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除了吃猪头肉,还有这些传统习俗丨

今天是农历二月二,在北方,有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之民谚。农历二月二俗称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习俗自然就少不了,接下来,鲅天下就和你一起了解!

二月二“龙抬头来源”

二月二又称中和节,青龙节、龙头节、春龙节,是满汉传统节日。二月二的来源说法不一,普通说法有三种:

与武则天有关

相传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改国号周,玉帝知悉大怒,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司管天河的玉龙不忍见人间土裂禾枯,百姓挨饿,擅自行雨,被玉帝惩罚下凡,宣布除非金豆开花,否则不能重登灵霄阁。人们为了报答玉龙的救命之恩,急待金豆开化,四处寻找,第二年二月初一,这天正值集市,一个老婆婆背着一袋苞米去卖,不小心撒了一地,人们一看顿悟,这苞米粒,炒炒不就开花了吗?

于是,人们商定家家都炒苞米花,没有苞米的就炒黄豆。二月初二那天各家各户把炒好的苞米用簸箕盛着,供于院内,太白金星人老眼花,以为真的金豆开花,即可收玉龙回灵霄阁,从此民间为了纪念玉龙,每逢二月初二那天,很早就起来炒苞米和黄豆。有的还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习俗辽南部分山区至今仍有流传。

与古代帝王亲理农耕有关

相传伏羲氏每年二月初二都亲理农耕,以后黄帝、尧、舜、禹,直至周武王等均效法。古代帝王往往在此日举行“祈年”“亲耕”大典。以示一年耕种开始。帝王被视为真龙天子,是日便称“龙头节”。辽南称谓“龙抬头”。

与龙王有关

相传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就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人们把这天叫做“春龙节”。

二月二“龙抬头习俗”

在几千年漫长的生活中,人们积累了许多过“二月二”的习俗。营口地区就有打灰囤、引龙回、挂龙尾、熏虫、剃龙头,吃猪头肉等习俗。这些习俗至今在一些山区仍延续着。

打灰囤、引龙回

《盖平县志》载:“吾邑人谓二月二日为龙抬头,寝晨,家家用灶灰在庭院中多作大圆圈形,名撒灰囤,盖以二月惊蛰。蛇、蝎、虫、蚁蠕蠕渐动,用灰圈包围镇压之,不欲其肆行妨害于人也”。

这只是其中一方习俗,营口地区大多把“撒灰囤”叫“打灰囤”,也叫围仓囤,亦作填仓,是祈求粮食丰收一种活动。

农历二月初二天刚亮,人们就在自家院内、场院里,用木掀撮草木灰画一个个圆圈,即打灰囤,有的在圆圈中画个大十字,中间撒五谷杂粮,灰囤外用草木灰画个梯子,意为粮仓,看来打灰囤与庆丰收有关。与此同时,人们从屋外井口到屋里水缸也撒一溜灰线,从井里打一担水,担进屋倒缸里,俗称:“引龙回”,有的农户在菜园子里撒灰线,名曰杀虫。

当太阳升起进,家家户户把鸡放出来,看鸡先吃哪种粮食,先吃哪种粮食预示今年这种粮食收成好,于是农家就要多种这种粮食。

挂龙尾

挂龙尾是辽南二月二的重要习俗之一,龙尾的艺术性很高,集画、雕、剪、叠于一体,制作费工、费时、费料。因此必须提前制作,有的春节后即开始,但一般都在正月二十五“龙凤日”这天。

“龙凤日”是辽南满汉民间传统节日,是家家户户用各色纸片或布头做各式各样的龙尾。龙尾分龙首、龙身、龙尾三部分。龙首多是三角形或云卷状,以及十二属相等,龙身丰富多彩,艺术性较高,有画、有叠、有雕、有剪,龙尾细长下面剪成箭头形的纸条或布条。

龙尾有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五个种类:

一是纸叠龙尾;二是秫秸瓤龙尾;三是用彩纸做的方块龙尾;四是苑米花和高粱花龙尾;五是桃树条龙尾。

各种龙尾做好后,二月初二太阳出来以前将长龙尾挂在房粱上。小龙尾挂在羊圈上;苞米花和桃树条龙尾挂在孩子的衣襟上;高粱米花龙尾戴在女人头上。前者祈居家平安,子孙繁盛,风调雨顺;后者有望子成龙之意。

熏虫照虫

旧时农村多蚊、虫,所以有二月二熏虫习俗。

一、香鸡熏虫

制作香鸡一般用烧香剩下的香根从正月十六开始做。即把香根和断香用白酒或水泡开捣碎,用手捏成鸡状,晒干后,二月初二天刚亮,就在屋中虫子经常出没的地方点上香鸡。

二、面灯熏虫

即把正月十五家谱前的面灯留下来,到二月初二的早晨添上新油,到房中有虫子出没的地方照,一面照一面说:“二月二,龙抬头,虎抬头,照的臭虫蚊子不抬头。”如此反复直到照完屋中的旮旯死角。

敲房梁

二月二有敲房梁习俗,即准备好粗壮、结实的秫秸或烧火棍,二月初二天放亮就起床,轻打房门说:二月二,敲门头,龙抬头,鳖抬头,蝎子、蚰蜒(7)不抬头。

敲打门框:“二月二,敲门框,‘五毒’(8)活活见阎王”。

敲打房梁时说:“二月二,敲房梁,苍蝇、蚊子无处藏。

敲打锅台说:“二月二,敲锅台,长虫(蛇)、蝎子、虫子都不来”。

敲打干瓢说:“二月二,敲瓢碴,十只老鼠九只瞎,剩下一只转了向,一头撞到老猫家”。

其他习俗

剃头

乡下有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习俗,所以到了二月二这天,借龙抬头,人们纷纷剃头,尤其小男孩必剃,谓之“剃龙头”,有盼子成龙之意。

不动针线

辽南乡下妇女有二月二不动针线,曰动针线,刺伤了龙眼,天不下雨。

吃猪头肉

在饮食方面,以吃猪头肉最为流行。老人讲猪头就是龙头,古人说“吃了猪头肉,想雨下个够。”

咬龙鳞

饺子也是必吃的,老人叫咬龙鳞。俗语:小孩咬龙鳞,早登太子门。总之,呼什么东西都是有说道的,所以,在那个缺吃少穿的社会里,普通群众吃一顿吉祥的龙抬头饭菜,也是不容易的,很多家以苞米面、高粱米面作为替代品,为的是求得吉祥、安慰。

青龙节

青龙节是农业生产的产物。农历二月初二,在本地区已经到了万物复苏的时候,龙也不例外,故二月二是祭祀龙的节日,祈祷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与此同时,一切害虫也蠢蠢欲动,在那科学欠发达的年代,人们只有用诅咒等无可奈何的办法来限止老鼠、臭虫、蚊子、蝎子等不抬头。这些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可笑的,更是不可取的。但这些都是营口地区乃至辽南旧时青龙节的习俗,也是我们的先人与害虫作斗争的无奈之举。

让我们记住这些民俗史,对于今天宏扬科学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作者:王金令,年生。沈阳师范学院(沈阳师大)本科毕业。曾任营口市教育局党委常委、营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历史学教授、营口市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营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曾主笔《营口简史》、《营口通史》和《辽宁地域文化通览·营口卷》副主编,曾在国家、省和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鲅天下获得作者授权发布,在此鸣谢。王金令、张春彦、王峭共同编著的《营口民俗文化》一书,即将出版,敬请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皮肤医院
皮肤病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kouzx.com/yksxs/3.html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