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会员和读者大家好,由南开大学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保险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推出的”南开灾害与风险管理通讯”又和大家见面了,请和小编一起回顾一下本周内发生的有关灾害风险事件,以及全球灾害风险管理追踪。
一、重要灾害事件聚焦
先来 地质勘探局网站23日测定,阿拉斯加州科迪亚克岛东南公里处海域当天凌晨发生7.9级地震。该机构最初测定的震级为8.0级,后修正为8.2级,最终定为7.9级。震源深度约为25公里,暂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强震发生后不久,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即发出海啸预警。收到海啸预警后,阿拉斯加州应急管理中心安克雷奇办公室和科迪亚克警局都建议沿岸居民前往高地或是内陆地区避险。不过,目前,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已取消海啸预警。
据报道,阿拉斯加州在美国最北部,由于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因此该州也是美国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州。历史上,阿拉斯加曾经发生过3次8级以上的强震。
年3月9日,阿拉斯加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1级地震,导致休眠长达年的维塞维朵夫火山喷发,引发15米高的大海啸,影响远至夏威夷群岛。
年3月27日,阿拉斯加南部的威廉王子海峡发生里氏8.4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百余人死亡。
年2月4日,阿拉斯加州的拉特岛发生地震,震级为里氏8.7级。地震引发了高达10.7米的海啸,席卷了整个舒曼雅岛。
近几年来,阿拉斯加也发生了数次地震,但由于地广人稀,地震造成的破坏有限。
年1月5日,阿拉斯加东南部海域曾发生里氏7.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年1月24日,阿拉斯加州南部发生7.1级地震,致使部分地区停电。
年5月1日,加拿大和美国阿拉斯加州东南部之间的边境地区发生两起强震,地震造成少量建筑物受损。
新闻来源:中华网
延伸解读:年下半年,全球曾经多发6级以上、乃至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引发广泛 北京时间24日晚6点多,日本近海发生6.2级地震。暂无海啸预警和伤亡损失报告。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24日18点51分许,日本附近海域发生里氏6.2级地震,震源深度39.8公里。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东北公里处。
日本NHK报道称,没有发布海啸预警。地震持续了约30秒,但没有造成任何伤害。另据报道,日本东北部地区和北海道震感强烈。
联合国国际减灾署23日曾推文称,太平洋火环带正在活跃中。太平洋火环带是太平洋边缘一连串火山以及地震活动的地点。大约90%的地震发生在太平洋火环带,地球上75%的火山分布在火环带上。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延伸解读:发生在近海的地震具有伴生海啸的风险,所幸这次地震并没有引发海啸。年,即新泻大地震之后的第2年,日本推出了《地震保险法》和《地震再保险法》,标志着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确立。在近50年的运行过程中,日本地震保险制度日趋完善,在历次的地震灾害中,均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稳定生活和恢复经济的作用。特别是在年阪神大地震和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中,其作用充分发挥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由于日本面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与中国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独特的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模式和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加以学习和借鉴。
中国:
北京时间28日下午4点多,汉口江滩室外游泳池轻质张拉膜结构的雨阳棚,受积雪积冰重压发生塌缩,一名男子被压在棚下,正在附近游玩的市民纷纷伸出援手,将被困男子救出。事发后5分钟左右,被困市民就被救出。很快民警、急救人员和消防官兵先后赶到现场,急救人员对伤者进行了现场诊断和处置后,4点30分左右,伤者被抬上担架床,推出江滩,医院抢救。
下午5点03分,武汉市政府应急办发布微博:28日16时许,汉口江滩室外游泳池轻质张拉膜结构的雨阳棚受积雪积冰压力发生塌缩,致1人受伤,伤员已送医救治,无生命危险。市相关部门已对全市轻质结构的类似构筑物进行全面排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新闻来源:中国网
延伸解读:南方遭遇暴雪压垮屋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南方通常情况下降雪量少所以屋顶的雪荷载(指作用在建筑物或构筑物顶面上的雪压,即积雪作用于建筑物上的重力)相对较小;二是,因为南方潮湿,冬季降雪普遍都是湿雪,雪花含水量相对较高,重量较重,如果雪下的够大,湿雪就会冻结在物体上,冰体呈白色堆积状,融化而成的水将雪中的空隙添满,迅速积累重量。因此,一些雪荷载较小的建筑物会被积雪压垮,面对暴雪等恶劣天气,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紧排查,降低风险事故损失。
二、全球灾害风险管理追踪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
就应对近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作出安排部署
针对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大范围寒潮天气及可能造成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日前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积极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通知要求,各地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保持高度警觉,充分认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可能造成的灾害性影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主体责任,采取有力举措,统筹各方资源,着力解决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实际困难,毫不松懈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通知强调,各地要扎实做好灾害综合防范防御工作,加强灾情会商研判,及时启动救灾预警响应,加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提前疏散转移危险区域群众,做好救灾物资调运准备;要认真做好灾情统计和报告,进一步强化应急值守,第一时间上报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规范;要切实保障好受灾和被困群众基本生活,全面排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灾区群众造成的生活困难,认真做好倒房、危房群众的转移安置和被困群众的紧急救助工作;要进一步做好受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工作,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及时足额将中央和地方各级安排的冬春救灾资金落实到户、发放到人,将低温雨雪冰冻受灾群众纳入冬春生活救助范围,及时发放棉衣被、取暖炉等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温暖过节。
新闻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
中心解读:国家减灾委及相关部门推动的防灾减灾工作是国家灾害风险综合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和推动各地区防灾减灾实践与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防灾减灾不仅是国家和政府层面顶层制度设计和整体布局,还需要对全社会和公众风险管理意识的培育,使社会公众对各种灾害风险形成科学的认知;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机理、风险特征、防范预防、后果有正确认识;对运用概率论、精算原理分析以随机性为本质特征的风险事件,并通过财务型风险转移机制对冲灾后损失风险的保险制度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加强灾害风险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风险意识、风险防范和保险的认知,也是国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在京召开
1月24日,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在京开幕。会前,李克强总理对地震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汪洋副总理专门听取地震工作汇报,专门主持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对一年来地震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广大地震工作者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抓好贯彻落实。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精神,总结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防震减灾工作,谋划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思路举措,部署年工作。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在会上作了题为《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报告。
会议指出,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地震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夯实监测预报基础,不断提升震灾风险防范能力,高效有序处置重大地震灾害,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合作,全面启动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和地震人才工程,顺利推进“十三五”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全面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地震系统落实主责主业有力有效,服务国家战略成效明显,创新驱动发展扎实推进,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五年来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鼎力相助的结果,是地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努力的结果。
会议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地震系统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必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全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总抓手”,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推动防震减灾事业上台阶。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统筹谋划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有序推动地震科学技术现代化、地震业务体系现代化、防震减灾服务能力现代化和防震减灾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形成全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合力,并将其贯穿于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中。到年,地震科技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到年,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强国之列,确保年基本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实现技术先进、世界一流、保障有力的中国特色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
会议强调,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责任重大。郑国光要求,年地震系统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二是聚焦主责主业,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高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能力与服务效益;四是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完善有利于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五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扩大开放合作;六是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着力提高依法发展和科学管理水平;七是坚持人才强业,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八是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同时要认真做好改革发展各项保障工作。
中国地震局党组全体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各直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负责人,各副省级城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震部门主要负责人,中国地震局机关各司室主要负责人,以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中国地震学会有关同志参加会议。中组部、国务院办公厅有关部门、中央纪委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有关负责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气象局、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等有关方面代表应邀出席会议。
新闻来源:中国地震局网站
中心观点:地震灾害在中国地区的表现比较活跃,在刚刚过去的年里,中国6级以上乃至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次数较上年明显增加,加快建立科学的地震灾害保险制度已被列为国家十三五发展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部署,加快建立适合中国地震灾害风险特征的地震保险制度,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先行!重大地震自然灾害风险的监测预警和防范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重大地震灾害风险的监测预警与防范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成灾理论和关键技术、工程措施与技术装备、地震风险防灾减灾服务与保险制度机制设计和应用示范、技术及风险信息服务等领域亟待研究。
中央气象台暴雪寒潮预警,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来自中国气象局应急办消息,中国气象局领导签发命令,中国气象局于1月24日9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雪、冰冻、寒潮)四级应急响应。局应急办、减灾司、预报司、观测司,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卫星中心、信息中心、探测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机关服务中心、宣传科普中心、报社立即进入四级响应状态。陕西、山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湖南、贵州、江西、浙江、上海及可能受影响的省(区)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调整或进入相应应急响应级别。
中央气象台1月24日06时发布暴雪黄色预警:预计,24日08时至25日08时,陕西中南部、河南西部和南部、湖北大部、安徽大部、浙江西北部等地有大雪,其中陕西东南部、湖北西部和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大别山区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雪,局地大暴雪(20~25毫米)。上述地区新增积雪深度3~12厘米,局地可达15~20厘米。
中央气象台1月24日06时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24日至26日,我国中东部部分地区仍有4~5级偏北风,阵风6~7级;青海南部、陕西南部、四川盆地、湖北中西部、湖南、贵州、广西等地气温下降6~8℃,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12℃;期间,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江南东北部至广西东北部、贵州南部等地,-10℃线位于黄淮东部-华北南部-西北地区东部一线;中东部大部地区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5℃,部分地区偏低6℃以上。
27日至31日,受补充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自北向南气温还将有所下降,并继续维持偏低状态。
新闻来源:中国气象局
延伸解读: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全球就开始变暖,而本世纪以来这个趋势加强。地球不断升温,打开了装满极端天气的“潘多拉盒子”,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将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此外,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地球下垫面特征,使城市气象灾害更容易发生、风险升高。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及结构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中国面临的高温、洪涝和干旱等灾害风险将加剧,环保的压力也明显加大,防灾减灾形势更为严峻。
中心观点:面对严峻的气候变化引发的各种灾害风险,人类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对日益变化演变的各种灾害风险的适应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最重要的工作是科学应对,研究和构筑国家灾害风险管理的科学体系。应该包括:灾害风险事件的综合检测预警与防范相关的科学基础研究(包括单一灾种和多灾种结合形成灾害链和系统性风险的检测预警与防范的科技支撑力);单一灾害和多灾种风险事件应急机制和科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培育建设;减灾救灾核心科学技术研究与关键技术应用;单一灾害及多灾种风险防范服务体系构建(包括适用于保险等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和社会公众等多主体介入的风险防范服务产品研发、新型保险机制与制度体系的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产品的多部门业务协同和应急联动机制、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大数据融合分析在灾害综合风险防范中的运用技术和灾害风险防范信息服务集成平台);社会公众对灾害风险的识别及灾害管理体系的认知和防灾减灾基本知识的教育及普及机制等。
国家海洋局启动冬季海冰灾害现场调查
受近期持续低温天气影响,我国黄渤海海域海冰冰情持续发展。根据1月24日卫星遥感影像,辽东湾最大浮冰外缘线55海里,距发布海冰蓝色预警级别60海里还差5海里。渤海湾最大浮冰外缘线7海里,莱州湾3海里,黄海北部17海里,可监测海域发现海冰总面积约平方公里。未来3天,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将明显发展,总体冰情接近常年同期,较去年同期偏强。
自1月21日起,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已派出减灾中心、北海分局等单位组成的调查组赴盘锦、锦州、营口、大连等地开展灾害现场调查。调查组就致灾致损原因、灾害影响情况、精细化预警报服务需求等内容开展了调研。截至目前,各地海冰冰情比较平稳,尚未出现明显的灾害损失情况。
下周,随着冰情进一步发展,预报减灾司将组织相关单位充分运用船舶、无人机、车载雷达等多种手段继续开展海冰观测。
另据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消息称,预计1月25日~26日,冷空气南下影响东海南部海域,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将出现一次大浪到巨浪过程,浙江福建沿海发布海浪蓝色警报。
新闻来源:中国海洋报
本周的“全球灾害事件与灾害风险管理要闻回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支持,也欢迎您在我们的公众平台留下您的想法和看法,让我们听见您的声音。我们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