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大石桥市金桥管理区关工委针对青少年特点,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抓阵地,创特色,重实践,促内化,扎实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唱响正气歌,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实施英模教育
“五爱”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传承的高度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要求的具体体现。区关工委从文献材料中得知金桥管理区李屯村曾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一位英雄人物周风,即八一电影制片厂年摄制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发报员李侠的重要原型之一,立即组织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认真搜集整理周风烈士英雄事迹。周风年6月3日出生在李屯村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投身革命,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从延安派到北平建立地下电台,年8月5日在敌人的枪口下发出给延安一封十万火急的电报后被捕,年9月的一天英勇就义,年仅40岁。区关工委在掌握周风烈士英雄事迹的基础上,向李屯小学师生做了一场英雄事迹报告,使师生从家乡的英雄人物身上受到深刻的教育,从思想深处激发了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英雄的思想情愫。区关工委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教育素材,坚持实施英模教育,组织青少年学英雄事迹,走英雄道路,做英雄传人。区关工委将一面“周风中队”的队旗郑重地发给李屯小学三年一班。以后“周风中队”这面队旗就在李屯小学扎下了根,激励一批又一批少年儿童在从小学英雄,长大报效祖国的思想熏陶下茁壮成长。现如今,李屯小学已并入区中心校,“周风中队”这面队旗也随之传入区中心校,成为影响更多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面光辉旗帜和精神动力。区关工委在李屯小学三年一班颁旗的基础上,又举一反三地将“英雄中队”建立在全区每一个中小学教学班中,相继出现了“雷锋中队”、“杨利伟中队”等各种不同以英雄模范人物命名的中队。这些“英雄中队”的旗帜飘扬在每一个校园,成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五爱”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平台。
为了充分利用周风烈士这个红色资源,区关工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组织引导青少年学习党史国史作为“五爱”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特别强调“四进”,即党史国史教育“进课堂、进学校、进班级、进头脑”,把握“四个讲清楚”,即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办好的“三件大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90多年艰辛探索形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请清楚自觉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而形成的宝贵经验、优良传统作风和涌现出来的无数先模英烈人物。充分发挥各类节庆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的宣传教育作用。坚持深入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建军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和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了一些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活动。如开展了以“两史”教育内容为主题的读书、演讲和征文比赛活动,使“两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成效。每年清明节前,学校关工委都组织千名师生和“五老”祭奠烈士,共忆先烈事迹,开展“清明寄哀思,践行中国梦”活动。在烈士墓前,“五老”向学生讲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学传统、树理想、砺斗志,使红色基因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血脉、入脑入心。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刻苦学习、增强本领;尊重劳动、自强自立;志存高远、报效祖国。通过加强青少年党史国史的学习教育,在青少年思想中植入了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培育了青少年爱学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牢固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效利用道德教育基地,实施诚信教育
金桥管理区不仅有红色资源,而且还有大石桥市委命名的“道德教育基地”。年,金屯村青年张福正因为交通肇事欠下了外债。为了还债,父亲张凤毕变卖了全部家产,带着全家搬到了荒山上,种树、养鸡、放羊,走上了15年漫长而又艰难的还债路。张凤毕临终前立下了树要成林、人要成才、债要还清的遗嘱。张福正勇敢地继承了父亲的精神,在追梦的过程中收获了坚强,收获了爱情,更收获了希望。诚信硬汉张凤毕一家两代人诚信还债的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大石桥市委在“诚信林”设立了市道德教育基地。
区关工委为充分发挥诚信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三爱”主题教育活动中,组织全区广大青少年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走进“诚信林”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大家切身感受着15年间在张凤毕一家发生的一件件平凡而又震撼人心的故事,感受着社会各界好心人的爱心力量,感受着雷锋精神在当代的传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通过诚信教育,将每个人心中那一份善念唤醒,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形成了“奖励诚信、约束失信、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营造了良好的人人讲诚信、处处见诚信的氛围。广大青少年自觉地把诚信向善作为个人一种能力,一种追求,一种习惯,当老实人,做老实事。
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长效于制,区关工委针对青少年特点,组织引导他们走出校园、走向农村、工厂和社区,注重实践环节,突出实践引领,强化实践体验,激励青少年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五爱”。农忙期间,老同志带领学生到田间感受农民伯伯的辛劳,使学生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激发了“五爱”的情感,自觉地把中国梦和个人成长的目标相结合,转化成为个人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梦想。近年来,坚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勤奋学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争做学校好学生;勤俭自强,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邻里互助,争做家庭好孩子;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争做社会好公民的“三好少年”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爱”具体化为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行为规范,促进了中小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两年多来,全区共表彰校、区、市级“三好少年”名,激发了中小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和“五爱”的积极性。如区中心校四年五班班长刘禹墨,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尊老爱亲,诚实守信,全面发展,兴趣广泛,在学校《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国少年信息技术大赛中获一等奖,在线网络测评多次获一等奖,国家十二五纵横课题总结表彰大会上,是辽宁五位代表中唯一一位应邀参加的小学生。多次被评为区、市“三好少年”,今年被评为营口市“美德少年”。实践证明,“三好少年”活动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生中落实、落细、落小,以实际行动践行“五爱”的有效载体。
三、有效利用农家书屋,实施科技创业致富教育
区关工委在“五爱”主题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创办科技学校,举办创业青年培训班,组织农村青年学科技,着力提高青年农民科技创业能力和本领。
后砬山村为了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早在年就开办了农家书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知识随时都可以查阅;村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平台健全,功能完善,种植养殖知识、供求信息、新闻回放、图书阅览、电影欣赏等丰富多彩的节目任意点播。该村利用农家书屋每年举办四期创业青年培训班,为创业青年致富奔小康,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科技学习培训,青年农民不断提高了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开发能力,并使之变为现实生产力。他们以“一个富了不幸福,大家富裕才幸福”的思想境界兑现承诺,开创了“一人带旺一片经济,一人带出一个产业,一人带动一方创业”的良好局面。该村成功引进金龙集团等多家企业入村发展,走出了一条村企共同进步、协调发展、互惠互赢的道路,全村有80%的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其中种植大户18户,禽、蛋、畜牧养殖大户8户,还成立了果树专业合作社、专业运输队和农民建筑工程队。现有农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60多人。年全村社会总产值实现2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1万元。该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区关工委在区党委重视和支持下,配合有关部门在后砬山村召开了利用农家书屋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创业致富现场会,推广典型经验,提升农家书屋标准和效能。目前,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区11个行政村,每个农家书屋都配备余册图书以及相应桌椅、电视、VCD等,并配有专兼职图书管理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借阅制度和保管体系,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五爱”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文化阵地。二年来,各村关工委利用农家书屋创办科技学校,举办创业青年培训班88期,培训学员多人次,有人参加或创办专业合作社,有人成为科技创业致富能手,有31名青年农民成为村干部,有人光荣加入党组织,成为农村后备干部。如道士村通过科技学校,请市关工委副主任、教授研究员高级农艺师于志汉授课,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果树种植能手,引建新品种,成为寒富苹果专家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32户果农发展果园多亩,每年可从苹果生产上增加收入余万元。夏屯村青年农民马洪涛,投资50万元,建起年养殖头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富了之后,他几年来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近百次,入户服务40多次,无偿提供养殖书籍20多本。岳州村青年农民沈忠赫,在“五老”帮助下,成为全市闻名的养殖大户和致富能手,带动周边地区养猪户达多户,养猪最多的多头,户均盈利3万多元。前砬山村青年农民迟横海利用学到的科技知识建大棚,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绿色无公害产品,收入非常可观。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他被选为村主任,事业有成开始反哺农业,搭进去50多万元。实践证明,通过农家书屋创办科技学校,为农村青年传授技术、技能和经验,使过去深感“升学无望、就业无门、创业无路”的青年学到了一技之长,成为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了解市场、开拓市场、善闯市场的创业致富新型农民,带动了全区农村经济发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