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人到底该咋过年请看这里

早起吃饭、祭祀、贴门神、贴春联、团聚吃年夜饭、接神、发纸……传统辽南春节的年味儿十足……

快过年了,我们一边欢喜,一边担忧。古老的年俗渐渐被遗忘,由年俗形式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无从表达。

“年”对中国人,对我们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营口日报本期的“营口史话”栏目,特别分享辽南年俗系列“春节往事”第一篇。让营报君带您与历史对话、与乡土对话、与自己对话,看看咱营口人到底该咋过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首要节日,在中国延续三千年,年复一年地提供举国欢乐、阖家团圆的机会。年5月20日,春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从春节民俗活动中获得精神更新,也使家庭和社会关系不断增强。营口地区的春节习俗属于辽南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满汉杂糅的特点。在民间,春节的序幕早在腊八就开始了。

腊八节

营口地区自清代就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的俗语。“腊八”是旧的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即将开始的界线。远在先秦就有“腊祭”的习俗,这一天有规模盛大的冬祀,祭祀祖先和神灵,保佑五谷丰登。汉代定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徒以此日为“佛成道日”。到清代,腊八的大型庆祝、祭祀活动简化了许多,在辽南只有食腊八粥等习俗了。民国十九年的《盖平县志》说:“《梦华录》载:初八日诸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无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补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之。今者吾邑家家食腊八粥,盖其遗也。”《营口县志》载:“十二月初八日,以枣栗粘黍兼杂米作粥,谓之腊八粥,戚里相饷。”

营口地区从古至今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其食材多就地取材,主料有的是黄米、小黄米;有的是糯米、粘高粱米或粘苞米粒子等。配料更是多得无法数清,除了各种豆类外,还有核桃仁、榛子仁、花生仁、大枣等。腊八粥煮好后要先盛一碗供在灶王爷神祗前,然后再盛一碗祭祀祖先,一般供在春节悬挂家谱的地方,辽南人称“正北”。全家吃完腊八粥后,还要盛一碗腊八粥由家中男人端着,到房前屋后的果园中,用斧子将果树(枣、杏等)轻轻砍个口,然后涂上腊八粥曰:“树祭”,祈祷“树神”保佑来年果实累累,这些应是“腊祭”的遗存和延续。

杀年猪

腊八之后就要杀年猪了,解放前能杀得起猪的人家,会被视为很光彩,预示着来年有个好彩头。那时候猪很小,一百多斤的就算大猪了。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家家户户都养猪,这时候不比杀不杀年猪,而是比谁家杀的猪大。

旧社会农家杀年猪是一件大事,这不仅说明日子过得不错,还是一年的油水,一年不用买油、买肉了。

杀猪那天要起大早将猪绑好。开始过秤,把秤人高呼一千二百斤(实际上是斤,虚报是辽南民俗,要个面子,讨个吉利)。此时此刻,一年的辛酸苦辣都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欢乐和期盼。上过秤的猪被抬到桌子上,下面放一个接血的盒子,里边放入少许盐,当猪血流到盒子里时,用事先准备好的秫秸秆在血里不断搅动,直到血淌完为止。然后将带血的秫秸秆拿到山神庙前,上香焚纸、叩首,感谢山神老爷保佑六畜平安。据乡老讲,山神主管牲畜,所以杀猪是要祭祀的。

旧社会杀猪要把皮扒下来,准备为男人制作“靰鞡鞋”。猪血灌成血肠,然后把猪按部位卸开,除留下当天食用的外,一部分挂在院子里木架上冻透,然后放到闲屋子的缸里,准备春节和正月里来客人食用,另一部分放到坛子里用盐腌上,等节日和平时招待客人用,如果下来芸豆(豆角)时能放上点咸猪肉,那就是最大的改善了。

辽南杀猪肉的吃法基本沿用了满族的饮食习惯。把猪肉放在无盐无佐料的白水里煮,煮熟后捞出来切成薄片装到盘子里,将切好的一大盆酸菜倒在煮肉的汤里,曰“烩菜”。

杀猪这一天,主人要将本族的至亲故友请来,放上几桌。端上几盘白肉片和血肠,还有不可缺少的烩酸菜,再烫上几壶黄酒,主人一声“吃”,杀猪宴开始了。此时你听到的是一片唰唰声,几杯酒下肚后,大声说话声、欢笑声、划拳声、远处的鞭炮声,共同构成了欢乐的腊月。

撒年糕

粘糕的谐音年高,即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所以辽南城乡过年要供粘糕、吃粘糕,天长日久就把粘糕叫成年糕了。另外东北人冬天吃两顿饭,开春后活重,吃粘糕扛饿,这也是撒年糕的一个重要原因。

辽南旧时将制作年糕叫做“撒年糕”,其食材以大小黄米面为主,也有粘高粱米面和苞米面的。将黄米用碾子碾成面,用二细箩筛过,就可撒了。撒年糕时,先将大铁锅装七分水,装上蒸笼和篦子,铺好屉布。然后将水烧开,撒年糕人先在屉布上撒一层煮好的饭豆,然后在豆上撒粘米面,其要领要撒均匀,热气要浸透面,这样不断地撒,当撒到10厘米左右,盖上锅盖,点上一炷香,这时门窗要关严,除了烧火人,大人小孩不能下地走动,说怕“踩气”。如果有人走动,锅里的年糕就会出脚印子,这地方的年糕就不热。当然这只是民间习俗,不足为信。烧香是计时,不让开门走动是怕凉气入锅,其实只要锅盖盖严实了,就不会发生“踩气”现象。

年糕蒸熟后,先切两块祭祀灶王爷和祖先,然后家里人就着酸菜、萝卜或白菜汤,美美地吃上一顿。剩下的凉透后,用刀切成片,码放在闲屋子的大缸里,以备春节和正月里招待客人用。再有多余的留着春耕时吃,既扛饿,又能讨个吉利。

做新衣

辽南童谣唱道:“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花帽……”旧时孩子们盼新年,就是盼个吃穿。过年时大人、孩子都要穿上新衣,做不起的也要洗干净,最低限度也要做双鞋和袜子。这些都要妇女们从纺线,到织布、染色以及一针一线去完成。那时候的妇女为了过好年,到年根底下,不分白天黑夜地忙,为的是让大人,孩子穿上新衣服。

大人的外衣很多人家只有一件,只有春节或者有大事小情才能穿,但是鞋、袜子、内衣以及孩子们的衣服一般过年时都要换一换,以送旧迎新。据记载和老人们的回忆,从清朝到民国辽南妇女忙年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做新衣,那时候孩子多,得提前下手,到了腊月许多妇女要“带灯”赶做,那时候用的是油灯,甚至是“松树明子”,烟很大。第二天妇女们的眼窝、鼻孔都是黑的,但妇女们无怨无悔,没日没夜地纳鞋底、绣花、缝衣服、织带子。到了大年三十,她们将准备好的衣服堆在炕上,孩子们绣花的小绣花鞋,虎头帽、钉着铜线的大红袋子,小姑娘们的绣花夹袄以及大人们洗得干干净净的长衫短袄,纳着千层底云纹帮的夹脸鞋、络花布鞋子或者家织的线袜子。孩子们乐得唱了起来、跳了起来,大人也笑在心里,乐在嘴上,一年到头唯有过年,才是最欢乐的时刻。

更多敬请







































哪里看白癜风专业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kouzx.com/yksxs/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