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夜晚,每当人类等昼行生物进入甜美梦乡的时候。
夜行生物便开始出来行动了。
这其中,有一种神奇的能自带亮光的生物,它就是萤火虫
对于许多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这也许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昆虫。它们恍若闪闪的星光,在树林、草地、田间翩翩起舞,引发人们无数的遐想。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李白这首《咏萤火》,说的便是萤火虫。
古人注意到萤火虫多栖息在温暖潮湿、草木繁盛的环境中,所以有了“腐草为萤”的说法。实际上,萤火虫是鞘翅目多食亚目萤科动物的总称,又名打火虫、亮亮虫、火炎虫、夜火虫等,全世界有两千多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萤火虫所以会发光,主要是警告天敌自己“不好惹”,在成年后,萤火虫的光主要是为了求偶。它的体内含有萤火虫萤光素和荧光素酶。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气作用,产生光能。
萤火虫发光的部位主要是腹部,上面有发光的体节,称为发光器,雄性通常为两节,在雌性则为一节。
我们常见的光,不管是日光、火光、灯光,都是发热过程的副产品,而萤火虫的光是冷光,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反应效率为95%,这也避免了它的身体像灯泡一样变热。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有记录的多种的萤火虫中,并不是所有的萤火虫都会发光。
作为一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萤火虫的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在一些种类的萤火虫中,当你轻微震动它们的卵时,通常会发出微弱的光。
虫卵孵化之后,萤火虫就进入了幼虫阶段。幼虫的外表和毛毛虫很相似,扁长的身体末端也会发光。在成长过中它们会经过4-6次蜕皮,然后化蛹,即使在成蛹后腹部的光也不会消失。其中我们看到的会飞的萤火虫就是成虫阶段,但是成虫只能活1周左右,大多数时间它们都是以若虫的姿态出现。
萤火虫的幼虫食量很大,它们需要为成虫期储存营养,主要吃螺类、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也会吃小型动物尸体,它们会将消化液注入软体动物体内,让它们的肉融化掉再吸取。这些软体动物如果达到一定数量,会威胁森林植被和农田,所以萤火虫属于益虫。
成虫因为口器退化,只能取食少量的花蜜或果实汁液,寿命一般为两个月,此时的虫生任务就只有抓紧繁殖了。
而女巫萤火虫属则“不走寻常路”,它们专门吃其他萤火虫,具体“作案手法”则是用自己的灯光把其他“搞对象”的萤火虫骗来,就像童话里吸引人的坏女巫一样。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一旦当地的萤火虫消失,那么萤火虫就不会再在当地自然出现了,原因是因为萤火虫不会迁徙,它们的飞行距离仅仅在米左右,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一旦萤火虫从某个地方消失,那么当地将再也不会有萤火虫出现。
而且萤火虫在任何一个发育阶段时,都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太干、太热,太冷,太湿都不能保证它们的成活。而且萤火虫又分为水生和陆生,有一些萤火虫喜欢将卵产在水中,有一些萤火虫喜欢将卵产在土壤之中。其中喜欢产卵在水中的萤火虫受到人类农业的影响比较大,这是因为人们在稻谷收获的季节时会放干水田中的水,并翻耕土壤,导致萤火虫卵难以孵化成活。
还有,在农民的印象之中萤火虫属于害虫,会偷吃庄稼。但这其实是对萤火虫的污蔑,它们一生主要的阶段是若虫,而若虫并不以农作物为食,而是以蜗牛为食,它们会分泌一种毒素,杀死蜗牛之后还能够预消化一下,方便萤火从若虫进食。而许多蜗牛会危害到农业的发展,所以从农业的角度而言,萤火虫其实是益虫。
尽管萤火虫并不会危害农业,反而可以消灭蜗牛造福农业,但它却是农民使用农药的受害者,它们不像其他昆虫一样容易对农药产生抗药性,以至于农药的使用使得它们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在当地消失。
除此之外,光污染也会导致它们数量下滑,成年萤火虫需要在较暗的夜晚发光寻找配偶,但是光的出现导致它们难以寻找到自己的配偶。成年萤火虫的寿命只有1周左右,如果来不及找到配偶,产下后代,它们的种群数量也将会下滑。
如何保护萤火虫?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萤火虫大约有种,我国境内可能有-种,还有许多萤火虫在我们还没了解它的时候就已经灭绝了。
造成萤火虫灭绝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环境的变化想要保护萤火虫,需要给它们适宜的生存环境。
对于生活在城市之中的我们而言,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购买萤火虫放飞,或者是不参加任何放飞萤火虫的活动。要知道商家之所以愿意放飞萤火虫,就是因为该环节会吸引大量的民众前往,但要知道的是,绝大多数萤火虫被放飞后的结果都是死亡。
对于生活在乡村的人而言,不贩卖它们就是最好的保护。
对于科学家而言,努力为它们建立生态栖息地,并在该栖息地内禁止使用农药、化肥,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繁殖环境能够尽可能地保护它们。只是我国疆域辽阔,萤火虫分布的范围较广,该保护活动难以通过一两个科学家来推动,也需要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