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营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辽南人称作“腊八”。“腊月初八”或“过腊八”即古之“腊八节”,也称“腊日”,“腊八祭”、“王侯祭”、“腊日祭”和“佛成道日”。

过了腊八之后,春节的序曲就奏响了。

盖州有歌谣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此后辽南人开始忙年了。男人们忙着赶集,“打年纸”、办年货……;女人们忙着做新衣、新鞋。

腊八是祭祀日

那么腊八为什么会成为大年的序曲,腊八这个节日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要知道农历十二月为什么又称腊月,这与远古时代的岁慕“蜡祭”有关。

古时候“腊”与“蜡”通用,是指冬季临近岁尾之时的祭神、祭祖活动。因为这种祭祀活动都在十二月进行,所以十二月又称腊月或蜡月。

但对腊月的称谓上古时代屡有变化。

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载:“按《说文》冬至后三戌为腊祭百神也,是言第三戌属何日即为腊非专以初八为定。考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以祭其先祖。”

这是关于腊月的来历最普通的说法。另一种说法是“腊”从“蜡”字演变来的。两者在古代均为同一个字。那时候在年终岁尾时,农作物已收获完毕,黄河流域的人们利用冬闲时间猎取禽兽以祭神祀祖,祈福迎祥、禳除灾难,称为“腊祭”。

《礼记·月令》上说:“虚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这种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共同参与的祭祀活动的习俗一直沿袭承继,形成了腊月祭祀的习俗。

举行“腊祭”的日子叫“腊”日,在很长时间内这个日子是不确定的,有的地方把腊日当做年来过,但并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到了汉代,把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作为腊日,到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些地方,腊日已确定在腊八那天了。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驱疫。”可见,南北朝时的腊八,除了祭祀之外,还有驱疫之功能呢?

喝“腊八粥”

自汉以来,尤其唐代每到腊八这天,各寺院都要喝“腊八粥”。到了宋朝,这种活动已经普及到民间。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具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同代的《东京梦华录》亦有类似记载:“初八……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古诗曰:“今朝佛粥更相馈,最觉江村节物新。”因此,“腊八粥”又称做“佛粥”。

到明清,腊八节的习俗发展到高峰。“腊八粥”成为皇帝赏赐大臣的节令佳食。做工配料日益讲究。后来传到民间。

清朝《燕京岁时记》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小米、菱角米、栗子、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干,以作点染”。

清朝道光帝不但喜食腊八粥,据此,还写了一道题名《腊八粥》的诗:“一阳初存中大吕,谷栗为粥和豆煮”。“盈儿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童稚饱腹庆升丰,还向街头击腰鼓。”

民国之后,此俗方兴未艾。营口一带多山东移民,市内从京津、山东和江南来经商者杂居,故承四方旧俗,又有少数民族,其俗亦溶之。

民国十九年《营口县志》有:“十二月初八日,以枣、栗、黍并杂米做粥,谓之腊八粥。戚里相饷。”

《盖平县志》载:“都人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今者吾邑家家食腊八粥……。”

《岫岩县志》有“初八日为腊八日,各家以杂米凑成八色,煮粥食之,名曰‘腊八粥’。”

《台安县志》说:“腊月初八日,以黍为粥,加以七种米、豆共得八种,谓之腊八粥。”

由此可看出自清末民国以来营口乃至辽南吃腊八粥的习俗是相同的,但各地的腊八粥的配料基本是就地取材有啥放啥,凑够八种食材熬煮即成“腊八粥”,就是少几样也照样叫“腊八粥”。传说有一家太穷了,怎么也凑不够八样粮豆,就把地瓜、杏仁都算上还不够,于是自嘲的说,加上凉水不就八样了吗?

不管用什么料,都是以黏米为主,城市多以糯米为主,伴以杂米杂豆以及栗子、大枣、花生等。农村以黍(大黄米)、黏谷子(小黄米)和黏高梁米,以及黏苞米大茬子为主。佐以绿豆、红豆、江豆、爬豆(饭豆)、花生、大枣。东部山区放些桃仁、榛子仁、杏仁等。

此俗延续至今,但已不是八种食材,足数少,缺者多,均曰八宝粥。

大石桥市、盖州市东部山区和部分农村的个别地方,上世纪末尚有用腊八粥祭祀的活动。

其仪式是当腊八粥熬熟之后,首先盛一碗供在院中适当的地方,感谢天地赐福人间获得丰收,片刻之后,又把这碗粥供到粮食囤子前,说是祭祀仓神,乞求神灵护佑粮满囤谷满仓。

第二碗供到过年供家谱的地方,盖州南部叫“正北”。不忘祖先养育之恩。

第三碗供到灶王爷像前,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全家平字。

喝腊八粥的传说

综上所述,大家基本可以了解“腊八节”的沿革以及本地区的习俗,但对于目前延续下来的喝“腊八粥”习俗的来历尚有人缺乏了解,笔者按所掌握的资料作为扼要介绍。

纪念佛祖说

辽南传说较多的是纪念佛祖“成道日”。传说释迦尼成佛前,本是一位王子,他为了寻求人生的真谛,曾经遍访印度的名山大川,绝欲苦苦修行了六年。一天,他在河中沐浴,却因身体十分虚弱,竟无力爬上河岸。牧女耶妲(意为善生)拉他上岸,并馈赠乳糜(乳粥,是用牛马乳汁和米、栗煮成),释迦牟尼很快恢复了元气。于是,就在一棵菩提树下苦思静修,终于在十二月八日觉悟成佛。佛教佛入中国后,佛寺与俗家为纪念佛祖成佛日,就地取材,作成“七宝五味粥”,经过历代演变,终成今天的“腊八粥”,这就是纪念佛祖说。

朱元璋说

传说朱元璋童年时家境很穷,只得给地主放羊维持生活。这家地主不仅非常吝啬,而且心狠手辣。朱元璋辛勤放牧,不仅衣不遮体,还经常挨打受饿。

有一次,他丢了一只羊,地主拳打脚踢后,将他关在一间闲置的磨房(一说柴房)里,三天不给饭吃。

这天,正是寒风呼啸的腊月初八,他饿得头昏眼花,忽然在墙角处发现一个老鼠洞。他急忙将手伸进洞里想捉只老鼠烧熟后填饱肚子,结果没捉到老鼠却抓到一把杂粮,有大米、大黄米、玉米及各类豆子,他又掏了几次,直到掏得干干净净,他急不可待的将杂粮洗了洗,去掉泥土,熬了一些粥,吃起来十分香甜。他吃得满身大汗,顿时觉得满屋温暖,神清气爽。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山珍海味吃腻了,在腊月初八那一天突然想起了当年吃的香味四溢的那锅杂粮粥,就命令大内御厨将五谷杂粮煮成粥,命名“腊八粥”,大宴群臣。为了不忘往昔之苦,并将这天定为“腊八节”,喝“腊八粥”以示纪念。后来传到民间,成为一种节日民俗。

实际上吃腊八粥的习俗应源于中国古代的蜡祭。

蜡为周代祭名,秦称腊,即于每年的十二月农业完毕后举行的祭祀。古人认为农业丰收主要是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帮助、护佑结果,于是便举行盛大的典祀。

祭祀谁呢,根据《祀效特牲》记载:“八蜡以祭四方。”八蜡是一祭神农;二祭后稷;三祭田官之神;四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人;五祭猫、虎,因为它们能吃掉田鼠和野兽,保护了禾苗;六祭堤防;七祭水沟;八祭昆虫,以免虫子祸害庄稼。

由此可知腊八以及腊八粥与古代的八蜡关系密切。因为这八种神大部分与农业有关,所以当秋收完毕之后,为了感谢四方诸神和乞祈来年的丰收,他们除了用猎物祭祀祖先和神灵外,也要用丰收的农产品祭祀,因为农产品很多,无法一一献祭,故将各种粮豆混和在一起,煮成粥。

后来将腊祭定在腊月初八,故这种饭就成为腊八粥了。佛教传入中国后,腊八粥的八字与佛教八宝相符,又有苏耶妲向迦牟尼施乳糜的故事和腊月初八为“佛祖成道日”的传说,故此俗为寺院采纳也是顺理成章的。

腊八蒜腊八雪

另外营口地区还有泡腊八蒜及藏腊八雪的习俗。

具体做法

在腊八这天,将大蒜剥皮放到一个罐子里,然后倒入米醋,把罐子封上口,放在凉爽的地方,过了一段时间后,蒜瓣儿就会变绿。泡制好的腊八蒜,通体碧绿,让人看后有食欲,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还可以用拌凉菜。

据说,食用腊蒜还有去疾病、避瘟疫的作用。

我市城乡旧时还有在腊八(也有在三九)那天采集干净的雪放在罐子里密封,然后移到较凉的地方,待到三伏天出痱子时,用雪水擦即解痒又有疗效。以上是否有科学依据,尚不可知。

作者:王金令,年生。沈阳师范学院(沈阳师大)本科毕业。曾任营口市教育局党委常委、营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历史学教授、营口市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营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曾主笔《营口简史》、《营口通史》和《辽宁地域文化通览·营口卷》副主编,曾在国家、省和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鲅天下获得作者授权发布,在此鸣谢。王金令、张春彦、王峭共同编著的《营口民俗文化》一书,现已出版,期待您的







































好的白癜风医院
诚信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kouzx.com/ykszz/3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