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民俗丨团圆中秋,归途团聚欢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1

中秋节的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历来说法很多。流传比较广泛的主要有三种:即秋报、癸月与纪念。

前两种说法是古代的礼制流传到后世,演变为中秋节;而纪念的说法则是在唐代以后。

起源于秋报八月十五正是庄稼成熟的季节,家家户户祭拜土地神,后来就演变成中秋节。

起源于祭月中秋起源于祭月,古代帝王有着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礼记·祭法》中就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述。不仅帝王拜月,达官贵人也纷纷仿效,再后来传到民间,历代沿袭,形成了今天的中秋节。

来源于纪念这个来源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后羿为了纪念他的妻子嫦娥;另一个是唐明皇为了纪念他游月宫的那一天,实际上这两个源头也是民间传说。

02

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中秋习俗虽然都与月亮分不开,但各地各民族均有不同,如走月亮、追月、寻月、偷月、跳月和问月等,营口地区的民间有团圆、拜月、吃月饼、吃秋、演戏等文娱活动。

家人团圆

中秋节是个团圆节,俗话说天上月儿圆,地上人团圆,人月同圆。《营口县志》说:“家人团集,儿女分甘,故又谓团圆节。”这一天,归宁(回娘家)的妇女必须回婆家,远在外地的家人尽量赶回来,与家里人团聚,共赏明月。不能团聚的游子,也会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中国古人注重天人合一,所以中秋月圆这天,要求人要团圆,由此说明中秋节是中国人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甜又甜。”月饼早已经成为中秋节的代名词了。过中秋节,不仅拜月时要供月饼,人们吃月饼,而且人们还要互相赠送月饼。《营口县志》说:“戚友以月饼,果实相餽遗。”清朝,民国乃至建国前后营口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一直方兴未艾,不过早期的月饼部分是自家做,清中后期才有商品月饼。笔者收藏了一百多个月饼模子,最大的直径20多厘米,最小的仅5厘米,其图案丰富多彩。有嫦娥奔月、文官赐福、兔、虎、荷花等等几十种,可见当时的月饼的花样。好东西总是要发展的,月饼发展到今天虽然已经机器化半机器生产。但其质量不变,尤其月饼品种花样越来越丰富,不仅是节日食品,也是平时点心。

就清末民初来说,辽南农村大部分人是不买月饼的。首先是买不起,其次不到集镇是买不到的。但聪明的辽南人发明了一种月饼的替代品——粘火烧,即辽南月饼。其样子很象月饼,但其食材全部是自家生产。辽南生产一种谷物叫糜子[méizǐ],它的“适应”性很强,农民多把它种在薄地或开荒地上,到了“处暑”时节即可收割,脱粒后磨成面用二细箩筛过后却可用。粘火烧的馅也是自家产的或山上采的,如花生研(光生米捣碎了)、芝麻、绿豆、爬豆和榛子仁、核桃仁等。条件好的家再放点红糖就更好了。它虽然外表不如月饼,但它香甜可口又不用花钱,是代代相传的中秋佳肴。

那么这么好看好吃的月饼是怎么出现的呢?

据史料记载月饼的产生确在明朝。《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清朝月饼得到了普及,但基本是自作自食,到了清朝中后期开始出现商品化的月饼,到了民初,营口、盖平两城镇不仅有专做月饼的店铺,各面铺也开始作月饼,其花样也比以前多了许多,甚至广式月饼也传到了营口。

月饼

娱乐

中秋节的娱乐活动主要在城镇中进行。《盖平县志》说:“管弦澈夜,更加山东三江两会馆昼夜演戏,最足增助游人佳兴。”这种热闹景象是指清朝中后期。县志继续写到:“近年,各会馆注重文化,兴办学校,不以梨园故事浪掷金钱。所由中秋风景视先前之繁华热闹为少减矣!”营口市内,自道光以来,尤其光绪年间,八月十五农工商均放假一天,各戏院茶馆的戏班子纷纷推出拿手戏,茶馆甚至爆棚。在营口的最热闹场所洼坑甸露天场地,也人满为患。

在农村,八月十五这天基本上是歇工的。三五成群的中青年,唱唱小调。一些能人来两段“子弟书”。晚上有的村庄亦有驴皮影演出,农村叫“唱影”,也有的请艺人唱大鼓书。下五福、走股立、老太太搬家也是中老年的娱乐活动。孩子们“打排”的、“噗喽歌”声,卡羊角的嘎嘎声,此起彼伏。整个农村都在欢乐中。

中秋节的饮食具有象征性的是月饼,但无论城镇或农村,很少有把它当作主食,古往今来没有多大变化。但中秋节是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又逢秋季,所以人们非常重视吃什么。营口地区南北东西地域不同,所以节日食品略有差别。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此话说到了点子上。从清朝到民国辽南农村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节日食品都是自产或互相串换。如小米、白面、黄米、大米、粳米、粉条、粉皮、鸡蛋、豆腐、鱼、虾、鸡肉和过年腌的咸猪肉等。这一天农村许多人家的早饭由吃粥饭改成吃干饭,再做两个菜。但中午和晚上都要举行家宴,尤其家口大的殷实人家更是讲究。因为中秋节也是庆丰收的节日,在吃的问题上也得拿出点丰收的样子,讨个吉祥。

沿海傍河地区少不了煮几个大飞蟹、大河蟹,人们说八月的蟹子“顶盖肥”,更不用说那些鱼虾腥味了。全家聚在一张大桌子上,孩子们眼睛盯着愿吃的菜大口大口的吃,男人们手捏着酒盅吱吱的喝着酒,老娘们(妇女)又要照顾孩子,又要盛饭添菜,里里外外忙个不一乐乎。热热闹闹的晚饭直到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才结束。

饮食

作者:王金令,年生。沈阳师范学院(沈阳师大)本科毕业。曾任营口市教育局党委常委、营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历史学教授、营口市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营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曾主笔《营口简史》、《营口通史》和《辽宁地域文化通览·营口卷》副主编,曾在国家、省和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鲅天下获得作者授权发布,在此鸣谢。王金令、张春彦、王峭共同编著的《营口民俗文化》一书,已经出版,欢迎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大概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kouzx.com/yksxw/3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