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m.39.net/pf/bdfyy/bdfyw/
以往的乡村,每到农忙季节,学校都会适时安排放一周左右的农忙假,时间通常安排在五月和十月。所谓农忙假,就是让孩子们回家帮助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减轻父母的压力,因为五月份是收割麦子和种植早稻的繁忙季节,而十月份又是收获晚稻、花生、玉米等庄稼的黄金时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五月时布谷鸟开始声声催唤:“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此时天气阴晴不定,既要抢收,又要抢种。本地有谚:“大麦颠倒挂,黄胖要撑架”,意思是说到了五月农忙时,雇人很难,连黄胖病人都会摆起架子。
记得上小学放农忙假时,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烧饭,还要晾晒麦子和麦秆等,若遇天气突变,要临时抢收,另外也会参加其他农活。当时是大集体年代,父母每天都在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自留地中的农活须抽空解决,会叫上我一同帮忙。我头戴斗笠,手拿镰刀,望着眼前翻滚的麦浪,兴致勃勃地开始下地干活。为防止麦芒扎人,穿着长袖衣裤,不一会儿就汗流满面。由于人小力微,割麦较慢,麦茬儿也留得老高。炎热的天气使得虫蛇之类经常在麦田中出现,须万分小心。
有一次一不小心,镰刀伤到了手指,鲜血直流,父亲赶忙在田塍边寻找一种小草,用嘴嚼烂后敷在伤口处,起到止血的效果。
劳作一番后就盼望着早点回家,父亲把割下的麦子用稻草捆扎成小把,再用绳索扎成大捆后挑回家,晾晒于明堂。
打麦子是项苦累活,母亲先腾出半间前屋,打扫干净,在墙角处安放一扇小磨盘,关好门窗,然后手拿麦把,用力往磨盘上甩打,麦子脱落后向四周飞溅,最后把打剩的秸秆扔到门外,候在外面的我就把麦秆整理、捆扎,搬到一边。麦秆除了当柴火外,还是造纸、做麦秆扇子和贴麦秆画的主要材料。取韧性较强的大麦秸秆最上面一段,截下后拿去收购,可获得一笔收入。
那时孩童很少有玩具,麦秆作为一种制作材料,很受欢迎。将麦管的一头分出许多小岔,上面放颗泥丸,仰头轻吹,泥丸可在空中悬浮翻滚。把萤火虫装入麦管中,或将小昆虫关入用麦秆编成的小笼里,可把玩数天。另外制作最多的就是麦秆哨了,取一根一头有节的麦秆,用另一根麦秆从其口部慢慢向下划至麦节处,使其裂出一条小缝,一边划拉一边唱起那不老的童谣:“大麦黄,小麦黄,俩叔伯姆(妯娌)打麦忙,大囡食口乌砂糖,小囡食口白砂糖,保佑我的喇叭嘟嘟响。”然后放到嘴中吹奏,其声悠扬,声音随麦秆的长短粗细不同而有所差异。
五月正是黄鳝出没的季节。到了晚上,我们一手提马灯,一手拿夹子,到田间去夹取黄鳝。整个野外,灯火闪闪烁烁,徐徐移动,夹黄鳝后可以打打牙祭。
那时的乡村小学条件艰苦,其中有部分为民办教师,他们一边教着书,一边种着地,半工半耕,农忙时会叫上部分学生前去帮忙,学生自然乐意,劲头很大,干活也颇为卖力。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农活就能完成。
农忙假前数天,学校有时会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生产队去“学农”,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行动,大家自带镰刀,在老师的带领下雄赳赳地出发,排着长队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来到田间后,摆下“一字长蛇阵”,老师一声哨响,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弯腰开干,只听唰唰声和嬉笑声不绝于耳,老师在田里督战,一会儿表扬这个割得快,一会儿称赞那个干得好,当然也不忘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先割完的同学就站到老师面前去喊加油,给大家鼓劲,当然有邀功讨赏之嫌。一些同学不慎把套种在麦田里的番薯或棉花的幼苗误割,老农看到后心疼不已,赶忙提醒大家注意。
稍作休息后,继续干活,一些同学开始偷懒,东奔西跑,找理由到田边地头去寻觅清泉来解渴。收工后老师嘱咐大家回家路上要注意安全,同时布置写一篇作文,题目无非是《有意义的一天》。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农忙假就渐渐被取消了。
如今无论走到哪里,心心念念永远是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还有那片一望无际的金黄,以及那远逝的声声麦哨。那时的农忙假带给我们不仅是艰苦的体验,而且也成为向未来追求幸福的一种动力。(作者:黄贞祥配图:网络)
原文刊于年4月29日《今日浦江》
往期阅读挑纸人生
校园里的搬家岁月
麻车榨油的岁月
老家村前的池塘
电视机的变迁
观天看物识天气
那年赴杭购煤油
打鬼箭
旧时浦江的盐栈
呿嘘
我村的通电历史
家乡的筵席
话说麻雀
当年各市口纷繁杂乱的秤
扛会
翻山越岭购粉丝
稻草,当年农民的宝贝
漫谈鸡蛋
盛水容器种种
犹记求学蒸饭事
苎麻与布鞋
老家的土灶
迎会
年回顾总结
灯盏罐往事
板壁硝
黄宅市基,曾经的小清明上河图
当年赴赣修公路
一位补鞋师傅的故事
横御胯
犹忆夏日乘凉时
曾经辉煌的浦江制烟厂
一把酒壶的遐想
小溪防洪堡头
烧火神器吹火筒
自行车轶闻
消失的民间染坊
黄宅“六陈”市场的变迁
那年山里买床记
当年浦江县城的街道店铺
鱼冻,一道儿时的美味
童年的火熜
年我的散文回顾
古时溪水运木料
撑排苦
黄宅古城的传说与变迁
桐油,浦江以往的一种特产
闲说浦江古时造纸
古时捉鳖方法种种
篮子里的乡愁
古时黄宅一带专业村
当年纸币贬值谈
活索粉
亲历挑夫艰辛行
翻海云
踏大溪
农田点灯
插秧的岁月
拉氨水
参加“金华山之恋”征歌活动小记
织袜子、卖袜子
记忆中的黄宅市基
遥想当年牧牛时
徒步天台购粉丝
浦阳江古桥的遐想
端午节的香包
最忆儿时捉黄鳝
糊麦衣
我与新华书店的情缘
五?一山村大坞游
桑葚熟了
春游抛坑顶
夜游河内街
浦江——中余
三月桃花
腌火腿,收火腿
燕子衔春来
话说当年积肥
蓑衣,渐渐远去的农民雨具
童年的火柴枪
组织村民编草帽
治平寺轶闻
筷子的讲究
学舞记
年回顾总结
保安山的传说
走江西
神农溪上的船夫
消逝的“斤头”
桃岭怀古
砍柴累
越南印象
浦江牛清汤
《醉美金华山》
话说居民户口
豆腐奇趣
父亲当年爆米花
腰闪了之后
乌桕树的遐思
自购机器绞棉花
母鸡爱崽的思考
山村收木炭
抽陀螺的感想
东北买参记
话说当年进货难
蜜蜂的甜蜜事业
小小竹排已远去
西北第一村
饮用水的变迁
钟表:从天上到手上
父亲的算盘
浦郑公路的前世今生
浦江麦饼
油灯的回忆
消失的拗井
独爱秋天
炉子的变迁
悠悠风车
人人心中有杆秤
怀念露天电影
郑家坞火车站的变迁
黄宅的来源
粘知了
话说当年“开早工”
忆想当年游泳时
自行车的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