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完全治好吗 http://m.39.net/pf/a_4603724.html关于散文创作的几点体会姚国禄
散文创作对我来说还正在摸索阶段,因为这几年我主要是从事诗歌、歌词创作,也曾出版过两本诗集,但我觉得诗歌这一体裁在目前情况下读者群比较少,没有人愿意去读诗了,书虽然出版了,也没有什么市场,在目前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说起诗歌有点不合时宜,所以我觉得还是谈谈散文创作吧。
这些年,在工作之余我写了一点东西,发表了一些文章,还获过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奖项,但是,我自己认为还很不成熟。对自己的作品不是很满意甚至很不满意,但我还是想结合我自己的创作经历,谈几点浅薄的体会,希望各位文友、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一、关于散文创作主题的产生写一篇文章,总得有个主题,只有先确立了主题,我们才可以进行构思,散文构思的过程相对于动笔写作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构思阶段,我常常浮想联翩,有时甚至烦躁不安,特别是有些题目已经想好了,就是形不成写作路子,这时就会傻愣愣地座在电脑前,在大脑里寻找与写作主题有关的一些内容。经过一番的苦思冥想之后,构思成熟了,我觉得写起来就如行云流水,甚至一气呵成。因为主题确立了,要写的内容也已深思熟虑,文章写起来是得心应手的,等到文章在键盘上敲出来,心里就会感到无比的轻松。散文创作主题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要写这篇文章的欲望?我的体会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直接感悟,也就是触景生情。作家在外部世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时,就可能产生某种感想,进而产生创作的欲望,形成文章。有时,我们不仅仅看到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还会以看到的事物为蓝本,来延伸出历史事件、人物来创作散文,这叫做构思联想。所以,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作者要创作出好作品就要不断地深入生活,多看、多听、多想,多写,才能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二是间接感悟,即阅读时受到启发。平时我们不光是看散文作品,其他文学作品比如哲学、美学、伦理学、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等以及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图书、杂志、网络、图片等都可以激发我们创作的灵感。我们要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到读书写作上,多读书,读好书,仔细品味经典作品里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多动脑筋思考,博采众家之长,吸取其中的精华,坐下来,沉下去,不能有半点的懈怠情绪。例如,我在下乡采访时,多次走过淮河岸边,看着淮北平原那片广袤的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连绵起伏的稻香麦浪,还有大片大片的花生地,于是我就产生了灵感,写成了散文《淮河岸边是家乡》,这篇文章被《中国散文家》杂志刊用后,又被河北省八年级全省统考收录为阅读分析题。后又拍成电视散文,在省市广电系统都获了奖。所以,我觉得作家要写出好的作品,不仅要深入生活掌握第一手材料,还要博览群书,广泛掌握各种间接经验,并对这些间接经验加以批判地吸收。我们都知道,现在网络很发达,在网上搜集素材也可以写作。比如,游记类的散文,在网上巡游差不多等于去实地旅游一趟,甚至比去实地一次掌握的资料还多。虽然网络上的信息很多,可以节省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但我觉得还是能够亲临其境更直观、更容易寻找切入点。我写的一些游记文章,比如《烟花四月下杭州》《汤汤水影宿鸭湖》《梦竹乡》《香港散记》《海南旅踪》《淮河风情》等都是到过之后亲自走一走看一看才有感而发的,我觉得这样可以写得更加详实准确。
三是突然产生要写某个主题的想法。在创作过程中,大家都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就是有时想写又写不出来、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脑子里产生不了写作的主题。总的原因,我觉得是自己获得的各个方面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太少、面窄,脑子里东西少,储存的信息少,书读的少,视野不开阔,不能“厚积”,那肯定也不能“薄发”了,或者根本就“发不出来”。我认为,作家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除了要读书写作以外,还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还有处理各种社会事务,还要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作家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他其实与常人没有什么两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去归去,但要带着捕捉写作主题的任务去,不能与他人一样匆匆而去,空手而归。作为一个作家,你就要长一双要善于观察的眼睛,平时多积累,所谓积累,就应该像中医的“望闻切问”一样,不断在生活中撷取方方面面的知识,为我所用。第二个原因是缺乏深入细致的理性思考。很多作者面对同样的素材,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无动于衷,觉着“没什么好写的”觉得怎样写都难以入手;而有的则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情愫如奔放的江水,一泻千里;有的这样写,有的那样写。这既是人对客观世界反映上的差异性、认识上的差异性,也是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第三个原因是下笔的切入点的选择有问题。同一个素材,这样梳理,就可梳理出头绪,那样梳理则不然,甚至越梳越乱,以致没什么可写。这里就有一个“切入点”的技巧问题,也就是从哪里下手的问题,找准了切入点,写作的主题思想就出来了,写起来也就顺手了。例如,我写我比较熟悉的乡村生活,这样就容易找到切入点,找到灵感,因为乡村生活对我来说是太熟悉了,乡村是我的根,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所以,我的乡土情结就很容易在笔端流露出来。像我的散文《隐遁在岁月深处的村庄》《消逝的村庄》《夕阳下的村庄》《月光下的村庄》《静静的汝河湾》《乡村记忆》《打麦场》《走过玉米地》《三月桃花》《瓜棚夜话》《童年的月亮》《阿喜》《怀念蛙鸣》《远去的蝉鸣》《流向城市的乡亲》《远去的拨浪鼓》《母亲,我在生命的时光里想你》《父亲的烟斗》《五哥》《樱桃红了》《小木桥》《落雪的日子》《老井》《红薯往事》《家乡的油菜花》《村庄的柴火垛》《香椿树》《豆腐坊》《怀念纺车》《黑土地》等,都是这样写出来的,因为我生在乡村,长在乡村,熟悉脚下的这片土地,所以,写起来就容易进入角色。其中《童年的月亮》在《中国散文家》杂志、《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后,被评为年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我并被邀请赴京颁奖,还被《年驻马店年鉴》收录,也算是载入史册了吧?再一个就是地域写作。比如我的家乡姚家祠堂,在我们当地是默默无闻,而我在多篇散文中多次提到我的家乡姚家祠堂,比如我写的散文《姚祠堂的春天》《三月桃花》《阿喜》《一朝芳草碧连天》《流向城市的乡亲》等篇什,都提到姚家祠堂,还写过几首姚家祠堂的歌曲,拍过姚家祠堂的专题片,姚家祠堂在外界小有名气。二、关于散文的内部结构散文的内部结构形式很多,常见、常写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以人物为核心的形式,也就是写人的散文。写人,我始终认为不是散文的强项,尤其是写自己的亲人,要极为小心的。鲁迅先生写散文写了藤野先生,写了刘和珍,没有写过他的父母。我以为好散文是要靠“事件的深刻性”来体现作者的审美高度。如,有一段时间,网上恶搞杜甫,说杜甫很忙,一会开着坦克,一会扛着机枪,一会又在路边卖西瓜,我就写下了一篇散文《诗圣杜甫》,以纪念为我们尊崇的大诗人杜甫先生。其他写人物的散文还有《义薄云天关云长》《英雄项羽》《怀念母亲》《大妈》《五哥》《蒙古少年乌拉》《幽默的马术师》、《迈克尔先生》《阿喜》等,这些都是写人物的,其中《阿喜》那篇散文还被年第四期《散文选刊》刊登,前几年,记得半年之内,我在中国作家网上就发表散文29篇。(中国作家协会承认其国家级作品地位,申报中国作家协会算正式作品)。二是以事物为核心的形式,也就是写物的散文。散文里应该有事件的,没有大事件,也应该有小事件,大和小是相对的,重要的是关乎心灵的再造。没有事件,散文几乎就没有什么切入点。散文里的“事件”是心灵事件,不是自然事件,更不是新闻事件。如果认真地阅读好散文,不管是谁写的,几乎每篇散文里都有事件,只不过对事件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事件并不是作者私人性的,是关乎民族和整个人类的,这些东西最难驾驭,最容易写得空泛。写物的文章我手头也有一部分,其中《月光下的村庄》这部集子里就收入的散文就有《红磨坊》《小木桥》《怀念纺车》《香椿树》《远去的拨浪鼓》《豌豆花开》等篇什。这些都是以事物为核心的形式出现的。还有一些散文,把看似不相干的几件事情组合到一起,最后说明一个道理,当然,文章里面要用一根主线把这些事件串起来,这样就显得文章的结构合理,写散文也就是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如,我的散文《流向城市的乡亲》《庄稼与野草》《隐遁在岁月深处的村庄》《荒野之旅》等。《流向城市的乡亲》我写了五个人物:阿龙、歪哥、顺子、水莲、七嫂,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最后在城市开辟了自己的新天地。三、关于散文的特色写事件、写人物切记写平平淡淡的事情,那样就容易写成了流水账,小学生作文,无非就是记人记事。写平淡的事可以,但要从中说明一个道理,不能写成“日记”,漫无主题的写。写人物当然不是非要写大人物,小人物可以写,但要写出它的特色、趣味。不论写人写物都要抓住一个“特”字,不论是美、丑、善、恶、残酷、痛苦、高尚、卑微,要从中挖掘出事物的“特”、“很”,与众不同,揭示的道理很博大、很深刻、很尖锐,这样就可以显示出你的写作特色,很容易让人记住你的文章。一个优秀的散文作者,必有他的不同凡响之处。四,关于散文的发现散文讲究“发现”,一篇长散文泱泱万言,但是没有独到的发现,读起来像喝白开水,没有什么味道。“发现”有没有尽头?没有,“发现”会不会受到制约?肯定会。 比较鬼的散文家,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即使没有大发现,也有小发现,绝不会写上一堆资料,绝不会没有灵气,绝不会去重复别人屡屡发现的东西。比如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就是一部语言艺术及思维方式较为独特的散文集,我们读的时候也可以把他作为散文诗来读,作者原是位诗人,因此他的散文里边多带有了诗性的色彩。语言极具诗化,叙述的事情往往具有某种意境或意象,其扛着的一把铁锨,成为其农业中人的个性化特征,或者说是道具。其所叙事物多为农村性,像《卖掉的老牛》《人畜共居的村庄》《黄沙梁》《通驴性的人》《狗这一辈子》,但写得又具有了个性特征,产生了较为独特的美感。如《风中的院门》形象地描写了一个偏远荒凉的西部村庄,并使其在审美意义上具有了诗性特征。狂风呼叫,黄沙漫卷,暴雪飞扬都无以遮蔽生命的繁衍及生活的乐趣。其语言的想象力和感染力都使这部作品具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文坛眼前一亮。 刚才说到刘亮程,他生活的村庄叫黄沙梁,我们因为读他的散文而记住了他的村庄,因为他在多篇文章里提到过黄沙梁,时间一长人们就记住了一个从黄沙梁走出来的著名作家刘亮程。其实,有些时候我在写散文的时候也在刻意提到我生活过的村庄姚家祠堂,虽然我的村庄已经消逝,远离了蛙鸣,远离了蝉声,但我还是常常怀念我的村庄,怀念村庄里那些老去的人和事。如我的散文《姚祠堂的春天》《消逝的村庄》《怀念蛙鸣》《童年的萤火虫》《远去的蝉声》《大槐树下》等。五,关于散文的语言 语言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一个人的血液。你的血液是什么样子的,你的语言就是什么样的?没有了语感,一个作家就不要写作了。语境和语感是可以营造的,你营造什么样的语境,就会有什么样的暗示、暗喻,就会有什么样的结论。语境和语感对散文写作来说,永远是重要的。语境和语感下面是什么呢,是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勃发。现在的散文在语言方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家常话来写,看着很普通,没什么词藻,但很可读,很吸引人,很有味。这里有个技巧问题,老一代作家的作品好多是这样的。二是使用恰当的有深度、有特色的语言。我本人倾向后一种。好的词语可以增强文章的张力,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增强文章的质感。华丽的词语不是不可以用,关键是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同样是一座房子,贴上瓷砖就好看,毛坯房就不美观。文章里有好词还是显得文章琅琅上口,读着美丽,散文又有“美文”之称,但是,华而不实,文章没什么内容,一味地花哨就没意义了,我们应该给实实在在的内容穿上一件华丽的衣衫,使之相得益彰,才是最佳的作品。同样,如果内容不错,文字平平板板,读来就没味道,就像白开水煮面条,你说能有什么味道?当然,我也很佩服一些高手,他们的文字看起来平实,甚至全篇都是一些大白话、乡土话,但细读去却很有味道,这也是一种风格和水平。比如周同宾获鲁迅文学奖的散文集《皇天后土》,写的是九十九个农民的故事,以质朴的极具个性的语言,讲述了形形色色农民各不相同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对人生和命运的各不相同的思考和体验,不加雕饰地展现了社会转型期农村生活的原生态的美,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沉重的历史感。文章用的全是土话,大白话,但是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就是大手笔。所以,我认为写文章不一定非要引经据典,遣词造句,关键是要有自己的风格。以上几点我是对散文创作的一点认识,思想观点很不成熟,希望在以后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写出更多更好的散文来。
●总编:牛林
●主编:施永杰杨林李慧
●编辑:赵一伟尤运兵
投稿邮箱:zy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