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提起吉卜力,大家都会联想到宫崎骏。
吉卜力=宫崎骏,这似乎已经成为定式。
但是吉卜力里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那就是高畑勋。相比宫崎骏,高畑勋这个名字,对很多观众来说可能有些陌生。
△高畑勋
事实上很多他的作品,许多人看了都以为是宫崎骏的,就连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也犯过这个迷糊。
年高畑勋导演的《萤火虫之墓》上映后,黑泽明立马去电影院看了,看完之后击节赞赏,写信给宫崎骏表示喜欢。
△《萤火虫之墓》
宫崎骏一脸懵逼,那年他导演的是另一部动画——《龙猫》,就是吉卜力Logo上那个招牌萌物。
△吉卜力工作室Logo
年4月5日,这位自日本动画黎明时期就支撑着业界的巨匠悄然离世,享年82岁。
如果你之前没听说过,那么从现在起,请记住这个名字吧。
他叫高畑勋。
01
“没有高畑勋,就没有吉卜力”
在纪录片《梦与狂想的王国》中,《辉夜姬物语》的监制西村义明更是直言:
“没有高畑勋,就没有吉卜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畑勋是吉卜力的核心。
发现宫崎骏的是他,教铃木敏夫如何成为制片人的是他,发掘久石让的也是他,看人目光之独到,实在让人佩服。
可就是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动漫界前辈,处起事来可随性的很。
高畑勋顶着“东京大学毕业生”的光环进入东映动画,刚开始一些同事还以为高畑勋会是一副精英做派,结果他完全不修边幅,每天带着早餐面包到公司,还吃得很大声。
同事们就高畑勋这一随性的行为,起了个绰号——“paku桑”,形容他吃面包的声音。
不仅如此,在行为坐姿上这位大佬也不拘一格,经常侧卧、斜躺...解锁各种姿势。
△躺着的高畑勋
这位动画大师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拖延症”。
宫崎骏评价:
这一点,在《岁月的童话》的制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为了影片中妙子在乡下摘红花的几个镜头,高畑勋搜集与研究了大部分制作红花的书籍,并前往故事发生地采风,记下厚厚一本笔记。
不但如此,高畑勋还写了一本名为《红花是这样加工制作的》的研究手册。
△《岁月的童话》中采摘红花的镜头
拖延也拖得这么有水准,真不愧是动画大师。
02
《萤火虫之墓》
年,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在日本上映。同时上映的,还有宫崎骏的《龙猫》。
看完《龙猫》的人,内心温暖明媚;而看完《萤火虫之墓》的人,却是满脸悲怆。
△
左为《龙猫》海报
右为《萤火虫之墓》海报
该片以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时期清太与节子这对孤儿兄妹,为了躲避神户大空袭美军的密集轰炸住在防空洞里,但当最终战争结束,兄妹却双双因营养不良而死去的悲剧故事。
拍摄这部影片与高畑勋逃离年美国空袭冈山市的亲身经历有关。
那次空袭造成大约人死亡,高畑勋曾回忆当时他作为一个年仅9岁的男孩,穿着睡衣光着脚逃跑,并亲眼目睹了成堆的尸体。他将这段经历称为“我人生中最可怕的噩梦”,将这段回忆运用到之后这部影片的创作中。
可能因为如此,片中关于战争的场景尤其真实。
故事开头,轰炸机呼啸而过,并向地面投放燃烧弹...
主角的母亲,也在被燃烧弹灼伤死去后不久,就被塑造成满身缠满绷带,而腐肉从间隙中蹦出,蛆虫也于其中肆意穿行的骇人模样。
最令人感到心塞恐怖的不是这些视觉上的冲击,而是影片充斥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叙事过程中无法挥去的浓浓哀伤。
妹妹节子在临死前,把弹珠当做水果糖含在嘴里,将包成块状的泥土当做饭团请哥哥吃...
虽无言明,但随着画面播放,悲惨感与绝望感扑面而来。
影片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来折射战争的残酷;通过孩子的眼睛,让世人看到战争之下的无助、绝望和人性泯灭。
03
客观情感投射创作
高畑勋的描写充满了客观性,他并不轻易地把影片中的“情绪”外露,而是让观众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受。
△《辉夜姬物语》
对于高畑勋而言,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小,他希望给观众拍摄更具客观性视角、能够让观众保持判断力和理性的作品。
正是因为这份与动画角色之间保持距离的疏离感,相比观看宫崎骏作品那种强有力的“代入感”,高畑勋的作品常生出一种松散且缺乏高潮的平淡。
△《辉夜姬物语》
不论是《萤火虫之墓》还是导演的其他作品,他都并没有用力去渲染主人公的情绪,似乎只是通过一件件小事进行记录。
高畑勋对此表示,
或许,这是高畑勋老爷子对于自己的动画艺术一种表达的坚持吧。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他所留下的那些不可磨灭的“痕迹”,即——作品,来纪念这位动画大师传奇的一生。
如果你也看过高畑勋的作品,可在「评论区」进行留言讨论哦~
参考来源:
1.高畑勋去世,生前这样和南周谈宫崎骏、吉卜力、中日动画……——《南方周末》
2.所有人都必将走向死亡的尽头,高畑勋与宫崎骏互相成就的动画人生——《三联生活周刊》
3.他是高畑勋,不是宫崎骏!——《动漫艺术家》
4.《梦与狂想的王国》纪录片
▽
作者
馆花
设计
阿静
编辑
俊杰
图片
来源于网络
预约购票入口*JC动漫馆开放啦*想要参观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进行购票哟
NOTICE
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