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一?
戊戌年己未月丙午日
(07/13星期五晴)
?.?~?..?
文字:陈小欣
排版:陈小欣
图片:来自网络
修竹压檐桑四围,
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
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
只因素谂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
瑶琴一曲来薰风。
Firefly
仲夏夜之梦。星星点点的记忆,这个季节相对于春华秋实与白雪纷飞,多了一些丰富的实感。树梢的蝉、河塘的蛙和田间的蟋蟀,奏出了完美的交响乐,为夏天的夜晚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派对。
萤火虫,一闪一闪亮晶晶。它,成了最好的灯光师。流萤玲珑,如梦如幻的绘造出了一片偌大的灯海。
这提灯的小精灵,每一个名字都美得让人如痴如醉。“熠熠”、“宵烛”、“丹良”、“景天”、“磷”、“耀夜”,无不生动。大自然的馈赠,在如今灯火通明的都市里,寥寥可数。
幼年,还在上小学的我,晚上做作业时,幸巧遇上过几只。那种生性浪漫的体质,瞬间被激发,盯着它的萤火灵动,眼眸尽随流曳,仿佛那时,我就是格林童话里的公主。抓住,放进了我的透明笔筒里,让它们陪着我看书写字。第二天却,至今都怀着愧疚,告诉自己不能做“坏小孩”的事。而后的几年,它们也再没出现过。
回忆一下子闪现,我记得我应该在更小的时候就见过它了。好像是某一个夜晚,爸妈还有亲戚为了去寻人,而长途跋涉的开着车到了乡野。由于,那个时候的我太小,奶奶只得抱着我独自守在车上等消息。周围静的能听见各种小虫的聊天声,瞧我发现草叶上有什么亮点在跳跃,像极了仙女魔法棒抖落的金粉。小孩对万物是好奇的,我用力挣脱奶奶的怀抱,跳下了车。
“那是什么东西?”我指着好深好高的密丛问着。奶奶抱起我,慢慢地悄悄地走近,“这叫萤火虫,会发光的。”我想,这便是揉碎了散落在人间的星光吧。这段模糊的记忆,一直在我脑海里。我从未问过谁,这到底是真实的,还是我的梦境呢?
我曾追问过,为什么城市里看不到萤火虫了?母亲的答案:人为因素。长大后了解得更全面一些了:城市污染、生态碎片化、景观灯驱走了萤火虫,而最大的原因是捕捉。
城市污染:现在的城市绿化都是以景观为主,而且定期喷洒农药,喷上农药,任何虫子都逃脱不了魔爪。
生态碎片化:一块完整的生境被马路、居民区等等建筑隔离成了若干小块。昆虫无法互相交流,包括求偶和基因的交流,最终退化而亡。
观景灯:不夜城的繁华,搞亮化工程,耗费巨大的能量且破坏生态系统。
人为建造城市赶走了萤火虫,与此同时人类也将自身驱逐出了自然。我们再造了世界,却丢失了自己。
“捕捉”是萤火虫大量消失的罪魁祸首。各国各地流行举办“萤火观展”狂潮,成千上万的萤火虫被伤害。它们本身脆弱,只喜最纯净的自然环境,不得受城市强光的侵袭。一夜间放飞,只为短暂的快乐,可曾想过10万只的萤火虫在3-7天之内,全部死亡。
有人回忆:“大概是年以前吧,我才四岁的样子,看到过两次萤火虫,实在是太震撼了,漫山遍野的,那是一种自然的力量,一种难以形容的感受。不过现在可真是看不到了。我的孩子将来可能也不太会在城市里感受到这份震撼。”
是啊,这么美丽的生灵,已然不再可能落于庭院,扑飞于蚊帐中。
或许在过去,萤火虫对许多现已步入中老年的人来说,还闪烁于其童年的岁月。将萤火虫缝于毛豆荚中,用线将发光的毛豆荚串起来提做灯笼;也有将萤火虫捕来放于蚊帐里,看着它们发出的微光安然入睡。
如果惦念,便去深山。别用强光,只远远的看,看它们如何让微小的身体掀起浪漫的星光海岸,流光萤转。
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需备注,文章来自于:一朵陈酿
晚安
(愿你入一个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