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怜多于自责ndashndash

北京医院治疗青春痘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日本文部科学省4月6日公布了明年将采用的初中教科书审定结果。在出版社出于日本政府压力或自主审查后,部分教科书在历史认识问题的描述上再现倒退,不仅增加了有关中国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的表述,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表述方式也出现了把日军“杀害了众多俘虏和居民”修改为“波及俘虏和居民,出现了众多死伤者”之类的修改,妄图淡化日军责任。笔者曾在日本生活过几年时间: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跟随在日本工作的父母,在日本筑波市上学;大学三年级时,参加交换留学项目,到日本京都留学一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读研,研二时,再赴京都,就读于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科,研究宫崎骏的电影。虽然总共加起来在日本也就生活过三年半,但由于前后几次时间跨度较大,每次到日本的感受都不尽相同,随着中日国力的日渐变化,而感受着中日关系的冷暖变迁。这也让我对于日本,有了更深的思考和体会。这次日本政府更改教科书,又一次触动中日关系的敏感神经,国内一片谴责日本的声音。透过这次事件,我又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中日国民之间日渐拉大的鸿沟。日本教科书这次改了什么?日本人这次修改教科书,除了跟中韩的领土纠纷、和关于战争责任的历史记述,还更改了以下这些内容:·更改对自卫队的定位·更改对冲绳玉碎事件的描述·更改对日本军队强征阿伊努人土地的描述·增加对于东日本大地震的记述,意在加强大家的防灾意识总的来说,这次修改的整体方向,就是要强调日本特别好,政府特别对,领土都是日本的,大家都来更加热爱国家吧。那么日本国内对这次修改有什么反应?让人没想到的是,日本媒体把焦点对准的却是中韩媒体对于修改教科书的吐槽。被日本媒体强调的中国反日情绪这次修改教科书中,修改了关于韩国独岛和中国钓鱼岛主权问题记述,以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对此,中国和韩国的政府都表示了强烈的谴责。而日本大部分媒体在谈到这一点时,毫不避讳,大张旗鼓地报道了中国和韩国媒体对日本进行的批判。比如,这样的新闻标题今天充斥了网页:

《教科书检定韩国外务省称日本“挑衅”“不打算负责任”对日本大使进行激烈抗议》

《对日本的中学教科书检定结果,中国媒体称“历史认识发生倒退”“模糊战争责任”中国网民称“要尽快使国家强大起来,让日本低头认错”》都在赤果果地传达中国和韩国对日本的敌意。看了这些报道,日本网民不出意料地怒了。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日本媒体的“惯用伎俩”。中日民众之间的情绪对立,是媒体煽动?

近些年来,日本对中国的报道,要么就是负面新闻,要么就是告诉日本人中国有多讨厌日本,让日本民众觉得,中国人就是超没素质的暴发户,还不喜欢照镜子审视自己,专爱挑日本的刺。

就像爱心可以传递一样,敌意总是互相激发的。日本人看了中国媒体的谴责,就觉得,我们又没有惹你,干嘛总这么讨厌我们呢?虽然很久很久以前,我们是侵略了你们,造成了你们的伤亡和损失,但话说回来,哪场战争会没有伤亡损失?而且我们也在战后不止一次地道过歉了,还给你们中国实施了各种援助,帮助你们建设成了富强的国家,为什么你们就是不肯放过过去的事情呢?再说了,做坏事的是上一代,我们可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上学工作,跟你们一样,你们到底为什么要不停谴责我们呢?

这种不爽的心情逐渐酝酿成全社会范围的反华情绪,并渐渐变得失去理智。媒体应该是客观报道、让民众通过各种视角了解世界的载体,但可悲的是,日本的媒体虽然看似客观公正、不带主观色彩,但在新闻事实的选择上极有偏向性,这也让日本民众在不知不觉间,成了情感被操纵的傀儡。

也许就是在这样的风潮里,安倍打出的加强国家尊严、重拾日本荣誉感的口号和政策,才会越来越有市场。

日本反对修改教科书的声音

当然,面对日本政府主导的这次教科书修改,日本国内也是有反省的声音的。

《东京新闻》的社论就说,在教科书里发表如此一边倒的论断,这样真的好吗?至少应该把中国和韩国的主张也同时记载进去,这样,面对正反两方面的说法,教师才能带着学生共同探索,究明真相。若不然,学生会连基本的历史脉络都不清楚,更别提理性思考历史的能力了。(家永三郎和他的诉讼)

关于政府对更改教科书的强制性意见,日本社会一直有反对的声音,认为这是违反了日本宪法中关于言论自由的原则。最明显的例子是那场著名的“家永教科书诉讼”:

日本高中日本史教科书《新日本史》(三省堂出版)作者之一的家永三郎,就教科书检定问题向日本国政府提起一系列诉讼,案件的最大争议焦点,就是“教科书检定是否违反宪法规定”。从年最初起诉到年最终结案,历经32年之久的本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史上历时最长的民事诉讼”。国家间的鸿沟,还是代沟?战争历史问题,一直是横亘在中日两国政治间的“硬伤”。从媒体的报道看,感觉日本总在篡改教科书,总在对中国挑衅。但是就我小学和大学在日本的感受而言,日本的年轻人对于这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并不是很关心,更谈不上了解。跟日本朋友聊这方面的话题,对方常常会很尴尬,随意说两句搪塞过去。而一旦话题转到SMAP或者海贼王,那场面就立马热火朝天,早已没了中日之界。(smap)(海贼王)其实,是否关心战争,不仅是存在于中日两国之间的差异,很多时候,也是存在于年长一代和年轻一代之间的“代沟”:跟那场战争离得比较近的上一代,更倾向于,一谈中日,必谈战争责任。但是我们这一代,虽然也会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提起日本,似乎对动漫和抹茶樱花,更有兴趣。我在读研的时候曾经研究宫崎骏的动画片,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看他的作品,在尾气熏人的北京城里,看到龙猫和幽灵公主里对于自然与文明的反思,觉得十分新奇震撼。但我的老师却不这样理解宫崎骏,他觉得宫崎骏最重要的主张,就是对于日本战争的反思。就比如说《哈尔的移动城堡》吧,我在其中看到了那个象征着工业文明的巨大城堡的末路,我的老师却从哈尔因为想要保护苏菲而最终变成大怪物这一点,解读出了,执着于守护自己的“家”,就会丧失理性,踏上发动战争的不归路。(哈尔的城堡)(为了保护苏菲变成怪物的哈尔)笔者感悟:自怜多于自责的战后日本我在日本筑波上小学的时候,好像是五年级的教科书里,提到了侵华战争和南京大屠杀,说日本军队在中国做了很多坏事,杀了很多人,但是国内的民众并不知情。

我读了那段话的感受就是,算你有种,还是承认了屠杀罪行的,但是表述未免实在是有点轻描淡写了吧。而且最后一句还特意把日本民众摘出来,算是怎么回事?

到了后来,读到了更多日本战后关于战争的文艺作品,我有点明白了,也许当时教科书里那句话,是想强调日本民众无罪,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认为日本民众也是战争受害者的思想在日本非常普遍。由于日本在战争末期遭受了美军的空袭和原子弹轰炸,日本民众提起那场战争,脑中浮现的第一个镜头,大多是满目疮痍的日本国土。(空袭后的东京)而对那场战争进行反思的文学作品,也大多是从这个角度控诉战争对平民的残害。比如战后初期涌现的原爆文学,大江健三郎《广岛札记》、原民喜的《夏之花》和井伏鳟二的《黑雨》,都对原子弹落下的广岛和长崎的人间炼狱,进行了令人心颤的栩栩如生的描述。我在日本上小学时,六年级的国语课本,就有一篇长长的文章,讲原子弹爆炸后的惨状,里面充斥了“烧焦的尸体”“瞬间气化”这样的描写,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实在是冲击过大,浓重地定格在我的心里。所以后来大三那年,我利用寒暑假,专门去到了广岛和长崎,想看看课文里描述的人间炼狱,现在是什么样子了。作为一个被侵略国家国民的我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日本的国民在这样的教育和文艺作品熏陶下,对于那场战争会有怎样的记忆和感受。(广岛原爆纪念馆)(广岛原爆纪念馆内石碑,“请安心地睡吧,错误不会再重演了”)(日本长崎“和平资料馆”里挂满祈祷和平的千纸鹤。)(长崎的原爆和平纪念馆的雕塑)提起吉卜力工作室,大多数人会想起胖乎乎的龙猫和梳个马尾的千寻.但其实,作为一个独立工作是,吉卜力对于追问日本的战争责任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年《龙猫》上映的时候,是和《萤火虫之墓》一起并映的。这部影片讲述了战争末期,一对兄妹因战争失去双亲,流落街头,最终双双饿死的故事。有人批判导演高田勋,说他对于战争的反思太过不彻底,根本没有触及日本在海外所犯下的罪行,而是一味描写自己国民遭受的痛苦。对此,高田勋回应说,日本的年青一代早已遗忘战争太久,要想让他们重新开始思考战争,得从跟他们比较贴近的角度入手,慢慢唤醒大家对于战场的想象力。只有大家都知道战争是一个多可怕的事情,才会真正理智地看待战争,才不会一不小心就成了个主战分子。

正视历史,拥抱和平,说难很难,说不难,为什么我们不试试呢?

作者:王蕙林

编辑:高爽

中国之声

欢迎订阅“中国之声”:添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kouzx.com/yksmj/8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