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马芹,松滋市街河市镇向上中学语文教师,松滋市刘盛云名师工作室成员。荆州市初中语文优秀教师,松滋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松滋市优秀教师,镇级最美乡村教师。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获松滋市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多篇论文获省级、市级奖。曾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字资源项目之教学设计和说课录制。
《议论要言之有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议论要言之有据》是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专题。是继第二单元《观点要明确》之后的第二个议论文专项写作。《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议论文有明确要求: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从写作观念上看,《标准》强调写作是个人的自由表达,从内容上看,突出了“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是性灵的抒发,是素养的体现。做人立德,作文立言。初中,是一个人思想萌芽的重要阶段,在写作中着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辩能力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虽然接触过议论文,但从未系统地学习过议论文写作。在初中的考场作文中,记叙文争奇斗艳,议论文却鲜为人爱。偶尔为之,很多同学要么无从下笔,要么无病呻吟,空洞无物,辞不达意。归根到底是在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出了问题。究其原因:阅读量少,积累匮乏,论据陈旧,材料雷同,叙述繁琐等问题不一而足。本节课的教学以论据的正确选择和恰当使用为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与扩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写作指导为媒介,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主线,引导学生广泛积累事例,多读书,勤思考。由浅入深,一步步搭建学生的精神小屋。
教学目标1.学会收集和使用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的材料。
2.学会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与之相对应的材料。
3.学会运用丰富的材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教学重点推敲筛选个性化材料。
教学重点推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清代学者纪昀在其《阅微草堂笔记》里有言:“宋儒据理谈天,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于日月五星,言之凿凿,如指诸掌。”他所谓的“言之凿凿”指的就是议论要言之有据。
屏显:
二、探究感悟
(一)经典引路辨真伪
1、导学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敬业与乐业》这两篇文章中的两个事实论据。
屏显:
明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为了阐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作者列举了王阳明院中静坐、面竹而思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明人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敬业与乐业》中提到的唐朝百丈禅师在其《百丈清规》中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将禅学落实于日常生活中。这两个故事均有史可鉴、真实可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典型课例引路,迅速切入主题,缓解学生初学议论文写作的畏难情绪,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简捷高效。
2.独学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下面是同学们作文中使用的一些论据,你能发现问题吗?
屏显:
活动:
1.找别扭,析病因。
(如:作者错误、内容不实、出处不详)
2.谈弊端,思逻辑。
这些材料能否作为论据支撑论点?为什么?
(漏洞百出,缺乏信度和效度,不具说服力)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通过辨析法,让学生望闻问切,了解论据错误类型,厘清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出——
结论一:材料要经得起推敲。
去伪存真,一脉相承。
点拨:材料必须准确真实,切不可杜撰捏造,不可张冠李戴!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先确认事例是否真实可靠,然后再使用;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对原文,保证引述准确。
(二)慧眼识珠扣主题
3、对学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在写作中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找到最亮的那颗明珠。
课件显示:
活动:
1.先讨论,后交流。
2.剖观点,述理由。
明确:第2则。因为第1则有“勤”无“拙”。仅强调了王羲之“勤”,与补拙毫无关联。第3则中有“拙”无“勤”。仅强调马云之“拙”以及后来幸运地考上大学本科的结果,却并没交待他勤奋努力的过程。第2则中梅兰芳天天口含沙粒练习这是“勤”,有口吃的毛病这是“拙”,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是补了“拙”。这个例子紧扣了论点,具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同桌之间对三则论据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判断论据是否符合论点要求,学会梳理论据,并得出——
结论二:论据要与观点一致。
紧扣论点,珠联璧合。
点拨:选例要弄清材料的实质,内容紧扣论点,明确论点指向,不可貌合神离!
(三)星月同辉吐意蕴
4、群学
丰富,是文章动人的一个重要方面。议论文的丰富就是论据充实。
屏显:
活动:
1.找亮点,析特色。
四人组内讨论这段材料有哪些亮点?(多角度探究)
明确:
①名人荟萃,多例组合——勾践、陶渊明、曹雪芹……
②一线串珠,时间为序——春秋越国、晋朝、清朝……
③删繁就简,精要概括——撷取重点,对应观点。
由古到今:时间顺序。
纵向排列——历史脉络上的叠加。这样,纵观古今,呈现出历史脉络上的叠加,势如破竹!
2.展思维,补论据。
请为材料省略号处紧扣论点口头续说一个事实论据。
师生交流。
课件显示:
这则材料列举了几个人的事例?有何特点?
交流明确:材料列举了齐白石画草虫的例子和日本动画导演高畑勋执导影片《萤火虫之墓》的故事,在选例上中外结合,丰富具体。可谓是横向跨越,空间叠加,视野开阔!
横向跨越——空间交汇上的叠加。如:不同国别,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等。
课件显示:
活动:
1、比较阅读,对照思考:为了证明观点,这段材料运用了什么手法?
2、交流明确:将惠施和庄子作正反对比,通过惠施的目光短浅反衬庄子能扬长避短,从庸人眼中的无用看出大用。将两种事物或态度进行对照、比较,从而进一步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凸显其特征和本质。如此正反对比,鲜明有力!
屏显:
思考:这段文字中有哪些论据?属于什么类型?
明确:这段文字属于道理论据。道理论据包括名言、警句、俗话、谚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古今中外,纵横叠加,从不同领域,不同国别,不同时间,不同人物,不同性别,不同来源等方面选例并灵活运用,会使论证丰富全面,雄辩有力!从而得出——
结论三:材料要讲究丰富性。
纵横强化,气势如虹。
点拨:古今中外,纵横叠加,多层次、多角度选取论据,会使论证丰富全面。层层剖析,雄辩有力!
议论要言之有据——
去伪存真,一脉相承;
紧扣论点,珠联璧合;
纵横强化,气势如虹。
三、现场演练
活动:
1.品读文章,探究爆点。
2.小试身手,选点练笔。(请于AB两处任选一处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3.小组合作,选点展评。(任选一点欣赏评析。如:补例是否准确真实?是否与观点一致?是否丰富具体,具有说服力?)
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
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有时匆匆将一本书读完,过些时间回头想想,却几乎什么也没记住,仅仅东鳞西爪地有那么一点肤浅印象。这是什么缘故呢?道理很简单,这是平常在读书时不注意用心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在日常阅读时注意思考,这是前人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说过:“天才不过是不断地思考。”我国唐代的文学家韩愈说得更明白:“行成于思,毁于随”,A_________这些都强调了成功者对于思考的依赖关系。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读书时就很注意思考问题。他认为,只有善于并认真思考,才能把前人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日常写作时,抱定写“古人之所未及就”。一旦发现自己论著中有前人说过的论点,他就毫不犹豫地删掉。清末学问大家梁启超曾赞扬他说:“凡炎武所著书,可决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能够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与他在平常的读书中勤于并善于思考问题是分不开的。B________我国古代曾有不少读书人被人戏称为“迂夫子”,他们虽然读书破万卷,但只会重复别人的东西,并没有真学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勤于、善于用脑思考所致。
所谓思考,指的不仅是把前人的知识装在自己脑子里,更重要的是善于反刍怀疑,凡事必问一个“为什么”。新的见解和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当然不是指怀疑一切,而是要在怀疑的过程中,区别真理与谬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给自己出必要的思考题,迫使自己开动脑筋。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他怀疑并最后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因而奠定了他在物理学方面后来居上的权威地位。伽利略为什么敢于向亚里士多德这个权威挑战呢?除了不迷信以外,就是由于他善于质疑,对人们信奉了多年的信条问了一个“为什么”。一个懒于动脑、不善于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因而也就无法发现问题。
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就要让自己在读书时善于思考、善于琢磨才对,如果这样,你也会成为一个天才!
四、课堂小结
陆游说: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注重积累,取材鲜活,准确聚焦,言之有据,定能云锦妙裁、妙笔生花!
编辑:邓白雪吴林红
审查:刘盛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