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我出生在盖平家一座“海青房”里,它是二百多年前我的先祖“闯关东”时修建的老屋。所谓“海青房”就是以砖或石砌筑的“前浪后不浪”的土平房。“前浪”是房前有廊,避免雨打窗户纸;“后不浪”就是屋后不出厦。民间建海青房有许多讲究,房子要“高高的,矮矮的:宽宽的,窄窄的”。高高的房基,我家的老屋高出地面半米多,房门前用条石修成两步台阶。矮矮的就是房子的举架不高。宽宽的堂屋是为了办红白喜事,一门四框,四扇门,平时开两扇,办喜事时开四扇。窄窄的居室。农村建房的经验是“檩不过三(尺)”,村民说“檩过三不折也弯”所以居室要窄窄的。土平房的土是盐渍土。每隔三五年要拉盐土抹房顶,无盐土时要撒盐粒。农村盖房子讲究“不挑担,不抢前”。所谓“不挑担”,就是房子不比邻居高;“不抢前”,就是不比邻居突出。几家的房子要一条脊。看起来像一家建的。五间正房一明四暗,两个暗间不筑隔墙,连二炕上用四扇木板门隔离,这四扇木门叫花门子。
盖平家院内的布局是左青龙(石磨),右白虎(石碾),其南是牲口棚,再南是猪圈,再南是女眷茅房。男茅房在大门外。房门五间,中间一间平时为通道,雨天备车。东西各两间住人、也是农具、粮食储藏间。正对大门有条大道,故建影壁墙一座。
房屋的布局,院内安排,我的盖平家和山东老家一模一样,从而证明我的先人是闯关东的山东人。从我的先人到辽东起传到我是第十四代。解放前男人结婚生子早,大约20年为一代人,14代需年,我是年生人,正好与此相符。
作者:于阜民(营口市历史学会顾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