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从日期来算,清明是冬至后第天。而在古代,冬至后第天是寒食,这一天需要禁火,吃冷食,所以又被称为“冷节”。
现在,寒食和清明这两个节气已“合二为一”,统称为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传统的祭祀项目,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坟墓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营口清明节的习俗《盖平县志》云:“清明日,人家皆上塚,焚香楮,祭奠、扫墓、添土。”时至今日,扫墓乃为本地区清明节主要活动。
这一天,家长率子孙肩扛铁锨,手拿香纸及供品,来到祖先墓地,为已故亲人的坟添土,铲除杂草,在坟顶上压三张纸,意味给先人修房子。
然后,将供品摆在坟前,满族和蒙古族剪彩纸插在坟头上,名曰“佛头”,焚香烧纸,叩首祭拜。清明节也是民间迁坟殡葬的日子。
解放后一些机关学校组织群众到烈士陵园(墓),敬献花圈,表达哀思。培养人们崇敬先烈的爱国精神。
插柳戴柳清明折柳也是延续千年的风俗,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的谚语。
《营口县志》也有“门前插柳”的记载,旧时辽南人清明早起,人们折柳枝儿编成圆圈戴在孩子们的头上;妇女们则用扒掉皮的细柳条,编成一串串小巧玲珑的圆环戴在发边;一些大的柳枝,把其细条盘成圈,插在屋檐、门窗以及水缸中,说是可以避邪驱鬼。
清代成书的《燕京岁时记》中有“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的记载。
《齐民要术》中有“正月日,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受佛教的影向,认为柳可可驱鬼祛邪,称柳为“鬼怖木”,观音则又以柳枝降水,遍洒三千,普度众生,柳又成了佛家法器,即可驱鬼,又可渡人。
踏清植树清明踏青之俗,也日来已久。
清明节还有桂树的习俗,民国年间修的《盖平县志》载:“自民国纪元,以清明节为植树节,令各校学生以次栽树,即标记此树为某某植,亦盛树也。
不数年间,树林阴翳,佳木葱茏,此举不惟舒畅学生心神,至以培植林业,种树喜培佳子弟,此语可藉诵之”。
是日,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空闲之地植树种花,机关、学校也集体植树造林,此俗延续至建国后新的植树节的诞生。
禁忌与饮食营口地区有女人清明不上坟,出嫁姑娘不回娘家过清明之说,俗语说:“不忌清明,死老公公”。
清明一早晨要给牛喂一次高粱米干饭,曰“打一千,骂一万,清明一早管一顿高粱米干饭”。
清明节要吃煎饼卷发芽葱和豆芽。
满族还要吃其民族风味的面食——“清明饽饽”,亦称“小根菜饸子”。这种食品是将高粱米面用水和好揉匀,擀成圆片,将小根菜洗净剁碎,合以剁碎的粉条、豆腐、适量大酱、花椒、酱油、香油等拌成馅,放在面片上,再盖上一个面片,周围捏紧,锁成花边,放入锅内用油煎熟,食之清香可口。
最后送上杜牧一首耳熟能详的诗
缅怀逝去迎接未来
?今天,鲅鱼圈兑现企业优惠政策过亿!这些企业、单位、个人获表彰
?鲅鱼圈最全"免费景点"汇总!周末,不花钱也能随便浪
?定了!“金牌鲅马”4月2日开始报名,6月3日开跑!线路公布
?区内一流!鲅鱼圈南部新城区学校已复工,小编带你去探班!
综合整理丨头条新闻、搜狐新闻、百度百科
编辑丨李天娇美编丨李天娇
校对丨潘健主编丨李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