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津式高跷
作者张岩
有史料记载,中国自汉代起已有高跷。宋时称其为“踏跷”,明以前尚属杂技、百戏之范畴,至明清才逐渐发展为当今的表演形式。天津素有“高跷之乡”的美誉,津沽高跷会早在明代就已出现,至咸丰年间已臻成熟。19世纪后期,由于灾荒、战乱等原因,大批山东、河北关内流民为讨生活闯关东来到大连、丹东、营口等地,高跷就这样由天津传至丹东、营口地区。天津高跷在营口称为“营口津式高跷”,是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高跷的表演人员组合一般8—14人,角色为头棒、二棒、坐子、公子、青杆、白杆、渔翁、樵夫、俊锣、丑锣、头鼓、尾鼓等,表演内容根据《水浒传》、《施公案》等故事情节编排,其舞蹈技艺与天津码头脚行、搬运工练功习武的传统相结合,演变成“翻身下腰”、“下蹲坐腰”、“劈叉过人”、“扑蝶翻身”、“鹞子翻身”、“摔叉”等高难技巧动作,形成了天津高跷舞姿粗犷、棱角鲜明的特点。
相比之下,流传于营口地区的津式高跷仍沿用这个套路,高跷的表演队伍通常由头棒、卖豆、坐婆、樵夫、青杆(青蛇)、白杆(白蛇)、渔翁、傻公子、傻妈妈、傻儿子、文锣(八姐)、武锣(九妹)、文鼓(杨香武)、武鼓(黄天霸)等十四名行当人物组成。表演以“老三点”伴着“行进步”打开场子,以“拉骆驼”的造型向观众致意,以“乱三点”伴着“逗群场”掀起小高潮,在赏心悦目的“杂耍点”伴着“下对子”后,以快节奏的“乱锣”伴着“二龙吐须”把表演推向高潮,最后以走大场收场,且所有的表演人员要排成一排,称之为“拜观众”,以表示对观众的尊重和感谢。整个表演既突出表现各段特色,也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程序。
营口津式高跷每个角色不论从扮相上还是从表演形式上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由于上跷的几乎都是男性,所以如白蛇、青蛇、老妈妈等女性角色也都是由男性来装扮。在表演中,各角色都是成双成对起舞,无论大场和小场,从头至尾都各有舞伴,形影不离,特别是二人对舞,都有着各自程式和套路,讲究自然流畅,默契配合,各具特色。如木棒舞英姿矫健、樵夫舞纯朴真挚、捕鱼舞生动形象、捕蝶舞技巧高超、逗场幽默风趣。
营口津式高跷动作大方,舞姿舒展,步法别致,韵律和谐,颤蹲起落,耸肩扭腰,大甩臂膀。脚踏着慢三点,两脚交替由里向外,擦地划弧迈出,膝部颤蹲成律动,双手臂在展翅位上前后大甩起,双肩随之微微颤动,腰部以夸张状左右扭摆,这样便形成了天津高跷秧歌极为典型的扭法,风格突出,特点明显,别有风味。营口津式高跷的木跷高1.5尺(现在为1.2尺),演员们踏在跷上稳健扎实,迈着慢弧步,在弓箭步位上大幅度地作连续跳进,探海单腿连续跳跃,以及跳落叉,直起直落。又有“鹞子”翻身、窜毛、扑虎、倒立、滚翻等高难动作,具有一定技巧的跷功。
营口津式高跷另一精彩之处是“锣鼓四件”,由表演者踩在高跷上边舞边敲打——他们既要敲出慢三点、快三点、花点、五轮等各种复杂锣声鼓点,又要舞出各种舞姿;而普通的高跷,锣鼓手则是单独的,随着表演队伍边走边敲打。营口津式高跷一般用两鼓两锣,称为“四大件”,或者用四鼓四锣,也就是“八大件”。它的旋律也各具特色,如慢三点,自由舒展,浑厚抒情;快三点却高昂激越,活泼畅快,铡草则墩实有力,错落有致,花点是切分音型别具匠心,大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美,五轮对偶有双,有问有答,音韵优美。虽为简单地锣鼓敲打,并不使人感到单调乏味,而是融合悦耳,引人入胜。
营口津式高跷自传入营口后,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几经浮沉。年,营口津式高跷参加“全国交通运输职工文艺汇演”,获得优秀表演奖,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年大庆”,营口津式高跷队被选调进京演出。“文革”时期销声匿迹,年,营口津式高跷队在营口市渔轮厂重新组建,短暂发展后又逐渐解体,年在营口市西大庙社区再次成立起高跷队伍。年,营口津式高跷被列入辽宁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的保护,但造诣较高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愿意学习津式高跷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能展示跷上绝活的老艺人大多年逾花甲。虽然目前营口津式高跷队伍有近30人,但平均年龄约65岁,且原来队伍中的“老人”如今仅有77岁的高士秋、77岁的柴寿来、76岁的郭贵林、74岁的刘海林,68岁的宋哲。由于年龄的原因,整支高跷队已不能上跷,只能平地表演。
作为营口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营口津式高跷是是营口近代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近年来,市非遗保护中心已经对营口津式高跷开展了抢救性保护,走访艺人,搜集资料,进行声像资料采集,组织培训、展演。营口津式高跷近年来也参与了很多公益演出,活跃着社会文化,更是广泛展示着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也期待着更多年轻人喜欢这项艺术,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来。
本文选自《营口春秋》年第2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