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
国际博物馆日
今年的主题是
“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今天
带你盘点各地气象博物馆的
“镇馆之宝”
看看你认识几个?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InternationalMuseumDay浑仪是古时测量天体的仪器由两根环圈组成
一个是固定的赤道环
它的平面与地球赤道面平行
环上刻有周天的度数
另一个是四游环
同赤道环垂直
能绕一根极轴旋转
在四游环中还设有用于观测的窥管
浑仪对于古时人们
掌握节气和物候变化规律
有着重要意义
此台浑仪
是按照元代科学家郭守敬
制造的浑仪按1:2比例缩小仿制
{上海气象博物馆}InternationalMuseumDay年徐家汇观象台首任台长
瑞士人能恩斯(-)
发布过一次袭击上海的台风的报告
并著有《年的台风》一书
当时
他在没有卫星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
根据有限的气象学知识
把台风结构图绘制出来
后来,人们发现
这张图与现代卫星拍摄的
台风形态极其近似
{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InternationalMuseumDay图纸上方为年4月2日的营口手绘天气图图纸下方从右到左依次是
天气形势分析、营口天气预报
以及前一日的营口天气实况
在左下方外缘处还印有
“关东观测所营口支所”的字样
据史料记载
年日本战败前
焚毁了大量气象资料并掩埋
这张天气图
就是从焚烧掩埋处发掘出来的
它在烈火中逃生
深睡地下74年
直到年5月才重现天日
这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气象资料
更是记录那段沧桑历史的
珍贵史料文物
{中国台风博物馆}InternationalMuseumDay年,在俄国工作的瑞典发明家奥涅尔制造了
手摇计算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我国研制“两弹一星”时
大量基础计算工作都通过手摇计算机完成
这台国产飞鱼牌JSY-20型手摇计算机
由上海计算机打字机厂生产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少量应用于
我国气象部门观测数据统计和预报制作
{绍兴气象博物馆}InternationalMuseumDay这台照相机是被誉为“中国气象学之父”的竺可桢外出进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时
随身携带过的
曾记录众多科考信息
由竺可桢家人捐赠
{中国南通气象博物馆}InternationalMuseumDay年10月在爱国实业家张謇的主持下军山气象台落成这是国人自建的第一座气象台当时,气象台安装了
由国外进口的最先进的仪器
上图即为军山气象台使用的
风向风速记录仪(感应仪器部分)
据了解,当时的仪器一般为
三杯风速器
这个是日本制的四杯风速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气象科学是人类科技文明发展中的
一颗璀璨明珠
标志着人类对自然探索的不断深入
而各地气象博物馆中展示的内容
仅是气象科学沧海中的“一粟”
还有很多故事
等待着我们从“宝藏”中了解
探索无止境,科学无极限
一起加油吧!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策划:张宏伟张琳皓
内容提供:陈晓颖、赵国新、赵虎炯、王雪阳、洪敏、营口市气象局等
海报设计:郑义潇
审核: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