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博物馆的一块汉代文字砖揭示——
东北曾流行楚地丧葬习俗
-03-31来源:辽宁日报作者:王敏娜
古时扫墓是五礼之一
事实上,在今天,除了赙礼俗,古代很多丧葬礼俗依旧得以承继。比如,东汉盛行的冥器随葬品,也就是把死者生前所拥有的财物做成模型,埋于地下,现在的“纸活”与其一脉相承。
就清明节扫墓习俗而言,也是古已有之。西汉时期,扫墓已成为子女必尽的义务,及至南北朝时,在职官员常请假回乡扫墓。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年)正式下诏:“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自此以后,国家以礼法的形式,将扫墓的时间定为寒食节,并很快流行成俗。
“寒食节最初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义士介子推,时间为清明节前一两天。到了唐代,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合二为一。我们据此认为,从唐朝开始,家家户户开始在清明时节扫墓了。”阎海说。
楚地风俗传到东北
已故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玉林曾对营口出土的汉代文字砖进行过研究,在他公开发表的《辽南地区花纹砖墓和花纹砖》一文中,认为“叹曰死者”文字砖上的内容是一种“辟邪咒文”。此种说法一直被后来出版的营口地方史研究著作引用。
不过,阎海在对汉代丧葬习俗进行研究后,对文字砖上的内容有不同的见解。在他看来,“叹曰死者”文字砖上的字并非“辟邪咒文”,实际上是死者墓室里用以引导和安抚死者灵魂的招复之辞,是对先秦至两汉时期曾经非常流行的“招魂复魄”习俗的一种反映。
阎海告诉记者,早在先秦时期,人们认为生命是元气变化而成。魂是阳气,魄是阴气,魂魄会合成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人之初生,便有精神依附于形体,精神为魂,形体为魄。人之将死,则魂气上归于天,形魄下归于地,这就是人的生命往复轮回的过程。于是在先秦习俗中便出现了招魂复魄的仪式。
这种习俗后来融入礼仪,成为古代葬礼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礼记·礼运》等书籍对这种招魂复魄的过程有详细的记载,这一习俗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专门负责招魂的人身着礼服,登到屋顶摇着衣服,拖着长音向北方呼唤死者的名字,反复三次。这一仪式,目前在韩国影视剧中常看到。
“这种习俗一直持续至三国两晋时期。”阎海说,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周瑜死后,诸葛亮去吊孝时,东吴就曾为周瑜举行招魂复魄仪式,艺术地展现了这一古老的习俗。事实上,这一习俗最初就源自楚地,是楚国人的习俗。先秦时期,楚人坚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并能在暗中干预人事,因此必须妥善地引导和安抚死者亡灵,进行招魂复魄。
屈原的《楚辞·招魂》其实就是对招魂复魄习俗的记述,详细记下了当时荆楚地区的巫师向东南西北及上天下地等六方招魂归来的招辞。
西汉建立后,一部分楚国习俗融入汉朝,这与汉高祖刘邦是楚人不无关系。当时,从入殓到出殡的一系列丧葬礼仪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到东汉时,招魂复魄习俗流传至全国各地,东北也接受了这种习俗。
“‘叹曰死者’文字砖是东北流传该丧葬习俗的直接证据。”阎海讲道,但到东晋时期,天下大乱,整个北方被游牧民族占领,北方人从服饰、器物及至习俗都和汉朝大不相同,汉代的一些丧葬习俗在东北渐渐消失。
汉代赙赗等礼俗至今仍有承继
对于“永和五年”文字砖所反映的“用庸数千,士夫莫不护助”等内容,文博专家们也进行了解读。
“此内容正是汉代盛行的赙礼俗的真实体现。”阎海说,所谓赙,是指以人财物力帮助丧家举办丧事。严格地讲,赙与是有明显区别的。赙是专指向丧家赠送钱物,明清时期称为奠礼。则指的是向丧家赠送殡葬用的车马束帛及随葬品。赙是送给生者的,才是送给死者的。
汉代人“事死如事生”,把死人当作生人来看待,厚葬成风,向丧家赠送财物的之礼也随之盛行。据史料记载,汉代上至天子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均行赙之礼。在民间,赙之礼则表现为亲朋邻里向丧家赠送丧葬所需的绢帛、钱财以及随葬用品等。
“汉代盛行厚葬,在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里,家境贫寒的丧主根本无力支付殡葬所需的巨大开销,往往是靠赙所得的财物才能办完丧事。”阎海说,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农村,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为丧家赠送赙之礼。因此,汉代民间还流行“有钱出钱,无钱出力”的习俗,为丧家跑腿办事,抬棺造墓,义务奉献劳力,这属于赙的一种特殊形式。
据史料记载,汉代民间丧事,由乡里有名望的人主持,安排调配所有的人物财力,称为“护丧”,亲朋邻里或送财物相助或以力相帮,称为“护助”。
“永和五年”文字砖中提到的“用庸数千,士夫莫不护助”指的就是这种淳朴民风。“用庸数千”是说举办丧事动用了几千人。西汉时辽东郡平均每个县大约有1.5万人,东汉时辽东郡平均每个县有人。因此,“用庸数千”在当时几乎是出动了半个县的人,千人送丧在汉代也是很常见的事。
据阎海介绍,赙礼俗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到了明代渐渐消失。时至今日,民间仍有丧葬“随人情”的习惯,类似于古代的赙礼俗,但又与赙礼俗不完全相同。赙礼俗的核心是互帮互助,而互帮互助并不单指钱财上的帮助。
古时扫墓是五礼之一
事实上,在今天,除了赙礼俗,古代很多丧葬礼俗依旧得以承继。比如,东汉盛行的冥器随葬品,也就是把死者生前所拥有的财物做成模型,埋于地下,现在的“纸活”与其一脉相承。
就清明节扫墓习俗而言,也是古已有之。西汉时期,扫墓已成为子女必尽的义务,及至南北朝时,在职官员常请假回乡扫墓。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年)正式下诏:“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自此以后,国家以礼法的形式,将扫墓的时间定为寒食节,并很快流行成俗。
“寒食节最初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义士介子推,时间为清明节前一两天。到了唐代,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合二为一。我们据此认为,从唐朝开始,家家户户开始在清明时节扫墓了。”阎海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