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每个字背后都是一段历史

一座城市的地名

承载着一段历史

代表着这座城市

千百年的记忆

营口的曾用名都有什么

每个名字背后

都有什么故事

今天就和小编一起

去看看

它的庐山真面目吧~

没沟营——年

  营口地处大辽河入海口,是退海之地,此地形成陆地后,遗留下多条潮沟,涨潮时河水便把潮沟淹没于水中,此为“没沟”之意;又因“清朝初期,清廷颁布开垦辽东的规程,要求关内移民到辽东垦荒,遂山东、河北一带的农民便纷纷来辽东,还有登州、荣城、天津海下等地的渔民也驶船来此处落户”。他们在辽河南岸潮沟旁(也有少部分在辽河北岸)搭窝棚盖茅草房或土坯房栖身。这些窝棚和茅草房、土坯房远远望去就像一排排营房(其实并不是营房而是小渔村),故人们对此处称之为“没沟营”。

  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营口市志?大事记》载:“清朝安置蒙古族巴尔虎人在今营口一带游牧。巴尔虎人以窝棚(实际是蒙古包,这个民族风俗不习惯住窝棚,汉民住窝棚——编者注)为居室,窝棚相连,状似军营,俗称营子。又因潮水沟在退潮时沟涸,涨潮时没于水,故称‘没沟营’。”

辽口——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称营口为辽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武帝元封3年,即公元年以后,辽河称大辽水,其入海口称“辽口”;一说是三国时期称“辽口”。

历林口——两晋时期

  据史料记载,东晋咸康二年(年)正月,慕容皝(音晃)率军自昌黎(今凌海市北大业堡古城址)东践冰而进,经余公里至历林口(今营口),舍辎重,轻兵直奔平郭,擒仁赐死而归。

梁房口——明朝(-年)

  明代《全辽志》在盖州卫地图的左上角标注“西北到梁房口九十里”,同书海州卫地图的左下角也标注“西南到梁房口九十里”。从上述里程及位置推算,明代的梁房口应该就在辽河入海口,也就是今营口市区。

营子口—年

  年设置镇海营,故又有东西营子之称。又因此地为辽河出海口,又名“营子口”,后简称“营口”,便为“营口”名称的由来。

营口县——年

  年,清政府设置营口直隶厅,将原属海城县的3个乡、盖平县的1个乡划归营口直隶厅管辖。年2月,根据民国北洋政府《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营口直隶厅改称营口县行政公署,所属区域南至兰旗,东至大石桥,西至渤海,北至大洼。

营口市—年

  年(康德五年)满洲国中央政府将营口县改称营口市,营口市公署实行区建制。

了解营口就从它的名字开始

名字里

不仅藏着它的历史

也有它的内涵和文化

编辑/姜姗

赞赏

长按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业医院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kouzx.com/yksgr/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