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地区的蒙古族
作者纪实
营口地区的蒙古族系蒙古八旗和巴尔虎旗的后裔。后金天聪七年(年),满洲八旗兵驻防盖州,军中有蒙古兵13人,这是蒙古族人入驻营口地区的开端。清顺治初年,蒙古八旗兵随清军入关。清平定天下后,为加强关外的防守力量,于康熙二十六年(年)将入关的部分满洲兵拨往盛京(今沈阳)地区各地驻防,时有蒙古八旗兵随其到盖平县熊岳一带。康熙三十一年(年),游牧于张家口外的原蒙古属部巴尔虎部落余人,奉旨编成10个佐领,分别到辽东各地驻防,其中部分到熊岳。雍正五年(年),熊岳改设副都统,管辖熊岳、金州、复州、旅顺、岫岩、凤凰城等地旗兵事务。时有蒙古八旗兵91人,巴尔虎兵56人。清政府批准,巴尔虎蒙古兵驻防各城专设巴尔虎佐领衙门。盖平县熊岳城的巴尔虎蒙古兵也独立衙署,称巴尔虎旗。驻守于熊岳一带的蒙古八旗、巴尔虎旗的官兵及眷属安家落户,半兵半农,生息繁衍,成为营口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据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营口地区有蒙古族居民人。
营口地区的原巴尔虎旗蒙古人的后裔多聚居于熊岳镇温泉村(原称正白旗村),有赵、何、白、胡四姓。截至年已相传12代,约年。
九垄地镇正黄旗村、侯园子村的蒙古族人中,韩姓居多。族人相传,先祖原姓“杭阿他”,何时改为韩姓无证可考。其先祖是由外蒙(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游牧于长白山,清时被编入八旗,康熙年间随军至熊岳。在韩氏族人中现今保存有清宣统元年(年)正月所立的《三门谱书全录》、宣统三年所立的《三门谱书全录》和民国21年(年)正月订立的《韩氏谱书》。民国本的谱书中一至四代均非汉名,从第五代开始有的支上出现汉名,以后汉名增多,第十代仍有少数蒙古名字。截至年已延至12代,约年。
居于鲅鱼圈大董屯村的白氏蒙古族人是“文喜牛洛”(蒙古部落的基层组织)福奎卓令·白克力哈拉·乌斯阁的后裔。清顺治八年(年)2月,乌斯阁从长白山到鲅鱼圈镶白旗做官,后又迁居鲅鱼圈盐场村,最终定居于时称“黄白草沟”的地方(即今大董屯)。据传说,白氏祖先放马于老虎山上,向北俯视黄白草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一条小溪穿沟入海,满山苍松翠柏,树木茂盛,黄草遮身,野雉遍飞,于是在此定居。后来,又迁入孙、王、吴3户人家,一起辛勤劳动,开拓了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至年,大董屯白氏家族己繁衍14代。
营口地区的蒙古族人口绝大多数居于农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少数人从事渔业。解放前,蒙古族农民(渔民)深受剥削和压榨,加之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普遍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困生活。解放后,蒙古族人民政治上翻身解放,随着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鲅鱼圈区大董屯村有居民户,人。其中蒙古族居民户,人,是全地区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
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即“藏传佛教”,系中国佛教的一个分支,以大乘佛教教义为基础。16世纪以后,喇嘛教曾一度成为蒙古族人民全民信仰的宗教。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初始是在回鹘文字的基础上创制、革新而成的,已有多年的历史。后经多次改革,使之完善,称“陶德”蒙古文。营口地区蒙古族人口少,且与其他民族杂居,早已通用汉语言文字,只有少数人能讲少量的蒙语词句。
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丧葬、社交等都有自己的特点。散居于营口地区的蒙古族居民在与当地各兄弟民族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吸收汉文化,其风俗习惯同汉族日趋接近。
解放前,男女普遍身穿带大襟的长袍,扎腰带,脚穿长筒靴。男戴礼帽,女戴头巾。现在的衣着、鞋履已与汉族相近。
生活在牧区的蒙古族以牛羊肉为主要食物,辅以炒米、炒面和奶,喜爱喝红茶。营口地区的蒙古族定居于农业区以后,饮食习惯有很大改变。日常以米、面为主,辅以肉食、蔬菜。逢年过节或招待宾客喜爱吃馅饼、肉粥、肉焖咸干饭、炒米、炒面。农村蒙古族居民习惯用腊、腌、渍等方法加工肉类,以备长期食用。
蒙古族主张同宗同姓不通婚。解放前讲究门当户对,男女五行对、属相合,大多是托媒牵线,父母包办。婚事议定,选良辰吉日邀请亲家至友来“换盅”(亦称“会亲”、过彩礼)。彩礼以家庭贫富定牛马羊之多寡,以“九”为吉数。婚礼之日,新郎迎娶,新娘由亲族兄弟护送到夫家。新娘到夫家门前,须跨过一捆长木炭,名叫“将军炭”,寓意婚后生活红火,并跨马鞍、弓箭,以示不忘其祖。拜天地时有喇嘛念经,新郎、新娘洗手净面后,由“结发娘”将二人头发合拢一起,梳理三次,以示结发夫妻、白头偕老。解放后,营口地区蒙古族婚姻讲喜事新办,自由选择配偶,一夫一妻,妇女在家庭中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地位。
在丧葬习俗上,蒙古族一般有土葬、火葬和“野葬”。“野葬”是暴尸荒野,三日后视之,如被兽食则喜,谓“升天”。火葬多用于官宦人家,请喇嘛诵经后,举火焚之,拾骨灰收存于灵塔之中。土葬为平民百姓用之,为死者换一身新衣服,移入棺木,入土葬之。其棺椁头是垂直平面,整个棺木无铁制物,封棺用的“三黄锁”也是木制的。营口地区蒙古族实行土葬,近年来,实行火葬也很普遍。
蒙古族人注重礼节,尊老敬长。拜见长者时,女人行蹲安礼,男子拱手作揖。给长辈拜年或祭祖,女行“抹鬓礼”,男单膝着地三叩头(解放后改行鞠躬礼)。待人接客讲究礼貌,热情坦诚。
本文选自《营口春秋》年第2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