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不应忘记的“小楼”现象》
前不久,《营口春秋》刊载了《营口的小楼饭店》一文,勾起了我对40多年前那段往事的回忆。
“小楼”,老百姓自己的饭店
年,我从部队复员回来,到营口市革委会宣传组工作,年底接到一项任务,去小楼饭店调研采访。其实,这个典型不是我们自己发现的,也不是单位逐级汇报上来的,而是群众反映上来的。许多群众找到报社,找到革委会宣传组,说:“这样的好饭店、好典型,你们不宣传还宣传什么?”我和组内的同志都感到很惊讶,因为很少见到一个小小的饭店,会引起群众这么强烈的反响。
我到小楼饭店去调研采访了一个多月,白天、晚上都和饭店的职工在一起,期间还经过了年的元旦和春节。我亲眼看到了广大顾客对这个饭店和饭店的职工是多么的喜爱和敬佩。他们自觉维护饭店的秩序,就餐的人太多、太挤,他们就主动进行疏导,互相谦让,帮助找座位、让座位。看到有的顾客着急,老顾客就会主动去劝说,告诉他们,在这里吃饭虽然看似人多,但饭店收款、盛饭、打菜速度快,很快就可以吃上饭。看到门前来了一车燃煤,有的顾客就自动放下饭碗,拿起铁锹帮助卸煤运煤,直到收拾得干干净净。有下夜班的司机经过小楼饭店门口,都要停下来进去问一下,有没有下班的职工,以便顺道送回家。还有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反映出广大顾客群众确实是把这家饭店当成自己家的饭堂一样,真心地热爱它、关心它、呵护它。这种现象,不要说在当时,就是此后的几十年里,我也极少见到。
小楼饭店为啥这么火?
小楼饭店到底好在哪呢?通过采访,我感到大体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面向普通群众,经济实惠,物美价廉。年,我国人均GDP只有元人民币,像营口市这样的中等城市,大多数人只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所以,一个饭店办得经济实惠、物美价廉,就非常受市民欢迎。
小楼饭店原本是营口市饮食服务公司冰果联店的小食部,到了冬天冰果处于淡季,开几个月的小食部“度淡”而已,可是由于他们自年冬天开店以来,坚持了为普通群众服务的方向,主要经营大米饭、豆腐脑、小炒菜、炝拌菜等大众饭菜,而且又能做到精心细做,物美价廉,非常适合广大顾客的需要,因此,天天顾客盈门,生意火爆。夏天到了,却再也关不上小食部的店门了,不但要全年开业,而且几次延长营业时间,从早8点至晚6点,延长至早6点至晚10点,后来干脆实行了24小时营业。当时大街小巷的儿童都会唱一段顺口溜:“小楼饭店真正好,大米饭、豆腐脑,两角钱造(吃)个饱。”不要说普通的工农群众,就是饭店周围的一些机关单位,也有好多员工不愿在本机关食堂吃饭,而跑到小楼饭店来就餐。
年2月17日,我采写的通讯稿《一个深受工农兵欢迎的好饭店》在《营口日报》上发表后,连续几天饭店就餐人员爆满,甚至连窗台上、水池边都有就餐的顾客。后来,辽宁省革委会财贸组和辽宁日报社派了写作能力很强的记者谢正谦(后来曾任辽宁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协助我们深入总结小楼饭店的事迹。在谢正谦同志的指导下,由我起草,并经他认真修改的通讯稿《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记营口小楼饭店》,发表在年8月5日的《辽宁日报》头版,在全省引起很大轰动。当时我经常去省城新闻单位送稿,多住宿在东北旅社。这家旅社的领导还请我专门为该单位多名职工作了一次《关于营口小楼饭店发展历程》的报告。他们当时提的口号是:“大楼”与“小楼”,更上一层楼。
二是服务热情周到,待顾客如亲人。小楼饭店的职工对所有来店顾客都笑脸相迎,热情服务,使顾客一进门就感到心情舒畅,并愉快地吃好饭。小楼饭店职工为顾客热情服务发自内心,因此细致周到。冬天,有的服务员一把笤帚不离手,为进店的顾客扫去身上的雪。夏天,饭店为顾客准备了冰镇的凉开水,让顾客消汗解渴。饭店的碗筷不但刷洗干净,而且坚持一餐一消毒。有的顾客顺手拿了一只洗过却未来得及消毒的碗,服务员会马上追过去换回来。一般大众饭店的炒菜、炖菜,都是用大锅,一次炒得多些,上灶师傅省力,但菜容易凉。小楼饭店的师傅却每次少做一些,多做几次,宁愿自己多受累,也让顾客吃上热乎菜。有一位家长出于对饭店的信任,还把上学孩子的午餐和晚餐都托付给该饭店。一次,孩子很晚还没有来用餐,饭店服务员放心不下,装好热饭热菜,送到孩子所在的学校,发现这孩子果然是因故耽误了吃饭时间。有这样热心细致的服务,群众怎能不欢迎呢?
三是勇于奉献和付出。小楼饭店做出了那么好的业绩,受到广大群众那么多的赞扬,是饭店职工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汗水、牺牲了许多个人利益换来的。小楼饭店职工劳动量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饭店生意火爆时,一天要卖出多斤大米蒸出的几千碗米饭。有时斤一袋大米洗淘干净倒进蒸汽锅里,蒸熟之后,两个服务员不抬头、不直腰,一口气要连续盛上几百碗饭,而且卖出的数量同下锅米的数量几乎完全一样,毫无缺斤少两。收款卖票的服务员也练出一手好本事。别的饭店收款员都是坐着,这个店的收款员却是站着,这样会又快又准。顾客多的时候,他们要开3个窗口收款,常常是一个人每分钟可以收款卖饭票多达十几个人。所以,常来吃饭的顾客心里有数,即使顾客再多,他们也能很快吃上饭,绝不会误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店里的一名老党员王爱华。她年18岁时在山西太岳军区参军当看护员,年4月入党,曾随所在部队转战到洛阳、大连等地,医院护士、护士长,某师家属队党支部书记等职。年随丈夫转业到营口,曾担任过居民委主任、针织厂工人。小楼饭店开业时,她是首批职工之一。小楼饭店最受欢迎的豆腐脑,就是经她提议,并去学习掌握了技术,然后在小楼饭店制作和出售的食品。豆腐脑越做越好,吃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最受累的自然是王爱华。为了提高产量,她把舀豆浆的小勺换成了大勺,一天要做出十几桶豆腐脑,手腕子都累肿了,疼得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照常上班。在小楼饭店,像王爱华这样拼命干活的人还有很多。这个饭店的职工只要一踏进店门上班,就立即像旋转的风车一样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一直忙碌到下班为止。
不应忘记的“小楼”现象
我采写小楼饭店的事情已过去40多年了。这期间我国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早已是今非昔比。但是小楼饭店职工这个群体的影子,却久久存在我心中挥之不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呢?就是一名党支部书记、一名经理、加上王爱华这3名党员,带领的几十名中年妇女和少数几名女青年组成的队伍。这其中多数职工文化程度较低,有的还是“大集体”、临时工。但是他们走进了小楼饭店这个集体,在一种神圣观念和强劲潮流的激励推动下,创造了使人至今难忘的“小楼”现象。当时全国上下都盛行学习“老三篇”,小楼饭店也不例外。但他们的学习不是作秀,不是摆样子给别人看,而是以朴实善良的品质真学真用,通过奉献自己的劳动和汗水、真诚和智慧,在极普通的工作中,创造了极不平凡的业绩。
这些年来,我们创造了很多新的东西,也逐渐淡忘了一些旧的东西。虽然闻名遐迩的小楼饭店已于16年前被拆除了,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管是在什么年代、什么形势下,都是党和人民不该忘记、也不会忘记的。小楼饭店先后多次被评为营口市、辽宁省乃至全国商业战线的先进单位,其名字和事迹被收入《营口市志》和《中国商业文化大辞典》。年,为小楼饭店做出突出贡献的王爱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劳动模范。这些荣誉都是小楼饭店当之无愧的。
当年,小楼饭店用物美价廉的饭菜赢得了营口百姓的心,与小楼饭店职工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相比,后者的价值更为重要。今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我在营口市史志办和市总工会的帮助下,找到并拜访了89岁高龄的王爱华。她同最小的女儿龙连义生活在一起,过着安宁、幸福的晚年。她仍然那么平静、淡泊,既不为曾取得的荣誉而显得多么激动,也不对自己曾付出的艰辛劳动而多么感慨。她同我谈的最多的是,怀念几十年前同她一起拼搏过的小楼饭店的员工们。
(作者为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
本文选自《营口春秋》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