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

北京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1.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今天我们送教下乡一行人来到北舞渡中心学校,也就是原二高学校所在地。如今北舞渡中心校已成为澧河以北最大的名校了。来自保和乡的王艳霞老师去小学部教授二年级语文。我和实验中学教师王晓娜老师在中学部讲授九年级语文和七年级语文。

第二节课王晓娜老师讲授了七年级语文课《天上的街市》,本节课以朗读为抓手,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节课书声琅琅,深入浅出,上出了诗歌的本色。学生投入专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任务一一达成,教师的引导耐心细致,让听课的所有的教师频频点头称赞。诗歌教学就应该以读为主,在读中获得语感,理解诗文意蕴。本节课是一节上好的示范课。

课间操40分钟后,我要在九年级1班上一节作文指导课《布局谋篇》。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的写作指导。作文题目是《家乡的名片》,于是,我就围绕“家乡”为主线设计了本节课。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经写过很多乡愁诗。其中有一首《洛阳桥》非常有名,诗中这样写道:

洛阳桥

余光中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

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

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

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头

或许母亲更年轻,曾经

和父亲一同将我牵牢

一左一右,带我在中间

三个人走过了洛阳桥

想必蔡公,造桥人自己

当年曾领先走过此桥

多感动啊,泉州人随后

逍遥地越过洛江滔滔

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

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

潮起潮落,年去年来

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

有的,急急于赶路,有的

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

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

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

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

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桥上的七亭九塔,桥下

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蛎

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

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耆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

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

江水东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余光中先生祖籍福建泉州永春。诗中以刺桐花、东西塔、泉州湾、蔡公祠等故乡的景物为诗歌的意象,燃起了读者内心浓重的思乡愁绪。他说自己是一个浪子,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耆,故乡的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可是他却在海峡那边咀嚼着乡愁的苦味,用诗歌思念故乡。我准备的所有的素材都写满了这种浓重的乡愁滋味。

2.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余光中先生诗中写道“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这句诗刚好可以作为作文教学的现实。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就是东西塔对望,似乎没有融合一体。这种对望究竟还要多少年?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始终停留在理论,滞后于实践;学生写作文完全是盲人摸象,误打误撞。我很想打破这种作文教学的局面。我曾经写过17篇《好作文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从七至九年级的作文教学实践。依据我自己的实践,我设计了一种作文教学方案:由段到篇,由理论到实践,由学生作文到教师下水文为主线的作文指导课。我试图打破这种“对望”多年的作文教学怪圈。

一、作文理论指导

1.学习课本上的作文指导理论:布局谋篇的定义。

布局谋篇是在审题立意、选材之后,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等做整体谋划。

2.怎样才能更好地布局谋篇呢?

围绕中心,梳理材料,拟出框架:

言之有序

详略得当

列出提纲,明确全貌,裁剪素材:

设计首尾

承接过渡

二、优秀片段赏析

片段1

开头:小时那些快乐时光,都留在了故乡,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提起故乡,总会想起小时的两棵大槐树。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奶奶总会牵着我的手,拿着一把长镰刀,去钩槐花。站在树下,槐花一串一串地向下落,我高兴地蹦跳着:“下槐花雨喽,下槐花雨喽!”

结尾:我想去小时的故乡,打开记忆的陈窗,让阳光再透进几缕,我会紧紧握住,好好珍惜小时的故乡。

点评: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点题巧妙

片段2

我曾经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她给我的关心与感动,照亮了整片星空。语文老师让我在黑板上誊抄每周必背古诗。我个子矮小,我努力踮起脚尖,写出的字歪歪扭扭,在黑板上翩翩起舞。我请凳子来帮忙,凳子摇晃着,我小心翼翼地站在凳子上,不敢挪动。“小心啊!”耳畔传来温柔的叮嘱。我一个回头,差点没跌下来。此时她关切地盯着我,发丝垂在脸庞,格外柔美。粉红的脸颊似绽放的樱花。“没事,我马上写完。”我说。

点评:描写细腻,写出了独特的体验。

片段3

依稀记得儿时父亲送我上学我走进大门给父亲道别时,父亲已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有的家长在给孩子在道别,有的家长叮嘱孩子给予关心。而我的爸爸早已无影无踪。

爸爸再送我已是长大,凌晨5点30分,爸爸步行送我,牵着我的手像我小时候那样,爸爸的手暖和而又有力,拉着我缓缓地走着,不管刮风下雨,好想让爸爸就这样牵着我的手,一直走下去。当我跨进学校大门不经意间回头一看,爸爸站在门口一直看着我,当我快走到教学楼,爸爸仍在。透过白色的柱子,我看到了爸爸苍老的身影。泪水不经意间流下,伸手拭泪,只感到泪水第一次这么温暖。

点评:特定细节,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三、理论指导:写好作文七种武器

1.写出自己独特经验2.入题快速点题巧妙3.构思新颖妙用标题4.语言质朴注重内涵

5.情感真挚丰富感人6.首尾圆合浑然一体7.字体清晰书写工整

四、优秀作文点评:《家乡的美好时光》

1.学生朗读范文《家乡的美好时光》。

家乡的美好时光

黄译莹

岁月辗转,齿轮拨动,说起那乡下的时光里,其乐亦无穷矣。

快乐的记忆随着我们奔跑,在一点一滴地洒落。可乡下的乐趣,永驻心头。在乡下,没有了读书的压力,亲近了大自然,感觉时光都慢下来了。

我的家乡,是个美丽的村庄。儿时,常常在村里玩耍。

我随着爷爷来到菜园子里。菜园子有青翠欲滴的黄瓜、青菜、红果子身穿长袍,熠熠闪光,还有那小喇叭似的牵牛花。其侧临有一小溪叮咚作响,溪流银子一样流淌,游鱼细石,清晰可见,爷爷让我去玩水。我欢快地跑向小溪边。天色蔚蓝,光曜照在小溪上,波光粼粼,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情不自禁,我拍打水面,溪水飞溅,阳光灿烂,野菜野花遍地,嬉戏在浅浅的溪水里,那也是快乐的。

黄昏时,起风了,热气散了许多。“爷爷,爷爷,咱们去放风筝吧!”我央求道。爷爷爽快地答应了,带我来到村后的田野。那是一望无限的麦田,轻风吹过,轻风吹过,麦田像海洋,起了浪花,荡漾着波澜。其间夹杂着几束无名小花,镶嵌在中。我手里拿着风筝,爷爷手里拿着线轴。我飞快地奔跑,爷爷手里的线轴也越转越快,就这样,风筝渐渐飞向蓝天,我回头,瞧见爷爷朝我竖起大拇指,我笑了。爷爷也笑着,他脸上的笑容,如同开着的娇花。心中一股暖流流淌,可能就是幸福吧。

夕阳落山了,燃烧着天边灿烂的彩霞,我和爷爷漫步在回家的路上。

夜凉如水,风儿轻轻吹过我的脸庞,裹挟着野花的芳香沁人心脾。天上的繁星闪烁,大地上也有着点点星光,照亮一方夜晚。我跑出去,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捉那萤火虫。它们为什么会发光?我好奇心大发,用玻璃瓶收集了一些。那些小不点儿们聚集在一起,发出的光更强了,就像璀璨的星空。小伙伴们见了,都纷纷鼓掌。

儿时的乐趣简单而又童真,乡下的时光快乐而又短暂。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学习任务的增重,那样无拘无束的生活渐渐远去。但在我的记忆里,它不曾磨灭与消失,而是越长大越怀念,怀念爷爷的鼓励,怀念小伙伴虽不响亮但强有力的掌声,更怀念家乡的美好时光。

时光能慢下来,多好!时光能慢下来,真好!

点评:译莹的这篇作文可谓景美如画,三幅画面组成了家乡田野令人心醉的记忆:小溪戏水图、风筝飘飞图、捕捉流萤图各有侧重,都能体现记忆中的家乡之美。作者选取的素材都是最平凡的乡间生活片段,然而作者却能相对完美地表达出来这种美好,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审美能力。

2.学生从本文的谋篇布局中点评本文的构思特点。

3.指导学生找出本文过渡衔接的句子,让学生体会作者谋篇中的匠心。

五、教师下水文欣赏

教师下水文:

童年家乡收麦时节

1

收麦时节,母亲天不亮就起床了,不吃饭赶到地里,独自一个人,用镰刀将近2亩多的麦子割完。当时我才十多岁,弟弟也刚刚五六岁,自然帮不上忙。我和弟弟置身于金色的麦田中,帮母亲捡拾散落的麦穗。

母亲一点点地用镰割倒麦子,将麦子一捆捆的放好,不时还将散落到地里的麦子耧到麦堆上,母亲割麦很慢,但是割过去很干净。

父亲下班后已经将近晌午,他匆匆地赶到地里,默默地一叉一叉把麦子装到架子车上。我蹲在地里用力扶着车子把。热气蒸人的麦地,到处是散落的麦秸杆。父亲拉着车,我拉着捎儿,慢慢前行,车辙印在麦茬里,也印在了我的心里。

沟里的地麦车下不去,我要抱着一捆捆麦子,爬上沟畔,放到沟上的地里,父亲再用木叉挑上车。麦芒刺在我的胳膊上,抱着热乎乎的麦子,像是抱着一捆捆烧红了的铁丝。麦芒把我胳膊刺出一道道的血印子,混合着汗水,又痒又疼。还有很多小瓢虫爬在我身上咬得人生疼生疼的。我晕晕腾腾地抱着一捆又一捆的麦子,好像一个木偶被人操纵着,机械地搬运着麦子;口里、鼻子里吸进无数黑色的灰尘,呛得我几乎出不了气来,不断地看着沟里的麦捆儿,心里一遍遍地数还剩下几捆,然后拼命忍着疼,像一个傻子一样木呆呆地抱着麦捆儿。等到我将所有的麦子抱到沟沿起,整个人都虚脱了,我躺在热腾腾的地上喘着粗气,一动也不想动。

母亲用小耙耧着散落到地上的麦子,拢成堆之后,我还要去抱,我累得实在干不动了。

2

可这一块荒地是父亲用半年时间流着血汗开垦出来的。

父亲用心血开出的荒地,种出的粮食,一定要颗粒归仓。我再次强撑着身体,去抱那些滚烫烫的麦子,一趟趟的。

父亲装好高高的麦车,用粗绳紧紧地勒住车的麦子,防止车子翻倒。麦子很滑,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拉着麦车。麦茬地高低不平,架子车走在麦陇间咯吱咯吱地响。走上田埂,车子左右晃动得厉害。风很大,我们很害怕麦车翻车。

瘦小的我,用力地扑到巨大的麦秸车后,狠命推着麦车。父亲的腰弓到了极点。车缓慢地走着,我的心一直悬着。忽然,架子车的一个轱辘碾住了路坑儿,车子猛地一晃,不动了。我猛力地推车,父亲拼命拉着车,车一点点出来了。这时候,南边的麦捆一晃,车子倾倒了。一大车子麦杂乱无章地散落在地上。

3

毒辣辣的太阳,热气腾腾的地里,静悄悄的没有人。我蹲在地上,很想大哭。

父亲穿着的蓝背心已经湿透了,脖子上被攀绳勒出了血痕来,黑黝黝的胳膊上尽是麦芒,头上散落着一些麦穗。正午,地里像一面烧得通红的鏊子。踩到地上滚烫滚烫的。地里连个树阴也没有。父亲一捆捆的将麦子抱上车子,我扶着车子。

我木然地看着地上忙碌着找食吃的蚂蚁,整个身子压住车子,防止车子动,整个过程都是父亲一个人忙活的。我看着父亲像小蚂蚁一样一点点搬运着麦子,然后艰难地拉着车,把麦子拉到很远的公路上,将麦子铺到公路中间。

一连这样拉了四五车,地里的麦子才全部运到公路边。过往的车辆也已经碾好了刚摊好的麦子。父亲、母亲又忙着翻麦子,匆匆挑走麦秸秆。我跟着母亲将麦粒推到公路边。父亲则将麦秸堆成垛。这样下来往往忙到深夜。

地里的庄稼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父亲去世后,他开的荒地还在,如今已是成片的树林了。每每去看树,能听到叶子的歌声。童年的麦田,镌刻在记忆里,已成了耀眼的金色。

此环节主要由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布局谋篇的特点:从收麦、抱麦、装麦,拉麦等情节。布局谋篇合理,详略得当,适宜学生理解布局谋篇的写作指导理论。

六、出示作文题目

古老的建筑、独特的物产、美丽的传说……这些都可能是你家乡的名片。试着以《家乡的名片》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字。

要求:

1.拟写提纲。

2.互相交流。

此环节,我为学生准备了有关家乡名片的资料:美食糊辣汤、清代牌楼建筑之冠、贾湖遗址、沙河白鹭飞等。学生在拟写提纲时可以有所依凭。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作文指导课的特色:

1.课本理论指导:重视课本系统学习写作方法。

1.作文片段赏析:从细微处寻找写作的真方法。

2.学生作文欣赏:从谋篇布局中获得写作技巧。

3.教师写下水文:由学生示范,再到教师引领。

这样可以全方位指导学生写作,较好地打破了教师和学生面对写作时的尴尬对望多年的不良局面。当然,这样的探索仅仅是一家之言,有关写作教学还有非常多的模式和好的做法,唯有潜心坚持探索,方能寻找到一些有益的写作指导经验。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kouzx.com/yksxw/7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