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中秋习俗虽然都与月亮分不开,但各地各民族均有不同,如走月亮、追月、寻月、偷月、跳月和问月等,营口地区的民间有团圆、拜月、吃月饼、吃秋、演戏等文娱活动。
团圆中秋节是个团圆节,俗话说天上月儿圆,地上人团圆,人月同圆。
《营口县志》说:“家人团集,儿女分甘,故又谓团圆节。”这一天,归宁(回娘家)的妇女必须回婆家,远在外地的家人尽量赶回来,与家里人团聚,共赏明月。不能团聚的游子,也会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中国古人注重天人合一,所以中秋月圆这天,要求人要团圆,由此说明中秋节是中国人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
拜月又称祭月,辽南农村叫圆月,这是中秋节主要活动。
《盖平县志》载:“商民妇孺亦知领取秋宵月明之趣,瓜果中庭。”拜月时,一般在院中能看到明月的地方即对月摆一张供桌(香案),有的在供桌后边挂上月亮码子。月亮码上印有一个类似嫦娥奔月的人物,称作太阴星君;有的印有太阴菩萨,下面还有一个小兔,然后在供桌上摆供品,供品有粘火烧或月饼、西瓜。
那时,辽南许多家庭不种西瓜,又无钱购买,所以就以倭瓜代替。辽南民歌有:“八月里来月儿圆,香案板凳院中间,人家圆月供西瓜,我家无钱买不起,供个倭瓜敬老天。”
更多的是供家中产的时令水果,如果自己家少,可以到别家摘一些。那时辽南人很朴实敦厚,只是吃点或有正当用,不用经主人允许就可以摘,有句俗语叫“瓜果梨枣,谁见谁咬(随便吃,不能拿走)。
一般的供品有大枣、梨(那时还没有苹果)、花生,山区的有榛子、核桃。不管供什么,毛豆是不能少的,人们普遍认为这毛豆是给月亮上的兔子吃的。
城镇里也有上供拜月习俗,商民、文人雅士多以赏月为主,他们在院中按着桌子,上面摆满了月饼、西瓜、各种时令水果,当然桌上也有供兔爷的,供月亮码子的,更多的是与农村一样,直接对月亮礼拜。
布置完后,烧香礼拜。因为月亮属阴,所以操办“圆月”的,拜月的都是妇女,尤其姑娘和年轻妇女更为认真。辽南向来有“男不拜月,女不辞灶”的说法,但有的家庭不到八岁的男童不在其列。
首先由家中年长的妇女上香,一边磕头一边祷告说:“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倭瓜火烧)敬老天。敬的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姑娘媳妇们只是默默的行礼磕头祈祷,有的可能是想找一个如意郎君,有想早得贵子……。
有的家供有太阴菩萨,她们小声念道:“太阴菩萨自东来,十重地狱九重来,十万八千诸菩萨,诸位菩萨两边排……头戴七层宝珠塔,婆婆世界眼光明。一佛报答天地位,二佛报答父母恩,在世父母增福寿,过去父母早早生,……人离难,难离身,一起昃阳化灰尘。”
乡下上供完毕,将供品撤下吃掉。城镇一般是在院内一面赏月,一面“瓜果平分佳节趣”,“尽多酒兴留秋醉”。
月饼“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甜又甜。”月饼早已经成为中秋节的代名词了。过中秋节,不仅拜月时要供月饼,人们吃月饼,而且人们还要互相赠送月饼。
《营口县志》说:“戚友以月饼,果实相餽遗。”清朝,民国乃至建国前后营口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一直方兴未艾,不过早期的月饼部分是自家作,清中后期才有商品月饼。
嫦娥奔月月饼模
就清末民初来说,辽南农村大部分人是不买月饼的。首先是买不起,其次不到集镇是买不到的。但聪明的辽南人发明了一种月饼的替代品——粘火烧,即辽南月饼。
其样子很象月饼,但其食材全部是自家生产。辽南生产一种谷物叫糜子[méizǐ],它的“适应”性很强,农民多把它种在薄地或开荒地上,到了“处暑”时节即可收割,脱粒后磨成面用二细箩筛过后却可用。
粘火烧的馅也是自家产的或山上采的,如花生研(光生米捣碎了)、芝麻、绿豆、爬豆和榛子仁、核桃仁等。条件好的家再放点红糖就更好了。它虽然外表不如月饼,但它香甜可口又不用花钱,是代代相传的中秋佳肴。
那么这么好看好吃的月饼是怎么出现的呢?民间有好几种解释。
有两种说法基本相似,月饼的产生都与推翻元朝统治有关。据史料记载月饼的产生确在明朝。《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清朝月饼得到了普及,但基本是自作自食,到了清朝中后期开始出现商品化的月饼。
到了民初,营口、盖平两城镇不仅有专作月饼的店铺,各面铺也开始作月饼,其花样也比以前多了许多,甚至广式月饼也传到了营口。
娱乐中秋节的娱乐活动主要在城镇中进行。
《盖平县志》说:“管弦澈夜,更加山东三江两会馆昼夜演戏,最足增助游人佳兴。”这种热闹景象是指清朝中后期。
县志继续写到:“近年,各会馆注重文化,兴办学校,不以梨园故事浪掷金钱。所由中秋风景视先前之繁华热闹为少减矣!”
营口市内,自道光以来,尤其光绪年间,八月十五农工商均放假一天,各戏院茶馆的戏班子纷纷推出拿手戏,茶馆甚至爆棚。在营口的最热闹场所洼坑甸露天场地,也人满为患。
上世纪20年代,皮影戏下农村
在农村,八月十五这天基本上是歇工的。三五成群的中青年,唱唱小调。一些能人来两段“子弟书”。晚上有的村庄亦有驴皮影演出,农村叫“唱影”,也有的请艺人唱大鼓书。下五福、走股立、老太太搬家也是中老年的娱乐活动。孩子们“打排”的、“噗喽歌”声,卡羊角的嘎嘎声,此起彼伏。整个农村都在欢乐中。
吟诗中秋佳节,天高气爽,正是文人赏月吟诗的大好时光。营口地区的文人雅士也不例外。
《盖平县志》说:“八月中秋节,赏月吟诗,文人固多韵事。”盖州自古乃文学雅士聚集之地。清末民初饱学之士,《盖平县志》总篡,举人王郁云,辽南名儒优贡沈庆飏等文人结社赋诗,八月十五必有饮酒吟诗之故事。
王郁云共有中秋诗八首,即《中秋看人拜月》、《中秋书怀》、《中秋看月感怀》、《中秋盼月》、《中秋怀人》、《中秋感怀》、《中秋》和《中秋对月》等。
八首中除第一首没写饮酒赋诗外,余者皆是。如《中秋对月》长诗中有:“吟兴喜从明月上,郁怀新逐暮烟开。头陀院梵院钟频杵,拇战(划拳)人家酒满杯……。”
《中秋》诗中亦有“尽多酒兴留秋醉,特放诗情许月知。”这些充分体现了文人们欢度中秋佳节的盛况。
饮食中秋节的饮食具有象征性的是月饼,但营口地区南北东西地域不同,所以节日食品略有差别。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此话说到了点子上。从清朝到民国辽南农村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节日食品都是自产或互相串换。
这一天农村许多人家的早饭由吃粥饭改成吃干饭,再做两个菜。但中午和晚上都要举行家宴,尤其家口大的殷实人家更是讲究。因为中秋节也是庆丰收的节日,在吃的问题上也得拿出点丰收的样子,讨个吉祥。
一般午间主食是饺子、饽饽、面条或小米干饭。再做四至六个菜,这几个菜主要是各家自产的青菜,豆腐、粉条、粉皮、鸡蛋,再割几斤肉,那就是丰盛午宴了,老人或男人们再抿几口小酒,更是其乐融融。
晚上有吃饺子的,有吃发糕的、粘火烧的。还有吃新苞米面饼子、地瓜,当地人叫“抢秋”、“啃秋”,细看确有大丰收的特点。
沿海傍河地区少不了煮几个大飞蟹、大河蟹,人们说八月的蟹子“顶盖肥”,更不用说那些鱼虾腥味了。
全家聚在一张大桌子上,孩子们眼睛盯着愿吃的菜大口大口的吃,男人们手捏着酒盅吱吱的喝着酒,妇女又要照顾孩子,又要盛饭添菜,里里外外忙个不一乐乎。热热闹闹的晚饭直到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才结束。
城里饮食当然要比农村讲究些,尤其富商大贾,包饭店有之,往家叫酒席有之,但更多的还是在家中用餐,“饮食丰盛”,“两餐具盛馔”。
当明月从东方缓缓起时,合家人等齐集庭院,孩子们吃着月饼、水果,大人品着名茶共享这良辰美景。
作者:王金令,年生。沈阳师范学院(沈阳师大)本科毕业。曾任营口市教育局党委常委、营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历史学教授、营口市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营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曾主笔《营口简史》、《营口通史》和《辽宁地域文化通览·营口卷》副主编,曾在国家、省和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鲅天下获得作者授权发布,在此鸣谢。王金令、张春彦、王峭共同编著的《营口民俗文化》一书,已经出版,欢迎北京有哪些治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