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初冬的广州,如同她花城的别称一样,依然花团锦簇。微风拂面,如春风般温暖。这温暖,更多来自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个人和团队的温暖人心的故事。
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个人和团队评选活动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今年已是第九届了。这个活动有个温暖的名字——薪火相传。
在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隆重举行的颁奖仪式上,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的致辞,充满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魂,也保留着炎黄子孙的根。讲好中国文物故事,让更多公众真切地感受到文化遗产之美、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
从90后年轻人申珅,到77岁高龄的李敦伦;从中央主流媒体《光明日报》记者李韵、央视《记住乡愁》栏目组,到奚牧凉一个人的自媒体“挖啥呢”;从“国家队”故宫新媒体团队,到基层一线新疆温泉县文物局的尼·葛丽;从“体制内”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文物出版社,到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野向村的普通村民吴建民……本届“薪火相传”活动以“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为主题,兼顾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体制内”和“体制外”,覆盖老、中、青各个年龄段,自10月活动启动后,经过专家初评、网络投票和专家终评三个环节,评选出“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个人”10名,“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团队”10名。此外,本届活动还发布文物活化利用优秀项目10个。
杰出个人和杰出团队、活化利用优秀项目代表,走红地毯,上主席台,接受表彰。与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荣光:
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个人1奚牧凉——90后在“挖啥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毕业的他,一人撑起“挖啥呢”这一传播公众考古理念和相关知识的新媒体平台。平时接触中,笔者几乎没看到过他一丝笑容,但他的文字,有温度。
他说,对科学、新闻事实、文博从业者,包括“挖啥呢”的粉丝,要尊重,要客观、理性;对问题的认识、事物的价值判断、观点分享,要旗帜鲜明,要有温度。
2张鹏——“朋朋哥”把文物故事讲给孩子们听14年坚守在博物馆进行志愿讲解;每年,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上百场公益讲座;撰写出版《朋朋哥哥讲故宫》《倾听博物馆:朋朋的时光笔记》等一系列图书;“耳朵里的博物馆”上线……
朋朋哥说,抓住了孩子,让孩子对博物馆感兴趣,就能带动他的父母、爷爷奶奶,甚至,孩子将来的孩子热爱博物馆。
3申珅——可能是第一个在小学开设博物馆课程的父母是文博行业资深从业者,自己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0后硕士。她对文化遗产有着发自内心的兴趣、热爱和专长。参与西安半坡博物馆儿童导览游戏设计,成为西安曲江二小一名关荣的人民教师,可能是第一个在小学开设博物馆课程的老师。
她说,她才刚起步。把热爱文化遗产的种子种进孩子们的心里,探索和创新的路还很长。她希望在这条路上,她可以从“小申”成长为“老申”。
4李韵——二十年坚守的一线文化遗产媒体人自年成为《光明日报》记者以来,她一直在做文物方面的报道。因喜欢而
“下辈子还做文物记者”,十年前她这么说,十年后,她还是这么说,矢志不渝。
5俞江——阿里秘境的护法罗汉藏戏秘境、天上阿里,这里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让人望而却步,却也是藏文化的富集区。从最初热爱西藏文物文化的志愿者,到主动申请成为正式的文化援藏干部,到动员妻子也成为援藏干部,女儿大学毕业后也来到阿里,西藏文物文化保护事业成了他全家的事业。当地藏族干部和群众称他为“护法罗汉”。
他说,他是自愿在阿里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他很充实,也很幸福。
6尼·葛丽——“文物萨库森”(博州方言“保护神”之意)自年起进入新疆温泉县文物局工作至今,已在基层文物部门坚守了十年的时间。常年在各乡镇场利用集市日宣传文物工作,征集文物,参与遗址发掘,研究乡土文物,投稿推送行业工作……她的工作普通,又不同寻常。当地人形象地称她为“文物萨库森”(保护神)。
面对荣誉,她说,她只是做了她该做的。谢谢评委的肯定、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和家人的爱。
7曾和林——不会养猪的收藏家不是好馆长湖北省竹山县官渡镇,身为农民的曾和林历时30余年,用磨豆腐、养猪挣来的钱,收藏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藏品4万多件,并于10年前开办了民俗博物馆。倾其毕生所有,为秦巴山乡留下了一张岁月“底片”。
他说,数百万元建起博物馆,每年数十万元运营,外人说他傻,家人一度不理解。如今,他很欣慰,都成了同盟军。
8吴建明——农民也“裸捐”他是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野向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但20多年来,累计斥资余万元,热衷于乡土建筑的抢救性保护,使他又不再普通。年初,他自愿将所有藏品捐赠给镇政府,设立黄桥民俗文化展示馆并向公众开放,丰富了古镇人的文化生活,让古镇的文明得以更好的传承。
他说,收藏为民,昭示今人,留住根脉,传承文明。
9王方哲——27年的守墓人
他是湖北荆州市八岭山林场古墓护墓队长,守护古墓27年。每天步行一百余里巡查,鞋子磨破了多双。在他的带领下,八岭山林场数百座封土堆古墓无一被盗。
老王说,有一次,巡墓时遇到盗墓者,提着一大袋子钱对他说,“你放我一马,这钱你一辈子也花不完”,老王严厉呵斥道,“你少来这一套!”老王说:“盗墓贼迟早都有被抓的一天,不该要的钱一分也不能拿,只有这样,我夜里才会睡得踏实。”
10李敦伦——草根微电影创作者没有团队的“独人班”,一人包揽从拍摄、制作、网传等工作,走出一条“成本低、效率高、很真实、正能量、较艺术”的草根微电影之路。70岁自学微电影艺术,7年来摄制多集纪实微片,宣传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微电影充实了我的生活,让我发现了很多生活的幸福和美好,让自己快乐的同时也让别人感受到了愉快。能发挥自己的余热对社会做些贡献,我很满足了。”李敦伦如是说。
前柴烧尽,后柴又燃,火种传续,无有穷尽。“薪火相传”,是人们相互守望、砥砺前行,让中华文明之火代代相传;是近年来公众对于文化遗产日益高涨的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