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精选之HotaruKoi

白癜风异地就医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5371.html

  《脑洞精选》栏目为值得反复吟味的优秀脑洞单独提供展示平台,希望大家喜欢~

本周精选一览:音乐脑洞!

歌曲:《HotaruKoi》

作者:

衬莹,

文佳,

士茜

排版:

球长

KW:童谣,美学

HotaruKoi歌曲介绍

HotaruKoi是一首日本童谣,本次采用的赏析版本音乐,是早期音乐教育机构MusicTogether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对比现在在网络上的版本,少了一些诡异气氛,多了一些梦幻,衬托出一个萤火点点的夜空,歌词粗略翻译如下:萤,萤,萤火虫快来这里的水很甘甜呀那边的水太苦涩啦萤,萤,萤火虫快来

诡异气氛的削弱很大原因是由于在配器的选取上,这个版本的音乐的配器选取非常有趣,除了有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钢琴,小提琴,非洲鼓;还有一些比较少见,声音奇特的,比如:舌鼓,弹魔(越南音块),牛铃,风铃,种荚,藏铃。这种梦幻的声音是因为采用了大多的铃铛类乐器去进行配器,让整首歌曲充满了这种清脆干净的声音。使得调性里面的不和谐音带来的诡异感被冲淡。

同时进行赏析的还有下列两个合唱版本:

从合唱队的层次对比(不同声部的处理,声部之间的对比),声音强弱对比,声音的灵动性,弹跳感,声音的处理等去进行对比,这首歌曲还能给我们新的惊喜。有一点比较私人的感受就是,对于不同合唱团对于一首歌曲的处理,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画面。所以前面说到的技法上的东西的运用,对于合唱团来说,更多程度上也是服务于最终可以呈现出我们内心中没有办法用语言说出,但是又很希望被述说的画面。比如前面Hohohotarukoi这一句的处理,有人会更喜欢三个Ho是有强弱对比的,这样子的对比会让萤火虫一明一灭,相互交映的感觉更明显。

先聊聊童谣

通过查询一些网上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童谣这个概念是始于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与现在很多儿童歌曲里面都包含这非常强烈的“教化”意义不同,以前的一些童谣更多是出于对于当时的轶事八卦的一些口口相传,后来又被不断地改编,然后收录到了童谣的曲集里面。

AnurseryrhymeisatraditionalpoemorsongforchildreninBritainandmanyothercountries,butusageofthetermonlydatesfromthelate18th/early19thcentury.ThetermMotherGooserhymesisinterchangeablewithnurseryrhymes.

到底什么应该算作童谣?我们可能会以为“比如以为童谣应该是为儿童而创作的,比如我以为童谣应该是纯真积极的,比如童谣是与儿童生活所想干的....”但其实,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童谣,甚至于没有文字的族群都有童谣。传统童谣属于民间文学之一,应该是包含在民谣中。基本上童谣没有很明确的范畴和界限,凡是民谣中适合孩童听与唱的都可以归类为童谣。当然,童谣的创作者未必是儿童,不论是成人为儿童制作,或是本属于成人的谣,只要是被儿童乐于接受或模仿、而活跃于儿童口耳之间的,都可以将它视为童谣。童谣通常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读来朗朗上口。

很多的童谣已经跨越了好几个世纪的时空,现在仍在被我们传唱。这其中除了有它朗朗上口,简单有趣的特点外,还有就是依靠的是孩童的口口相传而非如同历史一般的书面记载,这种传承方式主要取决于其受众阶层——孩子,也大大地满足了当时识字率还不高的大部分的人民群众。而对于日本来说,起初,童谣作为政权变更、战争以及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前兆,在坊间被儿童所传唱。至大正时代(-年),恰逢一战、关东大地震等大事件,世界格局瞬息万变,日本的童谣创作却人才辈出。

日本调性vs.中国传统调性

在听这首童谣的时候,我们会有些奇怪,感觉这首曲子好像一下就能听出来来自日本。其实这是因为中国传统调性和日本调性在根本上有一些区别。

在中国的传统五声调性中,主要是免去使用半音(四级音和七级音)带来的不协和音程(增减音程),是的音阶里面只有比较协和的音程(大小纯音程)。比如在中国传唱非常广的歌曲《茉莉花》,就完全没有使用半音。当然,中国的民歌或者传统音乐并不是完全不使用半音,只是不难发现在使用上,更倾向于放在弱拍,和短促的节奏型上;较少在强拍,正拍,长拍上使用半音。很多时候我们听日本的音乐时候,总是会觉得很诡异尖锐,其实是因为在日本很多调性的使用上会使用偏音,并且调门高,所以给了我们这样的印象。

日本传统民乐分为雅乐和俗乐,雅乐有好多种调式,比如太食调,平调,跟下面的唐传十三弦古筝很多调式相同。俗乐有两种,一是阳旋乐,二是阴旋乐其中就包括琉球,都节调式。

在音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在阳性的音阶中会避免半音的使用,这样子音乐的旋律会更偏向与中国的传统调性;而阴调中,则会加入半音。

在大部分的日本音乐中,那种诡异感有一半源自于4-7(四七级形成的增减音程),但是日本的调性非常多样,其中也有与中国传统五声音阶非常类似的调性,比如说上面图示中的阳类音阶;但是为什么很多日本音乐听上去就很“日本”?还有一些原因是,相对于中国,日本的编曲更多样,声音要不很低沉(比如音乐剧中很多女生演男角),要不很高亢(调门高)。另外还有就是配器的使用,例如冲绳的三线琴声一响起,就妥妥的是带有了日本音乐的味道。

日本童谣和日本美学

聊完音乐上的区别,让我们来聊聊,这次HotaruKoi中的选取对象——萤火虫吧。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对于萤火虫都有很多文学的描述。从“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到“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中国诗人作家对于萤火虫寄托的情感,可以从这些诗句文章中窥见一斑。而同样是看待萤火虫,日本的诗人作家的寓意却更偏向凄凉,灵魂,神秘的一方。

而区别不仅在这里,在我们小时候的童谣中,无论是《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亦或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人总是出现在童谣中。而日本童谣大部分都是关于自然的,比如这次的歌曲萤火虫,比如雪,在表达情感的时候,我们喜欢从我们自己出发去看这万物,而日本人好像是更喜欢从万事万物出发,吸收到自己的身上来。

看起来,这个好像已经涉及到了审美的领域中。在具体讨论日本的美学之前,我们需要去讨论一下——审美经验,这个普遍的概念。

审美经验具有很多特点,比如不需要满足实际需要的欲望所推动,也不需要引导出任何要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活动,超功利的,伴随着热烈的情感,不包含逻辑概念的思维。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审美经验不把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联系,在审美的过程中,自我和非自我达到了同一的状态。这样同一的状态,会产生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出现把主观情感投射到客体中去的倾向,也就是利普斯描述的“移情作用”,比如我们会觉得波浪在起舞,我们会觉得小鸟在歌唱,我们觉得萤火虫在发光发热;而另一方面,会出现把客观情调吸收到主体中的倾向,也就是谷鲁斯所谓的“内模仿”,比如我们看到雄狮,觉得意气昂扬,看到萤火虫觉得悲凉寂寞。

上述的两方面正是中国与日本对于同一事物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而近些年来,大家都很熟悉日本的美学中的关键词——物哀。也正是“内模仿”的方面。

世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论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都收纳于心,加以体味,加以理解,这就是感知‘事之心’、感知‘物之心’。

除此之外,日本美学还能让我们能联想到的另一个概念是——心理距离说。童谣中的自然风光,虫鸟,都与日常实际生活隔开了一段的距离,而不使用是日常生活语言,而是以诗歌体裁表达,在抒情成分上也造成了我们与作品的距离感。就像我们平常老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距离产生美。古人诚不欺我!

在延伸开来,距离感似乎出现在日本人的各种角落,过于夸张的待客微笑,人和人之间的空间上的距离感,和服包裹全身造成的心理上的距离感等等。

说日本美学把这“心理距离说”演绎到了极致怕是也不为过啊!

Nurseryrhyme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kouzx.com/yksmj/75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