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营口商贸文化—东北商品集散地
营口商业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前,由于舟楫之便,各地渔船就在境内售鱼购粮。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沿海地区的商人纷纷到境内从事商业活动。主要行业有钱庄、粮栈、油坊以及贩运大豆等。
清道光十年()前后,牛庄、田庄台的商业也逐渐向境内迁移,南客北商荟萃于此。营口开埠后,便成为各帝国主义掠夺东北物资、倾销商品的港口。日本船只定期航行于营口港,并设"三井物产出张所"控制营口出入境的物资,美商"美孚行"和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辽河北岸建站设库,利用河北铁路向东北、辽西销售火油。埠内有外国人的银行、洋行、商店、酒店等,同时菜市场、杂货市场也随之发展起来。
每年港口通航期间,中外客商云集在西大庙、老爷阁、洼坑甸、南新街、升平舞台市场等地,交易繁忙。到20世纪初,辽河南岸,十里码头,舳舻相接。埠内形成了两条繁荣的商业街,一是老爷阁以西的西大街,即辽河大街西段,不仅是东北三省中药材集散地,又是南货(关内)进入东北主要囤积处,山货庄、大屋子、片子房、药铺、参茸庄等店铺布满大街两侧,西大庙附近的鱼市场又是水产品集散地;另一个是今辽河大街中段,为营口市最大的商业街,东西长约2公里,百货商店、药店、金店、鞋帽店、服装店、杂货店、理发店及照相馆等商店鳞次栉比,是营口最繁华的闹市区。在埠内经营粮油、颜料、杂货等民族商业的世昌德、瑞昌成、兴茂福等都闻名遐迩。
谢子玑在民国年间的《中东经济月刊》第八卷第二号之《营口工商状况》写道:“营口在百余年前,本为一无民之大草原,外洋来往之海船,或北泊牛庄城,或南驻盖平西方之西河口,辽河流域之贸易中心,实为牛庄城,但其后因辽河流出之沙土,淤塞河身,航行不便,至道光中叶,船舶次第移停于现在之营口,至道光末年,营口之商势乃大盛。”
营口在清代曾由海城和盖平两县所辖,以城区老爷阁为界,阁西归海城县辖,即西大街一带;阁东由盖平县辖。牛庄在没沟营(营口)北45公里处的辽河上游,乘船可直达该地,也归海城县辖,是一处元末明初的古老码头;盖平县在没沟营南。唐宋时期,福建、浙江有商船通往辽东,宋代海上运输又有发展,当时盖平、牛庄等处也与山东、直隶的航运不断往来,那时陆路交通不便,辽东半岛诸海港起用,对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当时的盖平为辽东重镇之一,因大清河的缘故,水运发达,大清河的连云岛海口自然而然就成为水路交通与陆路相连的所在地,是来往贸易商船及捕鱼船只停靠转运的集散地。《盖平县志》记载:“本邑海口有二,一曰西河口,即清河下流入海处,距城二十余里,在清季道光以前为东三省海运交通唯一之商港,南北货物咸萃于此。故我城虽系蕞(zui,四声,地区渺小之意。)尔偏邑而名阔八闽,声达三江,无不知有盖州者,皆因货物积散之传播也。”往来商人的增多,修建会馆风靡一时,盖州三江会馆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为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商人所共建。乾隆十七年《重修三江会馆碑记》曰:“盖平自开海以来,三江士商乘槎(cha,二声,木筏之意。)而至者络绎不绝……”
民国四年《修竣辽河报告书·辽河与营口之关系》记:“辽河水利最有关系者,莫如营口商埠。营口者,辽河之尾闾者,由营口上溯通江子,下达海口,内则帆樯衔接,外则轮舶飙驰,…”
因为有良好的水运条件,在没沟营时代,营口已经发达兴旺起来,逐渐形成了商埠。营口商埠的肇兴是从西大街及其周围开始的,是没沟营(营口)的发祥地,并成为一座贸易良港,进而催生了商品集散地的形成,也改变了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其变成一座生产与消费兼容的城市。
参考文献
《辽宁地域文化通览》
《西市历史文化概览》
《营口市志》
《营口百年图志》
E
N
D
—营口文旅集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