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乡情汇聚乡谊
上海龙华古寺方丈照诚法师
文/田明壮
上海龙华古寺是一座距今已有年历史的古刹明蓝。一座寺院能存世载史,一定会有一脉相承的神韵。古寺在千年的脉动中,始终生机磅礴。在龙华古寺的历史年轮里有这样一位方丈,他就是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红十字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龙华古寺方丈——照诚法师
1.他9岁在徐岭杨树房上小学,中学在徐岭12中就读,17岁出家当和尚。
山朗水秀之地,注定人杰地灵。
年10月一天的一个晚上,在庄河市徐岭镇杨树房村韩岭屯的老王家,传出了一阵男婴嘹亮的啼声。岁月荏苒,因缘际会。当年呱呱坠地的男婴,正是龙华古寺先任方丈照城法师。
照城排行老四,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父亲早年在大连工作,年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务农,在爷爷的强行追迫下,父亲言听计从,带着母亲和两个哥哥回到了老家,实现了爷爷能够分到四份口粮田的心愿。
父亲心灵手巧,母亲聪明贤惠,王家的孩子都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两个哥哥都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姐姐学习成绩在兄妹中是最好的一个,只是因为当年母亲重病,需要她照理,耽误了学业。
年秋,9岁的照诚在徐岭中心小学上学,年就读于徐岭第12中学。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很好,曾做过几何课代表,老师都说这个孩子肯定会有出息。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平日十分孝顺的照诚,因思母心悲实在无法继续读书,最后辍学了。
回到家中,他成天看古代小说,看有关寺庙、和尚、道士的书籍,后来成天研究地图。这在外人看来,照诚有些怪异。
年春天,17岁的照诚向爷爷要了10块钱,说要到岫岩的亲戚家串门。他花2元钱买了一张票到了岫岩,两天后,他告诉亲戚说要回家,亲戚便亲自给他买了一张返程的车票。可照诚没有回庄河,他把车票退了,去了千山。
到了千山已是傍晚时分,他看到余辉的夕阳和布满天边的彩虹,仿佛看到了一束照亮自己心底的佛光,照诚顿感情悦意爽。在龙泉寺,他找到了一个师父,人家说不收徒,照诚就编了一些假话,说自己的家人都不在了。左缠右磨之后,师父看这孩子心挺诚的,又十分精灵乖巧,便答应把他留下。
照诚在庙里当小和尚,干些跳水劈柴,照顾老和尚等零杂活。没多久就开始想家了。他离开千山跑到大连的姑姑家里,几个月来,自从照诚离家出走后,家里找翻了天。当初跟爷爷骗了10元钱,说是到岫岩的亲戚家。自那以后,父亲每天思念儿子,喝酒消愁。这天,照诚突然出现在姑姑面前,姑姑喜极而泣,立即把消息告诉了家里,这才使家中平息了下来。在大连住了两天,他觉得没有意思,又回到了千山龙泉寺。
2.“很多事情都是前世注定,既然无法解释,既然龙华这座千年古刹选择了我,唯有担当就是我的责任。”
在那个年代,年纪轻轻遁入空门,不禁令人好奇,更多的是令人不可思议……照诚法师与佛的渊源缘起何处?
“和佛的这份缘,不在今世就在前生。”照诚法师如是说。
照诚法师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喜欢书画,所画的大多是自己心里理解的佛的形象……小时候,过年家里都要准备供祖先的香,有一次,母亲请来的贡香盒里有一尊小小弥勒佛像,不知为何,他就将佛像珍藏好,在家里无人的时候,将母亲拆洗好的被单披在身上,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颇似原始印度佛教僧侣状。
“有人说我出家是因为无法释怀母亲早逝,其实我自己认为前世就是出家的。”
当年的小沙弥,今日的大方丈。一路回溯照诚法师成长足印,在那些寂寂修行、默默耕耘的岁月里,步履艰辛不待言,责任、使命始终铭刻心间。他常说,执着是生命的责任,而责任是生命的航标。
年,照诚法师在长春护国般若寺澍培长老座下受具足戒后,一直追随剃度恩师明远老和尚在营口楞严禅寺协助楞严禅寺落政及恢复工作。
为了能更加系统的研习佛法,年,照诚法师考入中国佛教学院灵岩山分院。两年的刻苦求学中,照诚法师结识了很多大师,受益匪浅。因学习成绩出众,年毕业后,他深得院长明旸大师的信任,被选拔到上海圆明讲堂负责讲经弘法工作,并得大师传付曹洞宗第四十八心印及临济宗第四十二世法脉。
年冬,又得香港佛教界领袖、天台教观总持、第四十六世弘法沙门觉光大长老传付心印,为天台教观第四十七世传人。此间,照诚法师精进修学的态度得到众多高僧大德的赞赏,同时也有缘亲近诸多知识。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曾评价,照诚法师是有大智慧的,讲经说法由浅入深,如春风化雨。
年底,明旸老和尚因年老病魔相侵息心静养,先后将上海圆明讲堂与龙华古寺寺务管理的重任悉皆托付照诚法师。
之后,照诚法师代替明旸长老经常在龙华古寺讲经,听众无不欢喜赞叹,听过他开示的信众说:从小事情里揭示出大哲理,以平常之语释高深之道,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做“真佛只说家常话”。
在上海生活了20多年的照诚法师,到华东师范大学补习读完大专课程,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哲学专业硕博连读。
年,照诚法师晋院升座为龙华寺方丈。就任不久,在认真思考了龙华古寺的历史沿革后,他便开创性地提出了“以文化阐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回报社会,以修学净化心灵。”的治寺理念。
他认为,新时期的佛教也应与时俱进,以时代大众更能接受的方式慰藉众生的心灵。作为千年古寺的新一代佛门龙象,应该寻觅到一条更有效的“善径”引领芸芸众生,弘法正心,和谐世界,担负起历史赋予自己的社会责任。
3.他以社会责任和道德标准为己任,救人济世、扶危济贫,累计向社会捐款近万元。
佛家主张“慈悲为怀”。照诚法师帮困助残,扶危济贫,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汶川地震后,他第一时间赶到灾区进行赈灾救助活动,并当即通过上海市红十字会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向灾区捐款万元。5月19日,他在龙华寺外广场挥毫泼墨,书写“福”、“缘”、“慈”、“爱”等字幅,以每幅元义卖给香客群众,所得善款多万元,全部定向捐给灾区孤儿。他又紧急购买几十吨大米、白面、食油、药品和棉被等物资多万元,调往灾区。
面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照诚法师先后向贵州、西藏、江西、四川等地的希望小学、贫困学校捐助了多万。多年来,龙华古寺在照诚法师的管理下累计向社会捐款近万元。年照诚法师获上海市政府颁发的“上海慈善奖”,年荣获上海市第四届“慈善之星”。
4.照诚法师是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更是一位真性情的智者,一位没有时刻表的修行人。
古代的僧侣能诗画者众,照诚法师的书画亦颇能承古人之韵。熟悉照诚法师的人都知道,善于作诗作画,左右手都能写一手好书法,而且深得诗书画禅趣三味。
几年前,龙华古寺内举办过一个“华林三友”的书画展,照诚法师首次公开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赢得不少书道中人的赞赏,一位书法大家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字的禅意远在构架、运笔之上,非凡人之手可力透也。
对于自己的书法成就,照诚法师也是淡淡一句:大概是前世里下过功夫吧。
年6月,上海书法家协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了“中国书法精品展”,照诚法师的一幅书法作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到国际友人及业内人士的交口称赞,而他也是唯一特邀的“非书法家协会会员”。
照诚法师在国内收藏界,更被誉为“弘一法师专藏第一人”。一代宗师弘一大师临终绝笔“悲欣交集”,辗转尘寰,流离颠沛,终于有缘被照诚法师请得珍藏。
多年对弘一大师作品的酷爱,多年用心地收藏其作品,练就了照诚法师对弘一大师书法艺术解读的一片慧心。这几年来,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鉴赏弘一大师作品,对他的鉴赏功力十分推崇。
法师文学功底深厚,涉猎广泛,古诗词句,脱口而出。采访中,记者想请照诚法师为自己所著的《一路风景》题词。大师略一沉吟,随即赋诗一首:
“好风一路景婆娑,
我爱家乡似佛陀,
月有盈亏心不变,
魂牵梦绕到庄河。”
意切辞工,在场人无不拍手叫好。
照诚法师这些年心系故乡,为辽宁佛教事业默默无闻地做了很多事。近年来,以他个人魅力与感召,一砖一瓦地在沈阳、旅顺、庄河等地修造了大唐风格的寺庙,他说,这是一个僧人最基本的修行,也是生命最庄严的功课。今年,他募集多万修建的庄河老庙岭兴隆寺将要竣工。他还发起联合在外地发展的庄河成功人士与爱心人士一起在庄河重点高中建立了“黄海基金”,帮助家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照诚法师为人谦逊睿智而幽默,他风趣的用歌词里的一句话:“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逗得在场人忍俊不禁。
记者曾问法师:“您的生命旅程中,有何坎坷?”他回答:“没有,只有做不好。从我记事起,国家就政通人和。面对千年的古寺,我们不能躺在古人的怀里,要找到古人的创业感觉。创新适于任何领域,创业难,守业更难,传统与现代都不能摒弃”。
从一个小地方走出来,成就如今的大作为,总有不少人追问他成功的经验。他率性地回答:“我不能说是成功。生命就是功课,活着便是修行。唯有认真做人,勤奋做事”。
记得丰子恺先生曾将人生追求分为三大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生活,第二个层次是艺术生活,第三个层次是宗教生活。
而照诚法师认为宗教生活的幸福感是最终源自人的内心。他认为,每个人,无论出家与否,其实都可以修行。因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关照好自己的内心,与人为善,万事以善为出发点,真诚对人待事,尽责本职岗位,照料好身边的人……这些小事,都可以成就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是纯粹拘泥于几点几分去念经做功课,一定要打坐多少时间。修行没有时刻表,没时没事,都是修行。
照诚法师作为上海圆明讲堂的传人、上海龙华古寺方丈、辽宁省营口市楞严禅寺方丈、辽宁省大连蟠龙寺开山等,照诚大和尚对自己的要求则更为苛责。一件事做成功了,他总是谦逊地归功于佛陀的伟大与众人的合力;如果不尽人意,他首先便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
照诚法师还接受家乡人的请求,欣然落笔“庄严国土、河清海晏”,回赠给他梦里回了千百遍的美丽家乡。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