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远咏春一入咏春门,终生正身范
注:文章较长,建议收藏慢慢看
中国武术门派繁多,为世界武术史所仅见。各门各派,风格迴异,各有专门。中国武术能称得上博大精深,门派众多是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为什么中国武术会形成这么多的门派呢?
著作第一部《中国体育史》的郭希汾这样解释道:“技击之有南北二派,实由于天时地理之关系,出诸天演之自然,非人力之能为也。”北人身材高大,北地气候酷寒又一定程度造成北人筋强骨健,北派拳术因之气势雄劲,大开大合,力量深厚,而南派拳术,则多工于细腻,这和南人的矮小灵动,恰好一致,武林至今还有“南拳北腿”的谚语,当然南拳北腿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如少林纯正的五拳,源起北方的八卦、形意,都少用腿来攻击。而广东的咏春一系,又善用腿,扬名世界的武圣李小龙,要不是自幼练这种拳法,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恐怕日后也创立不出腿法精绝的截拳道。但郭希汾用“天演自然”解释南北拳法的大致分类与风格,却也不谬。然而,也用“天演自然”说来解释中国武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门派,却很难令人信服。
中国武术到底有多少门派、拳种在流传呢?河南少林分为红、孔、俞三家:武当剑分为三乘九派:峨崛派有僧、岳、赵、杜、洪、会,字、化八门;太极则有陈、杨、吴、孙、武、郝、常,李诸多流派,各流派中又有分支,如陈氏又有老架、新架、赵堡架、36式、38式之分;形意则分为山西派、河南派、河北派。不一而足,据统计,全国目前已查明的所谓“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多个。而笔者又见过某省一个县的统计数字,区区一县,弹丸之地,竟有一百多种拳在流行。
中国固然是泱泱大国,疆域辽阔,各种生态自然环境俱存但在相同的地方为何却生出了若干迴异的拳类,“天演自然”说便无法解释。由于战争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一致政治利益实现的方式,军事机器必须集中统一方能高效运转的性质,以及军阵武术的单一简单,都决定了军阵武术不可能产生和划分复杂的流派。
从文献记载看,宋以前中国武术技术粗糙,仅以刀,枪、棍、拳等分门别类,尚处于以军事技术为主的不发达状态,唯一的例外是剑。《汉书·艺文志》便有《剑道》三十八篇。很可能先秦至魏晋期间,剑术便形成了众多的流派。但剑术的形成、成熟却主要与贵族佩剑、习武有关,和军阵似乎无涉。这从《吴越春秋》所载善剑的越女自云:“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韩子》批评的“儒服带剑者众。而耕战之士寡”,以及汉魏淮南王之子刘迁与郎中雷被斗剑。曹丕与邓展斗剑与论剑(以后刀已代替剑用于战阵)等,都可得到证实,然隋、唐以后,贵族制度与贵族阶层不复存在,贵族的衰落也导致了剑术的衰落,有宋一代颇重军事,关于剑与剑术的记栽却寥寥无几。中国武术的剑,有待于别的途径而复兴。
从明代开始。武术门派流派开始形成。嘉靖时人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流行的枪法十七家、刀法十五家、弓弩法十四家,杂器械十家、钯法五家、马上器械十六家,拳法十一家。而棍法最多,林林总总,竟至有三十一家。“使棍之家凡三十有一:日左少林,日右少林,日大海夜又,日小巡海夜叉,日大火林,日小火林,曰通虚孙张家棍,日观音大闹南海神棍,曰稍子根,日连环根,曰双头棍,日阴手短棍,曰雪棒,搜山棍,曰大八棒风磨,日小八棍风磨,日二郎棒。少林夜叉,有前中、后三堂之殊:前堂单子夜叉也;中阴手夜叉也,类刀法:后堂夹枪带棒十二路。日五郎棒,日十八下狼牙棒,日赵太祖媵蛇棒,日安猴孙家棒,日大六棒紧缠身,日十八面埋伏紫薇山条子,日左手条子,日右手条子,日边栏条子,日雪搽柳条子,日跨虎条子,日滚手条子,日贺屠钩杆,日西山等家硬单头”。郑若曾声称:这些流派“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妙际”。
中国武术门派大盛始于明清,宗族性质的结社组织大盛亦始于明清,同样也不是历史的偶然与巧合。
武林盛行的“宗”——“门”——“家”一“派”等名称,顾名思义,已足以说明宗法与武术的关系。
事实上诸如洪季、梅花拳之类,甚至就是直接从结社组织内生发出来的,连名称亦如此。
还有所谓“名门”、“正宗”、“正派”的极其讲究,无疑也是宗法习俗。我们可以读读这样的一些故事。
据《广东文史资料》《佛山鸿胜武馆始末》记载:鸿胜馆教徒,一般徒弟只教练一些一般技术。蔡李佛季派的绝招,如小易筋经、穿莲佩剑、中阳插手,缠丝马,隐死还生马等,只能在高级班才能学。“而且教练时关起门,不给外人知道,带有秘密性。修完内家季功夫,才是湾胜馆的高手”。
带有秘密性,几乎是中国武术所有流派的传习的共同特征。曾见过这样的记载。民国年间号称“中原大侠”的王效荣,其叔父在病得日渐不支时,才将他唤至床前,口授了一套齐眉棍。据说他的叔父有“口中吐镖”的绝技,平时从不轻易显露,更不传人。临终前,才把侄儿王效荣喊到跟前说:“效荣,我不行了,我还有个功夫,你没见过,临死前给你看看,你快把我扶起来…”老人用尽最后的力气吐了两发,已是气微力竭,再也吐不出来了。
类似的故事还很多:戳脚翻子名师吴斌楼,晚年卧床不起后,才支撑着尚能活动的躯干,传授了用戳脚对付戳脚的本门精华“对九下”。他还计划着病愈后传授“双撑子”。谁知病情突变,吴斌楼很快就去世了,这“双撑子”恐怕也没有传下来。让人感慨却又让人无可奈何。
武术承传的秘密状态,应该说便是武术流派的成因。郭成尧《国术摘要》说:“夫专制甚,则人民对于国家之观念浅,身家之观念深,一技一艺长,辄用以自卫,严守秘密,不肯出而问世。”归罪于专制,固有一定道理,但中国人国家观念的淡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宗法意识的强烈。中国人的“国”的观念是由“家”推导开去的,所以才有“国家”这个组合词。但一般中国人“家”的观念仍然大于“国”的观念。抗日战争动员民众的口号是“保家卫国”,宗族就是这么一个极度内向而斥外的大家庭。武术承传之所以会处于秘密状态,显然又与宗法有关。
杨露蝉三下陈家沟学艺,似乎已是武林一段佳话,然而杨露蝉为何要三下陈家沟?综合各种史料予以分析,却原来原因也不见得那么冠冕堂皇。说穿了那就是,练陈氏太极季者,都是陈氏族人,异姓只有杨露蝉和其同乡李伯魁二人陈氏族人对这两个外人,初时是相当欺生和歧视的。陈长兴开始对杨露蝉也是或粗暴或冷漠,时而倨傲不答,时而爱理不理。陈长兴对杨露蝉传授技艺,也大大留了一手。据说杨露蝉一次半夜醒来,听见隔院有声,爬墙一看,原来是陈长兴正在教授陈族子弟太极季,杨露蝉发现他讲的都是自己没有听见过的太极拳的精义,大为吃惊,于是每天晚上都来偷窥。这才功夫大进。杨露蝉陈家沟“偷拳”之说就是这样来的。即使如此,杨露蝉仍未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三下陈家沟,并且在以谦恭忠顺彻底感动了陈长兴以后,陈长兴才倾其所有相授,杨露蝉才修成了精绝的武功,创杨氏太极并被誉为“神拳杨无敌”。陈氏太极拳突破陈氏宗族的范围而流传于外,竟费了如此周折。尊祖是宗法制的一大特色,也是旧时代乃至部分延伸至今的社会普遍习俗与心理,木匠供奉鲁班,妓女供奉管仲,烧瓷的供奉童宾,唱戏的供奉唐明皇,渔民供奉妈祖林默,杀猪的供奉张翼德,犯人供奉皋陶,花匠供奉西王母,……行行业业皆有偶像。
拳法亦复如此,拳法的创始人,往往伪托于一位有名的古人或神仙。少林是一苇渡江的达摩禅师,武当是张三丰,岳门始祖追到了岳飞,长拳则要供奉赵匡胤的牌位,……向恺然的《武林英豪传》提到:“曾听得一个拳术家自称是齐家的武艺,我不明白齐家是哪个,问他才知道,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攻击别人的祖宗那是和创人家祖坟一样被视为十恶不赦的。近代著名武术史学家唐豪,年曾写成《少林武当考》该书由中央国术馆发行,他用大量史料证明了达摩和尚与张三丰道士不会武功。所谓达摩创少林季,武当武术始于张三丰之说,纯系后人的牵强附会。他又亲到陈家沟考察,作了细致镇密的考据工作,得出了陈氏太极乃陈王廷所创,太极拳的诸多仙传之说根本靠不住的结论。谁知唐豪此举竟惹得不少自称为少林正宗、武当嫡派的武师们勃然大怒,他们扬言要对唐豪饱以老拳,幸亏唐豪本人功夫不错,背后又有形意拳名家朱国福、“神力千斤王”刘子平等朋友哥们儿撑腰,才免遭此难。但不久他也要离开中央国术馆所在的南京,躲避这些麻烦。作为一位武术史家,他的做法是尊重史实,尊重科学,直言不讳。但如果他仅是一位武术家,此举就有惹事生非之嫌。
宗法制度规定:只有嫡亲的子孙一系才有祭祀始祖的权利。所以《礼记》便说“尊祖故敬宗”,祭祖是一种地位的象征,自诩为某门的“正宗”、“正派”,其目的当然是争取自己这一派系的地位,始祖伪托名人神仙,则明显带有尊荣这一派系的目的。攻计人家的始祖,当然会被视为刨人家的祖坟、扇人家的耳光、而为人不容。无疑,对正宗之外来说,正宗当然是一种秘密。
旧日中国武林的师徒关系也纯粹是宗法性质的。“事师如父,执役如仆”,“一日如师,终生为父”,透过这些熟语的现象,我们无疑能看到宗法中父权的本质。事实上笔者也亲耳听到一位老武术家公开宣称:“师傅的傅不应是傅,是父,师父”。扫地不扫两个月,水缸不天天灌满,大雪中不在门口跪上三天,别想被收为徒弟,并不是小说中的虚构。据说,通臂拳名师王占春,早先为拜北京白云观道长韩屏山学李,再三登门而不得见,便曾索性扛了一口袋干粮,在白云观大门前跪了半月。于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终于被收为弟子。
武术团体的领袖,更是形同宗族领袖,而在组织内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王健吾《华北之体育》载:“在华北各乡村间,拳场林立,尤以冀鲁豫一带,各村皆有拳场,每逢农暇夜晚,农民多赴拳场练拳,每拳场皆有老师头收徒教授……老师头之门徒,散布各地拳场,则老师头之号召能力,不亚于无冕皇帝武术的传承遵循严格的师徒制。比如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铬》载:内家拳先是温州的陈州同从陕西王宗学艺,陈州同学成后,“以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为之魁,由是流行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天目传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云泉传卢绍歧。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继槎传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而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承传系统为师徒一线单传记载这一线的墓志铭,已与宗族的家谱无异。
师徒制下的武术承传既是“线”而不是“面”,武术当然是秘密而不是公开的。当然,也要指出:这种师徒关系应该说是那个时代人际联系希求紧密的最佳方式。它往往和岁月增长和旨趣相投一道,造就出甚至超出血缘般的亲情。这一点,在武林可说屡见不鲜,甚至尤为突出。范应莲在海灯法师生前一直长侍左右,情同父子:董海川生前常住徒弟史纪栋家,史纪栋的妻子陈媛嫒也是董海川的保媒,陈称董为义父。所谓“入室弟子”从来就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造成武术门派的是秘密状态,而造成这种秘密状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绝技”的手段以维护宗族团体的各种利益。
以少林寺为例,曾到少林考察过的赵宝俊,在其《少林寺》书中使说:少林“僧众之间,是仿照家族形式组织,按其师徒间法子、法孙的关系,好象宗族一般”。一般武侠小说中常称所谓少林“三十六房”。这三十六房,实际上就是赵宝俊所说的“少林寺的家族分为少室庵、延寿庵、广惠庵、万寿庵、弥陀庵、清凉庵,大悲庵、水化堂、周府庵等十八门。”十八门“每门一般为祖孙三代,惟清凉庵的辈数达到八、九辈之多,”赵宝俊还写道:“迄今少林寺僧还保持着按年节时令上坟祭祖扫墓的世俗遗风。他们相约,携带香表纸张,一起到塔林祭奠祖坟后,完全一样。
登封民谣有“少林土地大无边,北过黄河南越山”的说法。
赵宝俊《少林寺》提到:寺里有个惯例,“寺僧当卖土地时,须先寺里,后寺外,如寺里僧众无人接收典当,才允许出当到寺外,对于出当到寺外的土地,如原典当僧无力赎回时,只要是少林寺僧,不管是谁,都有权把它赎回,出当人到有钱时,可随时把原当地赎回归己。”显然,这都是出于宗族成员互助与维护宗族整体利益的习惯与规定。
少林寺既然为一个宗法实体,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当然需要僧兵和武术的维护,程宗酞《少林棍法阐宗》便云:“尝考海内无武僧,惟少林称者,重护教也”。一针见血,可为明证坦率地说,少林寺还不算保守的,少林寺毕竟是佛教圣地禅宗祖庭,少林寺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弘扬佛法,这就使宗法的内向性与保守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少林“俗家弟子”与佛教“居士”是有某些近似的。所以褚人《坚瓠集》云:“今人但称杨家将,而子孙泯灭无闻。少林寺之名独传,世有千年僧寺,无千年宗族,信然!”
少林武术今天之所以在少林寺之外广泛传播,不能不承认得益于佛教的宽容和开放。然而其它许多门派武术,却不是这样的命运。
峨嵋派僧、岳、赵、杜、洪、会、字、化八大门之一的会门拳法似已近失传。
王征南那一系的内家拳(不是今天所称的太极、形意、八卦)也已失传。
与少林并称,问为武林一大派的武当武术,几十年来消声匿迹,这甚至使得某些人认为“武当无拳”,对是否真实地存在”武当派“武术提出了疑问。武当武术为何会弄到这般田地,我们看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李天骥所编《武当绝技》载:武当道士徐道定,96岁,居武当,吕青山终年在外采药,为武当后山某道人徒。42岁下山还俗成家。其师收徒,以3-7岁孤儿为限。徐于3岁时在江南为师收养,背负上山,教养成人,授以药功、气功、武功。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汉武斗激烈,伤亡时有所闻,当时某派月出70元,请其半日治伤,被拒绝。以身背竹篓,沿街拾破烂糊口,湖北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及湖北省武汉市气功学会,多次派小车请其过汉小聚,均被婉言谢绝。指其壁上所挂一小锄说:“下山时师以此锄相授,嘱今后即以其谋生,多与草木为伍,少住人间。”今后,自西北采药归来,曾以言相激:“徐老师既知应为四化服务,却使师父功法,到您之手而失传,于心何安?”徐一笑相告:“不要紧,掌门师兄仍在,已传及五代,我自悔再堕红尘,愧对师尊,自知大限将到,不出二年”。终于还是不传。
成熟的宗教道教远没有成熟宗教佛教那样的气魄,也难怪武当武术不及少林武术吕盛。“掌门师兄”,“传及五代”,至今仍是隐姓埋名不出。武当武术的真面目,仍然扑朔迷离。
形同宗族的一个个结社组织分布各地。形同父子的师徒们代代单传组织不同,师承各异、互相守密、保留保守、封闭不通,诸多的武术流派就这样形成了。
宗法社会结构由原始血缘组织直接过渡而来,以及随之带来的武术大系统的形成,武术的大兴盛大繁茂,却晚迟于明清,这种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形意八卦名家张占魁先生的弟子、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赐名为道新(意为“吾道煥然一新”)的格斗专家赵道新在其遗作《拳术溯源》中认为:元以前,“中国武术的核心和主流是几种公认的检验拳术的机制一一比赛。”“还未形成套路鳞集,宗派林立的局面。”他还认为:元代统治者的禁武,“造成了中国拳术的第一次危机”,在这次危机中,“拳术除以家传方式苟延残喘外,大部分转移到正处于巔峰状态的元代戏剧中去。”赵道新又指出:明代的将领如戚继光、何良臣等人,把自己保留下或摸索出的战斗技术向民间传播,这场军人拳术运动使萧条的拳界迎来了第一次复兴。……但因当时并未重振拳术的竞争淘汰秩序在没有比赛和交流的环境下,拳术高手们不同的格斗风格只能纵向传袭下去,于是技术风格和特点变成了拳种和流派。
我读过了不少赵道新先生的文字和介绍他的事迹生平的文章,我对赵道新先生由衷地感到佩,我不仅钦佩他的卓绝的武功,更钦佩他的武术评论的敢讲实话精神,以及目光的敏锐。我非常赞同他的擂台中心便不可能形成武术流派的观点。拳术格斗比賽从周代即已出现,《礼记》中就提到:“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有此后一直到宋代的两千多年中这种比赛变换过诸如“搏”、“相搏”、“手搏”、“角力”、“抵”、“角抵”、“扑”、“相扑”等等名称,内容也有变化,但始终朝野趋之若鹜,作为武术发展中心的位置一直没有偏移。擂台为中心,擂台的吸引,公开化的检验,武术家们为适应描台中心的横向交流,使得武术得以突破宗法和宗法组织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武术肯定不可能形成拳种流派。元代特别是清代的禁武,造成了突破宗法限阈的推动力一擂台机制一消失,从而使武术停留于宗法组织,以及时代提供的准宗法组织秘密结社的范围,开始完全沿着宗法的轨道运行,武术在宗族内部、结社组织内部、师徒间狭小范围和纵向的传播,使武术大树伸出的根须互不相连地越伸越远,终于形成为众多的门派。近年来散手运动逐渐开展,并初步形成比赛制度,而围绕这一制度武术趋同的态势,以及在此制度下门派流派似乎不能确立的状况,仿佛也从反面证明了流派出现的原因。
宗法崇祖崇古,非“正宗”不能有“真传”。宗法斥外,“真传”当然只能在极狭小的范围内承传不示人。再加上有意无意人为的渲染,中国武术从此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长此以往又和民间信仰素质极低的宗教甚至巫术互相渗透,于是飞檐走壁、符咒神水等荒谬的神话终至充斥武林和武林传说。然而由于在旧时代有武术神秘化的基础之宗法存在,所以尽管寻访高人从未有所获,专家一再论证跳高的生理与物理极限,双腿直膝之跳之不可能,但那种八步赶蝉、登萍渡水、踏雪无痕、墙上挂画、飞腾逾丈、日行千里和其它甚至更神奇的功法,仍有人传有人信,乃至有连篇累牍的练功法不断问世。
同时也需要加以指出的是:进步与发展未必全然是开放的状态下产生和完成的。武术相对秘密和封闭状态的传承,却有利于习得者人格品德的选择和拳种技术创造的纯洁。尤其是后者的作用不容低估。保密状态固然不利于互取所长,然而却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和智慧,使创造向纵深和深层发展并使一拳种形成为区别于它拳种的独特风格,这个道理很简单,太极、少林如果始终处于一种开放交流状态,那就既不会有刚暴猛烈的少林拳,也不会有柔化静凝的太极拳,而只会有一个拳法。汇集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浩瀚之海的那些风格週异、精妙无比的众多武术流派,正是这样形成的。不少中国武林先贤高人,淡泊仕途,隐居山林村泽,甘于贫穷寂寞,穷尽毕生精力身心血探索。成就中国武术这一瑰宝,他们功不可没。
无庸讳言,武术也已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武术既是个封闭的文化环境的产物,那么,这个文化环境一旦开放,武术的内容还能存在吗?宗法导致了武术门派的形成,而宗法社会的解体,武术技术公开,师徒传授改为学校教育制,武术门派、拳种还能香保持自己的风格从而维持其存在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种成熟的文明、文化、文化形态的相对稳定性,使得武术整体无疑仍能存在于发展,仍有存在与发展的价值。绝大部分武术内容和成熟的、有其独特,精深拳理的季种门派,都绝不会消失或消失其特点。但与旧文化环境联系紧密,属于旧文化僵死部分的内容,则肯定是要消亡的,不管谁愿意不愿意,武术中的药法,暗器,可能就在此列。武术中一些小流派、门派,不少本身即不科学、不成熟、不完备,风格与其它拳种并非遇然有异,那么秘密承传状态一且改变,它们肯定很快就会消亡。这是必然,也不见得有什么可惜。
这里论及武术与宗法传统的关系,丝毫没有贬低中国武术的意味。犹如我们谈标枪,铁饼、拳击起源于古希腊嗜血的战争搏杀,并不是贬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样,笔者只是想指出和根植于特定人类社会土壤的一种文化现象的必然和这种文化现象由此具有的一些特点。
中国武林从来具有爱国主义的传统。反抗异族侵略和欺凌的武林英杰的事迹,史不绝书,霍元甲、王子平、蔡龙云等打败东西洋武术家的事迹,也的确在当时积贫积弱、亟待振兴民族精神的中国极大地鼓舞了人心,但先后见诸报端的许多知名不知名的中国武术家,都称有打败某位洋季师的经历和事迹,仿佛非此不能称为中国武术家一般。爱国主义宣传无可厚非,欺凌中国人的洋鬼子也的确该揍但无须仔细考证,明眼人一就能看出,许多这类故事子虚乌有显然多于信史的成份:为中国武术甚至只是本门派的武术在世界范围争“正宗”显然多于爱国的成份,说穿了,这实际上只是宗法思想的扩大,这些,也都是需要加以指出的。
文章转载于其他网络平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与小编联络
往期精品回顾:光远咏春创立十周年、开馆五周年庆典活动纪录片
天津卫视三河五岸周光远师父专访
新浪网及中国日报采访
光远咏春拳武馆成立于北京,致力于普及传统武术教育、增强群众体质、推广咏春拳小念头等工作。光远咏春拳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为使命,努力让更多国人加入到大众化武术健身行列中,把武术普及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
光远咏春拳主要以推广传统武术文化、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大众健身武术为宗旨,其武术以修身养性,防身自卫。武馆继承传统馆风,弟子团结友爱,亲如一家。
光远咏春拳将佛山叶问咏春拳在国内,尤其是北方城市开枝散叶,加强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励志将中国传统文化向外输出。周光远先生是当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著名传承人,其弟子已遍布全国各地。
光远咏春拳传承叶问佛山系咏春拳,吸收了佛山传统咏春特点,注重套路中的内涵。在拳法套路上保持传统,在两人对练上大胆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阶梯式成长训练方法,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养生与搏击功能并存。
光远咏春设有三个阶段,分为(初级)初窥门径、(中级)渐入佳境、(高级)标月之指,每个阶段分为三级,称为“三段九级”
光远咏春拳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秉持以武育人的精神,传承正宗咏春拳术,保持传统师徒授课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武术人才。
:(天津南开武馆)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与南丰路交口时代公寓A座26层,注:24层出电梯左手边上楼即到(时代数码广场正后方)
:
星期二、四、五、六、日
下午:14:00—17:00
晚上:18:30—21:30
星期一、三闭馆。
注:其他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天津塘沽武馆)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营口道碧海鸿庭F区18号楼底商
:
星期二、四、五
下午:14:00-17:00
晚上:18:30—21:30
星期六、日
上午:09:00—12:00
下午:14:00—17:00
星期一、三闭馆。注:其他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天津河东武馆)
:天津市河东区爱琴海购物公园红星大厦2号楼底商
:
星期二、四、五
下午:14:00-17:00
晚上:18:30—21:30
星期六、日
上午:09:00—12:00
下午:14:00—17:00
星期一、三闭馆。注:其他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天津西青武馆)
: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卉锦道8号澜湾广场16-底商
:
星期二、四、五
下午:14:00-17:00
晚上:18:30—21:30
星期六、日
上午:09:00—12:00
下午:14:00—17:00
星期一、三闭馆。注:其他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北京朝阳武馆)
:北京市朝阳区地铁六号线黄渠站下车,柏林爱乐17号楼负二层
:
星期二、四、五
下午:14:00-17:00
晚上:18:00—21:00
星期六、日
上午:09:00—12:00
下午:14:00—17:00
星期一、三闭馆。注:其他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
: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建筑材料研究院户外拓展基地。
:北京、天津、河北及其他北方城市合作方、授学地址暂未更新。
联系我们官方网站: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