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新媒体中心推出大型主题策划“改革开放40年·行进中的营口”,以此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营口城市的变迁,营口人生活的改变。我们将用一段段往事、一张张照片记录下营口人成长中的回忆、生活中的甜蜜和奋斗中的幸福,讲述40年间发生的那些温暖而感人的“营口故事”。
民以食为天
“吃”就像一根线贯穿着人的一生
使我们的日子平淡、琐碎而具体
改革开放40年来
百姓的饮食从勒紧裤腰带
到凭票购买
从空空的菜篮子
到“天天过年”的饭桌
从追求精细粮食
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
饮食在百姓的生活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就让小编带你一起回顾下
这些年来营口餐桌上的变化
远去的票证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农业基础落后,物资匮乏,求大于供,粮食等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人们主要凭票证来限量购买粮食、油等生活必需品,什么肉票、鱼票、大酱票……总之没有票,你就是有钱也买不到,只有拿到各种粮票,才能换到粮食,直到年粮票才光荣“退休”。
六十年代初,物资供应短缺,商店里陈列的酒就几个品种,市民还得凭票购买。
(源自年1月1日《营口日报》)
七十年代,水果品种单调,仅有苹果、梨、山楂等,桔子、香蕉都十分少见。
(源自年1月1日《营口日报》)
改革开放前,供应紧缺,每逢节日,每个人在食品商店里才能买到限量的半斤猪肉。
(源自年5月29日《营口市报》)
那时,糖的生产也不像现在,还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导致糕点里的含糖量减少,味道差。
(源自年9月7日《营口市报》)
物资开始丰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资开始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逐渐活跃。粮食、猪肉、食用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老百姓的餐桌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品种逐渐丰富。蔬菜、水果、肉类摆上了货架。
(源自年1月1日《营口日报》)
可根据群众的需要,随时安排生产各种糕点茶食。
(源自年1月11日《营口日报》)
节日里蔬菜更是供销两旺。
(源自年2月9日《营口日报》)
北京的烤鸭也来到滨城,满足市民口味。
(源自年3月21日《营口日报》)
冬天,除北方的时令水果外,南方的水果也源源涌入市里。
(源自年1月11日《营口日报》)
流行下馆子
七十年代,上饭店绝对是一种奢望,那时的营口只有三四家饭店,最高档的属味中香,最大众的是小楼饭店,九龙园居中档。
(源自年1月1日《营口日报》)
八十年代,一批个体饭店陆续开业,这些饭店慢慢取代了海燕饭店、小楼饭店、味中香饭店等国营饭店。
(源自年5月14日《营口日报》)
九十年代初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进餐馆尝鲜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海鲜等高档食材开始出现在营口市民面前,使得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更加丰富多彩。
(源自年7月17日《营口日报》)
(源自年1月17日《营口日报》)
(源自年1月10日《营口日报》)
(源自年9月7日《营口日报》)
九十年代初期,我市还出现既有广东饮食特点,又有东北风味的“早茶”。
(源自年7月31日《营口日报》)
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我市还成立了首家旅游快餐食品厂。
(源自年3月1日《营口日报》)
此时,市民的饮食结构向畜产品、水产品和水果、蔬菜及粮食等三大食物并重的膳食结构转化。
(源自年1月21日《营口日报》)
随着各国文化的涌入,中餐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洋快餐等纷纷进驻。
年肯德基落户营口,随后,必胜客、汉堡王等快餐陆续入驻我市,洋快餐加快了进入营口市场的步伐,带来了饮食文化、餐饮企业管理模式、市民用餐观念等的改变。
(源自年2月21日《营口日报》)
那时候刚时兴自助餐,许多人都好奇要去尝一尝。再往后,鱼翅、鲍鱼、海参等高档食材出现在人们面前。
(源自年5月9日《营口日报》)
(源自年6月28日《营口日报》)
(源自年3月14日《营口日报》)
追求健康饮食
今天,全国各大菜系相互渗透,百姓餐桌上的花样逐渐多了起来。西餐、日料、韩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吃不到。此时,百姓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人的饮食习惯也因此改变,由原来的吃得饱,到现在的吃得营养、吃得新鲜、吃得健康。
(源自年2月6日《营口日报》)
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防衰老,什么食品能保持酸碱平衡……吃得健康,成为了一种潮流,也变成了一种追求。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今天外卖行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各种饮食都可以通过手机足不出户轻松下单,快速便捷地送到您的手中。
“吃”是最简单最表面的现象
如今无论你身在都市
还是居住乡间
我们对一日三餐得以取舍的自由
便是对四十年来发展成果的最好印证
编辑/张精兵徐诗涵
制作/梁永峰
责编/张艺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的发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