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这篇文章的,基本都是营口人,但对营口你不见得真正了解,小编告诉你关于营口的“八大惊天秘密”,包你看完目瞪口呆,而且能在茶余饭后吹上小半年,那时候,记得向朋友推荐我们,因为一般人这事我都不告诉他……
望儿山上老母,最初是个老头
望儿山的母爱传说尽人皆知。不过,最初的望儿山传说,失去爱子的却是一位老父亲。年,铁岭诗人魏燮均游览熊岳,做诗一首名为《过望小儿山》,诗中记载:“望儿处,山巍巍,天涯游子行不归,老翁日夜心伤悲。望儿处,海茫茫,游子一去不还乡,老翁化石犹相望。”可见,望儿山主人最初是个“老翁”而不是老母。年,一个名叫邱可名的人,在《盛京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将儿子改为赴山东考试坠海,将“老翁”改成老母,一直延续到今天……金牛山人26万岁,是个“美女”
金牛山人距今26万年,是猿人与智人的过渡类型。年出土头骨化石,是当年“世界十大考古科技项目”之一。经过专家鉴定及复原,这个金牛山人是个“美女”,年龄大约在20—22岁。她们平时与虎和熊抢夺洞穴,打得不亦乐乎,人能吃虎,虎也能吃人。金牛山人比“北京人”更聪明,不仅会使用火,还会管理火,懂得用封火法保存火种,还会抓住猎物,在洞里吃烧烤……西大庙题字出自乾隆皇帝御笔
“紫气东来”是西大庙门前牌坊上的题字。如果你仔细看看,上边有一个印章,内容是篆刻的“乾隆御笔”四字。也就是说,今天西大庙石牌坊上的“紫气东来”,是乾隆皇帝墨宝手书。当然,西大庙最初的题词并不是出自乾隆皇帝手笔,而且早在文革时就被砸毁,这个“乾隆御笔”是年左右,营口重修西大庙时从外地复制来的。不管以前是不是,现在这几个字肯定是乾隆皇帝手笔。末代皇帝溥仪曾在营口小憩
图为溥仪登陆营口前在船上留影。
早年营口火车站旁边有个红色小楼,最早是日本人在营口开的饭店,名叫清林馆,建成于年,第一任老板名叫六娣阿萨。那里住过很多中日名流,最著名的是满清末代皇帝溥仪。年11月3日,溥仪被日本人挟持,从天津乘坐商船到营口,凌晨时分在今营口港码头上岸,坐马车到清林馆小憩,然后转道大石桥前往下一站,后来,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美人鱼航标底座已有近百年
市委后边辽河里有个美人鱼航标,年以前,那里只是一个混凝土框架。这个框架有近百年历史,是旧营口辽河码头的遗迹。当时,辽河边码头遍地都是,这个码头有艘小火轮船,人们可以从这里坐船到河北。那时的河北有火车站,可以坐车去沟帮子、去山海关。快一百年了,那个码头依然坚固,不得不佩服那时候的工程质量……辽河老街不是营口最老的街
图为早年的营口街道,够繁华吧?
如果你认为营口最老的街道就是辽河老街,那可大错特错。辽河老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年建西大庙时,至今已将近年。不过,它依然不是营口最古老的街道,营口因为辽河而兴起,最早的街道是沿河的二道街(营口人读二道该),也就是今滨河大街一带。那时辽河卸下的货物先在码头堆放,于是码头边先出现仓库一类的房子,之后不断向南推进,才出现了辽河老街之类的商业街。国际酒店建筑材料来自英国
国际酒店院内有几座老楼,是当年的牛庄海关遗址,建成于年之后,有将近年的历史。令小编惊讶的是,这几座楼的建筑材料都是从英国运来。据《营口文物》记载,年,英国人满珊德选定地址,进行设计施工,从英国选购建筑材料运进,施工8年,于年建成。当时,营口和英国之间有大量商船往来,将营口货物运到英国,返程时运回建筑材料,所以,今天你看到的国际酒店老楼,可是纯正的"进口"建筑。明朝时辽河就有桥
图为解放军通过辽河进入营口。辽河大桥年9月28日通车,被誉为东北第一桥。绝大多数人一定不知道,早在明朝时期,辽河水面就有桥。当时的桥名叫浮桥,没有如今这样恢宏壮观。明朝末年,三岔河渡口有座浮桥,用苇缆连接大船40支搭造。日本人统治营口时期,也在辽河架过浮桥。年2月,国民党军驻防营口,用木船连接,在辽河上架起一座浮桥。当年6月,营口海员和码头工人昼夜不停地在辽河两岸抢搭浮桥,帮助解放军和物资顺利通过营口。文/孟姜女美/小强
西海岸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