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强壮的老虎也会老迈,再迅猛的豹子也会疲乏。
在诺曼底付出惨痛的代价之后,盟军终于获得一块立足之地。但形式依然岌岌可危,德国虎豹们游走在盟军的边缘,随时可能狠狠的将盟军踹下海。但盟军不必再如北非一般恐惧虎式以及那门恐怖的88炮了,因为大兵们有了屠虎驱豹的利刃---萤火虫中型坦克。
▲大名鼎鼎的魏特曼中尉的号
虎式坦克被萤火虫中型坦克击毁
第三帝国意气奋发之初拳打英法敬老院,脚踢苏俄托儿所,放任30W联军逃回英格兰并扬言在莫斯科过圣诞节。在他们春风得意之时,却忽略了远处挥舞着套马索的美国牛仔。
在整个欧洲战场的盟军士兵谈虎色变的时候,一发突如其来的76.2MM毫米炮弹如一击闷棍打的虎式晕头转向,此时盟军的士兵们惊奇的发现虎式不再那么令人恐惧了,因为盟军有了萤火虫(右边那种坦克)。
▲二战协约三国特点
萤火虫的诞生还得从北非战场开始说起,二战第一神队友意大利挑衅英国牛牛,结果被英国驻军打的屁滚尿流,痛哭流涕的墨索里尼像个小媳妇一般跑到柏林向小胡子苦诉着说有人欺负她。此时小胡子大怒,尽然有人敢动我的兄弟,于是令隆美尔叫上兄弟带齐家伙浩浩荡荡的去找回场子。因此北非的沙漠“板砖横飞”。
▲年3月11日梅德宁之战中,
英军的一门17/25磅反坦克炮正在开火
兵力处于劣势的德军(队友还是意呆利),面对着人数众多的英联邦军队以及后来加入的美军,压力可想而知。于是乎,某日脑洞大开的德军把防空主力88炮平射,反坦克部队和装甲部队的压力骤然减小。与此同时吃够了德军88炮的苦头的英国牛牛们提前破译了德军情报。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紧急向北非运输了新研制的MK.1型17磅反坦克炮(17/25磅反坦克炮)59门,年11月德军第重装甲营的“虎式”坦克抵达突尼斯(不是威尼斯),憋得肝火旺盛的17磅反坦克炮终于有了发泄的目标。随即而来的梅德宁之战,17磅反坦克炮在米的距离击穿了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2磅炮、6磅炮都惊呆了。此战之后,英国牛给MK.1型17磅反坦克炮起了个亲切的称呼“野雉”(这啥名啊?野雉?野鸡啊)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约翰牛们觉得这么好的炮不能只当成阵地防御武器,正所谓“好马配好鞍”像17磅炮这样的利器,也应该要装在坦克上用于进攻作战。于是问题来了,到底装在哪种坦克上会比较好呢?
▲MK.VI“十字军III型”巡洋坦克拖带17磅反坦克炮和弹药前车
牛牛们计划在“克伦威尔”巡洋坦克的车体上装载一门17磅炮,但是技术问题众多,新造出来的“挑战者”故障问题不断。
直到罗斯福签订了《租借法案》,17磅炮才迎来春天。
通用性极佳的美制M4中型坦克什么都往上装,往上改。就如同解放军的59式中型坦克一般,魔改型号众多。因为英军的要求和限制条件,但实际上只有5种型号的“谢尔曼”装备过17磅炮:M4、混装车体M4、M4A3、M4A4和“灰熊”I型巡洋坦克。(辨别萤火虫与谢尔曼的简单方法:萤火虫的炮口制退器、没有航向机枪)。
17磅坦克炮的穿甲数据:
英国17磅炮(口径76.2毫米,身管长L/55)
发射MK8型风帽被帽穿甲弹(APCBC)
米击穿毫米/米击穿毫米/米击穿毫米/米击穿毫米(倾角均为30度)装甲
发射MK1型脱壳穿甲弹(APDS,初速4米/秒)
米击穿毫米/米击穿毫米/米击穿毫米/米击穿毫米(倾角均为30度)装甲。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的住老鼠就是好猫”。尽管改装完毕的“萤火虫”中型坦克有着诸多小问题,但毕竟这辆坦克能对虎式、黑豹、虎王造成威胁了。虎式也不像以前那样是心底的梦魇。
▲“维莱博卡日”战斗中,被魏特曼弃车的号虎式
在英军众多的反坦克武器都无法在正面交战中有效对付“虎”式坦克的情况下(75毫米坦克炮,也难以在常规交战距离上击穿其侧面装甲)。“萤火虫”和17磅炮却站了出来,盟军的“萤火虫”日益强大,能威胁到久居王者之位的虎式重型坦克。“老虎”肆意驰骋纵横欧洲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也许真的是虎日渐老迈了。
尽管“萤火虫”是中型坦克,存在着装甲薄弱、炮口焰过大等等问题,但在面对小胡子的“虎豹动物园”时,17磅炮让英军有了反戈一击的机会。在美军M26“潘兴”坦克登陆安特卫普之前,任何型号的盟军坦克都没有如此强劲的火力。战场上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在实战中忠实的完成了“屠虎驱豹”的任务,在血与火的钢铁碰撞中,成就一代战争传奇。
军武菌在上文中只是说了一小部分有关“萤火虫”坦克的传奇故事,如果您对“萤火虫”比较感兴趣,军武菌建议您看看《战车档案》——屠虎驱豹“萤火虫”这本书籍。书籍分为上下2册,以图文的形式详细为大家讲解了“萤火虫”中型坦克的战术、战史与装备。
战车档案——屠虎驱豹“萤火虫”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