开挖新河30里,双台子河凿通。之后外辽河淤积严重,年前宽仅70~m。
(下辽河,大辽河及大凌河,小凌河)
10世纪契丹兴起,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利用俘掠来的汉人进行开垦,草原变成农田,使辽河含沙量渐增,海岸伸展逐渐显著。明代辽河河口在梁房口关。现在的营口在明末清初原为辽河口外一沙岛,泥沙淤积约年与大陆相连,辽河口才延伸至营口之外。辽河上游的大量来沙使河床不断抬高、大量来水泛滥河道,加上西侧正好是沼泽低洼地,可以堆放大量泥沙,于是辽河口频繁西迁,另一方面,辽河东部为丘陵隆起地带,辽河北部平原不断抬升,辽河口西侧是渤海辽东湾伸入大陆架的浅海部分,河口向西可以缩短入海里程,加大河道比降,便于输送泥沙使辽河口只能向西发展。辽河下游的双台子河仅有多年的历史,独流入海只有40多年,早先河口区为人迹罕至的沼泽地带,是“没有兔子,没有狼”的南大荒。
辽东湾西部为大凌河三角洲。大凌河输沙量不及辽河,三角洲伸展缓慢,与辽河三角洲之间形成了北面至闾下辽河平原海岸历史变迁图阳今北镇县西南的浅海湾,现名盘锦湾。海湾以北的沼泽,后来一直存在。隋时大凌河口为望海顿,即今锦县右屯卫,岸线大约在此附近。明代后期三角洲岸线已推进至今锦州东南的蚂蚁屯、四合浦、文字官一线。
大凌河三角洲的造陆速度虽然远远不如辽河三角洲,但是它处于辽西走廊的北段,是交通的要道,它构成了锦州至葫芦岛的狭长通道,在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辽金之前古人长途旅行的足迹并未穿过辽西走廊,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大修驰道,这里只开辟了无终(天津蓟县)至碣石(葫芦岛绥中),其间的榆关(山海关)至碣石正是辽西走廊的最西段,也就是说,秦时辽西走廊并未贯通。秦汉至隋唐各朝,从中原到东北的主要路线是出榆关再顺大凌河谷经建昌、朝阳转而向东到达辽阳的。
(锦州市古塔公园)
契丹建立大辽国后,侵占了燕云十六州直逼黄河,辽西已成辽国腹地。辽军从中原俘获大批汉人,安置于辽西做奴隶,《辽史·地理志·锦州》一书曾记载:“太祖以汉俘建锦州,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查丫山、小查丫山、淘河岛,隶弘义宫,统州一县二”。公元年辽灭后晋,押解晋出帝石重贵流放到东北走的就是辽西走廊,“癸卯,帝与皇太后李氏俱北行,过蓟州、平州至榆关沙塞之地,又行七八日至锦州,又行数十程,渡辽水至黄龙府,即契丹所命安置之地”,这是从山海关直通锦州的最早记载。辽西走廊通道完善于明清。
明初,辽宁西部除辽西走廊外全为蒙古势力范围,民族矛盾日益激烈。洪武十四年(年),魏国公徐达在河北与辽宁交界处创建关城,设山海卫,始名山海关。
wanyu谢谢大家支持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