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这个城市不大,却是每个营口人共同的家。这里的一切都让无比热爱,包括现有的,也包括逝去的……
年3月的一天,一个陪伴我们上百年的老地方彻底消失。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九道弯。
一天夜里,抓钩机的轰鸣打破了百年的宁静。早已十室九空的家园正式迎来了拆迁。一整夜的“辛勤劳作”过后,第二天清晨,一切都已化作瓦砾。
那些青砖瓦房,那些枣树与丁香,那些……
14年匆匆过去。曾经的九道弯变成了中天新城小区,当年的老房子已经找不到一丝痕迹。不过,那个地名却始终不曾消失。
今天,老一辈人仍称那里为九道弯。不过,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这个名字的来历。
据说,清朝时期这里住的是一群有钱的营口人。
许多老九道弯人的户口本上,九道弯写成了九道湾。尽管更有意境,不过这并不准确。这里不是一个河湾,而是一段弯弯曲曲的小路。
当时营口的西头和现在不一样,是营口最繁华的地儿,住着许多上等人,东边人口却比较稀少,而且穷苦人较多。
当年,中天新城东北角那一带住的是老邹家,那块地叫邹家轿房,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明伟粮店那个位置。起初房子并不太多,因为当时营口人都说这里风水好,于是都到这里盖房子。
老位置房子盖满了,开始一点一点往南移。
当时,营口人盖房子有很多讲究。结构上讲究“里生外熟”。墙分内外两层,里边的墙用土坯砌,便于保暖,外边的墙用青砖,美观而且坚固。
当时盖房子还讲究“不抢前”,“不挑担”。“不抢前”是因为古人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所以谁盖房子,都不想比别人的房子靠前。“不挑担”是不比别人的房子高,意思是不替别人负担。
有了这些讲究后,就出现了一道奇观:所有人盖房子都往后移几尺,尽量比别人靠后。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房子不断往后移动,慢慢移到了今天的中天新城小区西边,也就是立新浴池那个位置。
挪来挪去,因为房子盖得参差不齐,房前的路就形成了九个弯,时间长了,营口人都知道了这里,就称这里为九道弯。
当时,中天新城西门的位置有个菜市,营口人叫做西菜市。西菜市挡住了房子后移的路,九道弯至此打住,否则可能出现更多的弯。
九道弯实际上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长大约米左右,最宽处五米,最窄的地方两米五。这是营口君粗略画的一个草图,当然不够准确,只是告诉大家九道弯的大略位置。
立新浴池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九道弯西边,在当年也不是简单的地方。当时有一座老爷庙,供奉的是关羽关二爷。
老爷庙正名叫做关帝庙。年建成,后来还祭祀过岳飞,有个院套,每年五月十三关云长生日的时候举行庙会,可惜的是后来逐渐被拆除了。
如果老爷庙留到今天,也有将近年的历史。不过,营口的老人应该都知道这件事儿。
可见,九道弯附近不仅有故事还有古迹,在当年的营口是个相当不错的地方。
不过,九道弯的房子虽然质量不错,但毕竟没什么规划,建得杂乱无章,而且都是土道,每到雨天就变得泥泞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城建部门从邹家轿房门前开始,改造九道弯的道路,沿街的一段铺了柏油,再往里铺成了矿渣路。
九道弯有着多年的历史,风貌却基本没有改变。这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许多不变,因为都是平房,最初没有自来水,附近居民都到附近一个住户去买水,用桶提回家中。时间久了,大家给卖水那的那家取了个外号,叫做大水管子。
到了冬天,自来水边会冻上厚厚的冰,附近的孩子都到那里玩,这也成了九道弯的一段趣事。
年春节,九道弯多年的历史终究走到了尽头。那年春节,九道弯的鞭炮格外响亮,人们似乎在庆祝,即将走出平房,住进高楼大厦。又似乎不是如此,离开住了一辈子的老家,也许需要放些鞭炮纪念下吧。
撰稿段正纯版式小蜜蜂
合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