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说的是东北话东北话里竟藏着五大秘

在东北,

说一个人白痴叫扬了二正

说一个人反复无常叫吐了反仗

在东北发火不叫发火叫急眼

在东北,有一种豪爽叫敞亮

说起东北话,大家脑海里会想到一股大碴子味儿的语言。

弄说成(neng)、垃圾叫(geleng),

这恰恰都是东北话汉语方言的特点。

东北话流传很广,但很少有人知道东北话是从何时形成,甚至你知道吗,康熙皇帝说的就是东北话,而且,东北人说的话不都是东北话,在大连、营口等地,他们还有另一种方言。知道老沈阳人说话都是什么腔调吗,跟北京话又有什么渊源?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辽宁汉语方言调查点首席专家、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讲师崔蒙,详解东北官话的渊源。

历史悠久明朝开始形成了汉语方言中的东北话

  说起东北话的起源和形成,崔蒙介绍,东北话主要是它受到河北话和山东话的极大影响。因此,东北话的形成要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先决条件。一是汉族人口要在东北地区占到人口比例的大多数;二是在东北地区出现河北话与山东话的接触融合。

  从这两个条件出发,不少学者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变迁做了细致的研究。

  崔蒙认为,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东北话在辽金元时期已经粗具雏形,而其真正的形成是在明朝时期,其后经过不断发展,变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东北话。

是“混血儿”经过了几个朝代、民族的融合

 

 崔蒙说,东北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人口占优势的地区。到了辽代统治时期,辽屡次对宋发动战争、劫掠人口,使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口增加,人数已经超过了东北地区人口的一半,但当时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口大多来华北地区,使用的方言是“幽燕方言”,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河北话。

  在辽代之后的金代、元代,东北的人口和语言情况并没有太多变化,汉族人口超过一半,同样使用是幽燕方言。

  进入明代以后,随着辽东驻军的进入,东北汉族人口开始迅速增加,达到东北人口的大多数。而在驻军当中,绝大多数军户都来自山东。在日常生活中,驻军的山东话与此前汉族人的河北话接触融合,也就形成了汉语方言中的东北话。

贼拉权威康熙爷就是操着东北话口音的皇帝

 

 清代的康熙皇帝是一个高大威猛的帝王形象,你能想到康熙讲话就是操着东北口音的皇帝吗?

  这句话,相信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但确实是有历史根据的,而且,我们现在从康熙奏折的批示中也能看出痕迹。“崔蒙说,康熙的乳母是曹门孙氏,来自八旗汉军旗。康熙跟自己的乳母长大,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康熙的奶兄。当时清朝入关时间不长,汉军、包衣、内务府汉人等大多出身明代辽东汉族,使用明代东北话。

  康熙自学说话开始,就学习满汉两种语言,他自幼学习的汉语就是这些汉军、包衣、内务府汉人使用的明代的东北话。从康熙的一些奏折批示中能看出康熙使用东北话的痕迹。

  康熙在一奏折的批示中写到“此事要密,倘有人知,尔灾非潜矣。”这里的“非潜”本应是“非浅”,“潜”本是二声字,在明代东北话中读成三声。 

你知道不大连、营口、宽甸等说的是胶辽官话

  当提到东北话的时候,很多人就会顺理成章的想,东北人都说东北话,但实际并非如此。

  在辽宁,大连、营口、宽甸、桓仁说的不是东北话,那么,他们说的是哪里的话呢?

  崔蒙说,在东北地区,除了说东北官话外,还有一部分说的是胶辽官话。他们最初从山东移民通过胶东半岛前往东北,也就“闯关东”,同时带去了他们的方言。这种人口迁移由以下几方面成因:首先,清朝满族进入中原,造成东北人口,使东北形成了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的状态,成为山东人前往东北的契机。其次,山东半岛人多地少,三面环海,山东人将东北地区看成更容易生存的好去处。第三,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仅隔一衣带水,走海路前往东北十分便利。

  在这种背景下,山东移民过海前往东北,并沿海岸线北上。因此,在辽宁、吉林的大连、营口、宽甸、桓仁、通化等地区形成了胶辽官话区。

爱咋咋地老沈阳话奏四平翘舌不分

  

  

  崔蒙在调查中发现,东北话是清初北京话的活化石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

  她说,明代的东北话随着满清入关被带进北京,与原生北京的明代北京话相结合,形成了清代北京话。清代北京话经过发展演变,到清代中期之后就形成了现代北京话。这个结论与历史事实是比较相符的。曹雪芹撰写的《红楼梦》,大家已经公认是用清初的北京话写的,而《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与东北话极为相似,其中的许多习俗东北也有。东北话和北京话里都有不少满语的痕迹,据研究,北京人常说的“尅”,就来自满语的“打”。

传统东北话确实很多词汇是满语转变过来的,这与满族人在东北生活有关系,比如得瑟满族话就有显摆的意思,磕什满语音译就是难看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

  说起老沈阳的话,一般都是平翘舌不分,大多归为平舌。对于,一些r声母字几乎全读为零声母,有些读为l声母。声调低于普通话。古代入声字,例如(国、息、革等字)读成三声比例多于北京话。部分n、l声母合口音读成开口音,如乱读为lan4,弄读为neng等。

沈阳话与世界接轨

①东北官话借自蒙古语的词汇(沈阳音):

把式——也作“把势”,专门精通某种技术。

老嘎达——排行最小。

②东北官话借自俄语的词汇(沈阳音):

列巴(俄语:Хлеб)——面包(或/黑列巴/)

马神(俄语:Машина)——机器(此词语已经很少使用)

③东北官话借自日语的词汇(沈阳音):

马葫芦(日语:マンホール)——下水道口

抠抠搜搜(日语:こそこそ)——不大方、偷偷摸摸

便所(日语:べんじょ)——厕所

来来来,和小编一起学学流行语

听说,“哦了”就是咱二人转演员发明的。

再比如“耍呢”、“忽悠”、“扔大个儿”、“潮乎地”、“贼拉好”、“掉价”、“铁子”“郁闷”、“能行不”等口头禅。

俏皮的沈阳话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好像是我们小时候知晓的第一个歇后语,它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了语言的幽默、鲜活。

“猪鼻子插葱——装象”,这个歇后语足够可以让我们乐呵一年的了,原来说话,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还可以让自己让他人开心。

在黑土地上,歇后语体现着沈阳人性格中的直率和尖锐,一切都别藏着掖着,常常是上半句一出,下半句就已经到位。

歇后语的大量运用,也证明了沈阳人时常是宽厚并懂得化解的。

沈阳银和沈阳话密不分家,

即使有的记忆散落了,

我们也不会忘记硬气、英气的沈阳话,

家乡气节,就在东北风骨中。

东北话,贼必!沈阳银,贼好!

考验你是不是沈阳银的时候到了,先来做选择题

1哎呀吗呀,他对象长地老棵碜了。

A好看B难看C一般D美若天仙

2嘿,那边有人干仗呢。

A发生口角B扭秧歌C打架D撞车

3咱俩嘎点儿啥地。

A打赌B一块儿去玩儿C打扫卫生D吃点儿什么

4这孩子真各应人。

A烦人,讨人厌B招人喜欢C天真活泼D呆若木鸡

5这间屋子真埋汰。

A脏B整洁C豪华D简陋

6他盯着看我。

A他盯着我B他恶狠狠地看我C他一直看我D他深情地看着我

7选出欠儿登的同义词

A磨叽B哪儿有事哪儿到C埋汰D牛逼

8选出吭呲瘪肚的同义词

A速度快B速度慢CIQ高DIQ低

9“打腰”的同义词为:

A吹牛B裤腰带C吃香D减肥

10瘪独子

A没吃饱B深呼吸C混蛋,没人样D鸡蛋

11劲儿劲儿地

A力大无比B皮筋C执著,有精神头D没完没了

12噶鼓

A独特B饿了C难受D一种乐器

13磨叽

A拉磨B一种病名C啰里啰嗦D哭了

14撒漠

A往四处看B武术C捡东西D荒漠化

15杠杠地

A结实B极好,很特别C痔疮D酸菜缸

16卖呆儿

A拐卖人口B个体户C闲着无事看热闹D神经病

17叽咯浪

A拌嘴B戏水C撞船D食品

再来几道看图猜沈阳话,你能猜到几个?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吧!

◆◆◆◆◆

来源:华商晨报记者 杨晓明、沈阳21点

编辑:胡晓琼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

华商晨报征集新闻线索如果您遇到突发事、感人事、新奇事、烦恼事,都可以拨打华商晨报新闻热线——,或







































山东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kouzx.com/yksxw/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