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bull

北京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http://m.39.net/news/a_5188236.html

小说

老兵的眼睛

刚裕城

医院眼科门诊即将迎来一位特殊的患者,据说是一位90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

门诊护士小高的父亲年轻时也是军人。小高从小对军人就有种特殊的感情,一听到是抗美援朝老兵,更是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去跟诊老人家。

小高也有一个小私心,特别想听听老人家讲讲朝鲜战场的故事。

第一次见到老兵同志,瘦瘦的,个子不高,裤子里的双腿异常的细。老人家坐在轮椅上双眼直直地望着前方,蓝色褂子上的毛主席相章却异常耀眼。

小高第一时间给老人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陪同老人家过来检查的女儿很是诧异,先是一愣,然后笑呵呵地低下头和老人家轻声说道:“爸,医生给您敬礼呢”。

老爷子颤巍巍地连声说道:“好好,医生小同志麻烦您,我的眼睛就拜托你们了,等眼睛好了,我想再去看看我的老战友们,哪怕是一眼,我就知足了。”

女儿听到父亲的话,眼圈一下子就红了,趁着检查的间隙简单地介绍了老人家的情况。

老人家叫李成江,18岁的时候参军去了朝鲜战场,大大小小参加过几十场战斗,却因为双腿被炮弹炸伤,提前从战场撤回回国养伤。老人家的腿伤是痊愈了,双腿却烙下了残疾。年纪大了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今年眼睛也看不清了,父亲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去平壤中国人民 烈士陵园,再看一眼“兄弟山”上的战友们,因为当年朝鲜战场一别,就再也没有见到。

李大爷的检查结果还是很乐观的,通过手术完全可以解决老人家白内障的问题。

李大爷年龄大了,听力下降得也特别明显,记忆也变得有些模糊,,但是很多经历,女儿却记得很清楚。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李大爷的女儿是他的养女。女儿是他邻居的孩子,当年孩子的亲生父母因为车祸去世了,李大爷和老伴儿就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来照顾,那年女儿才十岁。

女儿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带着她唱:“雄赳赳、气昂昂”.....的歌。父亲说过:“过了鸭绿江,就是新义州了,坐在火车上,小窗户就那么大,路过的山坡上都是 的坟墓,上面插着小木头条;打坏的火车皮堆成山一样;炮弹坑都跟房子那么深,一个接一个。”

父亲也时常对家人和朋友提起,那次引以为傲的战斗。

“他们的一个班曾吃掉过美军的一个连。”李大爷的女儿说,那次战斗中,父亲的一个排与美军的一个连40多人相遇了,如果硬拼肯定是打不过的。父亲和战友们对周边地形进行侦察,不远处有一个山沟。他们一个排兵分3路,一路在前面打枪诱敌深入,另外两路埋伏在两边山腰上。当美军上当追到了山沟时,两边同时开火,打死10来名美军后,其余30多人全部投降。

李大爷住院期间,小高听了很多这样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

同时,老人家手术也很成功,出院之后,女儿特意给小高发了一张照片,大爷坐在轮椅上右手敬着军礼,面前就是抗美援朝英雄纪念碑。

散文

家乡的桥

叶花

我老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描述一下家乡的桥,然而我的家乡,最初竟然是无桥的。

我的家乡是海边的小渔村。村子西面和北面是滔滔的渤海水,东、南两面是一条弯弯的河道,与海水相通,就这样把村子变成了一个四面临水的孤岛,如果想走出村子必须要经过

最窄最浅处的一段大约60米的河道,而这河面上是无桥的。

没有桥,渔民自有自己的土办法,潮汐就是人们的桥。在海边生活的人们,没有不熟谙潮汐变化的,每日里潮水的涨落都揣在了心里面。

在落潮时赶到河边,此时海水退去只留下一地淤泥。把紧要的东西举过头顶,挽起裤管,踏着几块石头也就可以过了河;想回村子的也一样要遵守海水的变化。来早了的就蹲在岸边,男人抽几袋烟,女人拉拉家常,等着退潮的到来,任凭你有多么重要的事情也是拗不过海水的。偶尔有水性好脾气急的年轻人,看着水一分一分地退去,急得直跺脚,按捺不住脱下衣服和鞋子,系在身上跳进水里,扑腾扑腾地游了过去。到了对岸又得穿上湿淋淋的衣服,光着脚,拎着鞋子,不无得意的冲人群喊一声:“大伙儿,我先回家了。”

然而,大多数的渔民出门,不是去卖点小鱼虾就是去买点生活必需之物,都是要放在竹筐里,用一条条扁担担过去的。他们只好乖乖地等着潮水的召唤。

这一段无桥的历史,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其间的辛酸简直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这书里一定还夹着一个更悲惨的故事,有人就葬身在了这里。

那一年夏天的河边,急匆匆地走来了一个要回村子的女人。她系着一条粉红的头巾。脸上因为不停的一路走来,变得比头巾还要红。汗珠,早已密密麻麻的爬满了脊背,身上的汗衫胸前鼓鼓的,那里涨满了奶水。她是今天早上出门,涉过河道,去看住在外村的生病的父亲的。现在急着赶回家,家里有四个孩子,最大那个还不到10岁,最小的那个想必此时一定在家中哭红了小脸,他半天没有吃到母亲的奶水了。

她心里惦记着幼子,看一眼海水,虽然还不到腰,但要等到全部退去,至少还得两个钟头。岸边空无一人,海水看起来也很平静,并且她曾经亲眼见过许多人从水里趟过去。于是她一个人慢慢地来到水中,她忘记了自己不识水性,也小看了水下的诡异变化。一个趔趄,一个激流,年轻的女人不见了,河面上只剩下了一条粉红色的头巾,几个年幼的孩子同时失去了母亲。

这就是渔民啊,千百年来都是这样,依靠着海,信仰着海,顺从着海,然而大海带来的灾难永远没有预兆。

水波悠悠,春草空绿。到了年,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渔村也刚刚有了自己的党支部。几个党员都是在渔村里摸扒滚打长大的,所以新党支部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内容就是一定要为所有的渔村人修一座结实的桥。当时的支部书记说了一句话:“宁可船上没舢板,也不能让村里没有桥。宁可掏空全村的口袋,也要建一座桥”!

渔民们热烈地响应了,为了建桥,大家都愿意拿出家底。书记写好的报告交到了当时的县政府,政府了解到了实际情况后,政府拨款,从外地请来了桥梁设计和施工人员,开始为渔村建桥。

年,一座真正的新桥建起来了,渔村终于结束了无桥的历史。这可真是一个好桥,一座救命的桥!桥本身并不气派,宽约有10米,桥面平直,每隔几米就会有一个桥墩。算是简易的、桥的护栏。桥下有八个粗壮的桥柱,深深地在扎根在水里,稳稳地站住了脚。在新桥上,渔民们终于可以骑上自行车,后来也能开起来自己的四轮车。这通向外面世界的唯一的路,越来越兴盛了起来。从此,任桥下的海水怎么涨落,桥都可以睥睨自然的规律,成了渔村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的人,从这桥上日出而行,日落而归,兴旺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人从这桥上走出,走进了外面的更大的世界,再也没有频繁地踏上这座桥。沧海桑田,人情世故的变化里,不变的只有这座桥。它像渔村延伸的土地,也像渔民船上的舢板,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年。我和许多渔村前辈同辈一样,从这座桥出发,来到了城市里生活、工作。每次开车回老家,来到桥头时,我总会停下车,走上桥,去看一看桥边的风景有多少变化,摸一摸桥头“”的字眼斑驳了多少。我知道村西面新修了更广阔的滨海路,也可以直达村里,可我仍旧每一次都要从这桥上通过。这承载了渔村衰兴变迁的桥,只有它,才是我唯一的回家的路。

纪实文学

驻村工作日记

高洪臣

年5月,和风扑面,百花盛开。在这生机勃发的季节,我很荣幸的加入了驻村“第一书记”行列,从此行走于田间地头,与农民为友,和山水、草木为邻。抓党建,脱贫攻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挖井、修路,护林防火,抗旱防汛……这些都是我的职责所在。风雨滂沱,改变不了既定的方向;道路泥泞,阻挡不了前进的步伐。我们用行动践行着誓言。作为一名有着27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今以日记形式展示驻村工作、生活点滴,主动接受党和人民检阅,并向中国共产党百岁华诞献礼。

年5月7日,星期一,晴。

五月赐予我鲜活的生命,也必将赐予我热爱这个尘世的滚烫灵魂。

今天是我人生中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从今天起,我正式成为全市名选派干部中的一员,未来三年,我将在驻村“第一书记”岗位上发光发热,助力乡村振兴。

下午一点钟出发,按手机导航驾车1小时35分钟到达盖州榜式堡镇政府。在镇长办公室简单互相介绍情况后,被安排住宿。全镇11名驻镇、村干部要挤住在4间宿舍里,一名女同志独自占用一个房间,其它三个房间分别都要住三至四人。宿舍是由镇政府西耳房一楼的办公室临时腾出来的,三间有夕照日,一间常年见不到阳光。驻镇“第一副书记”、天保村工作队长和我都是复转军人,我们仨主动搬进了那间有些潮湿的阴面屋里。我们自认为当过兵的人适应能力强一些,更是体现了一种多年养成的自觉谦让风格。

年5月8日,星期二,晴。

手机闹钟在早晨5:10准时想起,起床、洗漱、到室外呼吸清新空气。山村的早晚都有近似秋天的凉意,只有太阳渐渐升高后,我们才又回到初夏的温暖中来。镇政府食堂早餐4样咸菜,大米粥,没有馒头花卷等主食,幸好妻子给我带了她亲手做的蛋黄酥,我给每人发了一个。饭后乘车去盖州,而后统一坐大客车去营口艺术文化中心参加选派干部培训学习。

昨天晚饭后不久,我的胃就开始鼓胀,不知是饭硬的缘故,还是山乡空气寒凉造成的。晚上去露天旱厕蹲了两次都没如愿,胃胀得越来越厉害。今天一天的培训学习,始终伴随着越来越难耐的胃胀,下午时候真想请假回家休养一下,可又合计学习机会不容错过,所以一直咬牙坚持到培训结束。

年5月10日,星期四,晴。

凌晨4:30,同寝室李书记起床穿衣的窸窣声音把我惊醒,我诧异的问他咋起这么早,他苦笑着说,因我一宿始终都在打呼噜,闹得他几乎彻夜未眠。我解释说以前在家睡觉也不这样啊?他替我分析原因说,可能是白天走路太多累的吧。的确,昨天我们走了很多地方,了解当地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及种植养殖业等各方面情况,大家都想尽快投入工作,早为百姓做点实事儿。

我嘱咐李书记,以后再遇到我打呼噜的情况就及时阻止一下。他笑着说,拍巴掌也只能管用一小会儿,依然鼾声如雷。”我听后心里感到很是愧疚,因为日子长着呢,如若以后经常这样打呼噜影响室友休息,那将如何是好!

5:10准时起床,我和李书记按约定去征服镇政府前面的最高山峰。山路崎岖,羊肠小道上不时有碎石被蹬得向山下滚落。当我们气喘吁吁地攀上顶峰,俯瞰榜式堡镇,顿时令我新潮翻滚、感慨万千:晨曦下刚刚苏醒的这片土地,就是我即将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自己能否给这方水土添砖加瓦,让山更青、水更秀?我的内心深处存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也必将是我更好工作的强大动力。总而言之,一定要脚踏实地,尽我所能,也不枉费这三年大好时光。

年5月18日,星期五,晴。

昨天一直阴雨蒙蒙,今晨起来却艳阳高照,老天也好像在为即将发生的善举添彩祝贺。经过近段时间的多次沟通联络,上午九点半钟,营口市作家协会一行十人(包括我)来到榜式堡镇学校,大家自掏腰包为泉眼沟村21名困难家庭学生买来了三千多元的文具和体育用品,为学校图书室捐赠图书约五百册。

助学仪式在学校五楼大会议室举行,由分管文教卫生的王副镇长主持。营口市作协和学校领导讲话、赠书、赠文具和体育用品,作协老师现场为学生辅导作文。会后,包括我在内的十名作协人员还被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今后将不定期来校为学生讲授写作、朗诵及曲艺课程。

这次助学活动,既是作家协会开展“到人民中去”文艺志愿者服务活动,同时也是对我驻村工作的大力支持。我真切感受到了作协是有温度、有情谊、有爱心、有担当的社会团体。

年5月30日,星期三,晴。

今天很忙,做了以下事情。一是镇里开会研究对“精准扶贫户”重新排查确认问题;二是接待派出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来村里调研和扶贫;三是继续走访大棚种植户,总结出适合发展冷棚西瓜的条件:油砂土质、水源充沛、全村初具规模、村民种植经验丰富、成本低见效快。

下午,村支书带我看了村部图书室,其实根本不能称为图书室,几百本书籍堆放在一组卷柜里,上面布满了灰尘和蜘蛛网。我建议把图书室从二楼挪到一楼,这样方便村民借阅。简单做点书架,把规模扩大一下,然后我利用朋友圈发动营口作家协会的朋友们捐点书。村支书给一位镇里的木匠师傅打电话咨询价格,告知我们做书架预算五千元,当时把我吓了一跳,要价太贵了。我和村支书强调:由于经费有限,我们必须要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儿。

晚饭后,我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kouzx.com/ykshj/10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