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哪个地方的医院做白癜风的疗效最好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yinanzazheng/m/6380.shtml
鲅鱼圈城区的东北角,有个城边村叫留屯村。长大铁路穿村而过,把村子分成了两片。留屯村的原名叫“留夜屯”、也叫“留业屯”。据说是当年闯关东的祖辈们,一路北上在此过夜、或者留了下来创业而得名。后来人们干脆简称为留屯村。张云成祖籍山东,是当年闯关东的第三代后裔,中学毕业后,他就当了村团支部书记,年选为村主任,年任村支记至今。为了父老乡亲们能够早日过上好日子,他用毕生精力在艰苦地寻觅着、无私无畏地奉献着。特别是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脱贫帮困等工作,他抓住了机遇,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大舞台。村里的村容村貌美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有保障了,村里的点点滴滴变化,无不浸透着张云成的辛勤与汗水。当我们走进村里参观采访时,他非常自豪地说:为了留屯村的乡亲们能够过上好日子,我的付出值了!我的心安了!一句“我的心安了”,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宋代词人苏轼的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美丽乡村铺就幸福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想富、先修路”等道理,张云成早已烂熟于心,欠缺的是引领乡亲们走向幸福之路的载体与抓手。年春天,区里准备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点燃了张云成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澎湃激情。当区里其他村书记还在观望的时候,张云成就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来到大石桥、盖州等周边地区,学习参观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的经验做法。面对需要建设的项目多,上级给的资金少,筹资筹劳困难等诸多问题,在是否要申请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的问题上,两委成员产生了意见分歧。有人认为,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村民们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很满意了,他们对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的积极性并不高。大家也都渴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能够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但也有一些人抱有“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想法,认为这也许是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工程的实施、款项的垫付、筹资筹劳等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村委会承担,压力大责任重。在知道了大家的想法后,张云成多次召开会议,用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统一思想,反复做个别人工作,得到了两委班子的支持,经过全体党员及村民代表的同意后,主动担起了全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任务。年9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正式在留屯村启动。
把路铺到村民家门口
开弓就没有回头箭。接下任务后,张云成就风风火火地带领党支部“一班人”,拿规划、做方案、筹措资金、找施工队伍等忙碌了起来。张云成说,“干,咱就干出个样子来!”项目的启动才只是开始,随之而来的工程建设问题真是难上加难!为了降低成本,张云成带领两委班子成员从工程用料开始琢磨,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动用私人关系,多方比较,在确保材料质量的前提下选购价格最优惠的。在广场凉亭的建设上,张云成甚至让亲家帮忙找关系,优惠了近万元。在他的带动下,两委班子成员起早贪黑、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舍小家为大家,连年争取项目资金,陆续修筑道路26.3公里,把水泥路面铺到了所有村民的家门口,并与田间作业道路形成路网,彻底结束了村里晴天暴土飞扬,雨天泥泞湿滑的历史。村子里的“南大坑”,多年以来就是个大垃圾场,附近的井水都被污染得无法饮用,环境和空气被污染,严重地威胁到村民的身心健康。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填平了大坑,加设了排污管道,修建成了多功能文化广场。原来一个破烂不堪、污水四溢的垃圾场,如今建成了村里文化健身的欢乐场。
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机遇,村里“一班人”在张云成的带领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先后争取上级资金余万元,用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村户居民,全部实现上下水进户,旱厕改室内,安装路灯盏,设置垃圾箱个,建设文化活动广场两个共余平方米,设立凉亭及长廊2处,粉刷文化墙体多平方米,修建仿古墙体延长米,并在村主路两侧种植了金叶菊、小桃红、月季等花卉,种植了绿化草坪,设计了积极向上的宣传标语,着力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村民们感慨地说:干部的作为,就是百姓的福祉。每当夜幕降临,灯光把整个村庄装点的美丽迷人,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在梦幻的灯光下,青年人跳着交谊舞,老人们扭着大秧歌,千百年来的农民,仿佛置身于如梦如幻的仙境天堂!宽敞规整的水泥路面,沿路文化墙体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意境深远,二十四孝、二十四节气、古训名句、民间警示故事等内容,既弘扬了传统文化,也强化了精神文明建设。走在街巷里,仿佛进了校园,处处令你的心灵得到启迪和净化,并焕发对真善美的追求。村民们的一张张笑脸,洋溢着无比的幸福与自豪。
产业兴村种下摇钱树
留屯村是一个既不靠山,也不靠水的城边村,而且还在工业园区的规划内,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那些年,留屯村的大量土地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乡亲们农闲时在周边小企业和城里打点零工,用极其微薄的收入,维系着清贫艰苦的生活。
扶贫帮困工作展开后,怎么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过上好日子,一直困扰着张云成。他深知,只有抓好农业产业化,种下摇钱树,全村的父老乡亲们才能端上金饭碗、过上好日子。看到周边镇村的设施农业发展的风生水起,特别是葡萄种植能为农民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他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通过深入了解得知,农民朋友们对发展设施农业,特别是葡萄种植主要有四怕:一怕没有技术种不好;二怕没有资金干不动;三怕损失大了赔不起;四怕设施农业高投入会增加未来项目动迁推高成本的责任担不起等。找到问题症结后,他就逐一破解。
张云成认准了葡萄种植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就找区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对村里土地进行了测土配方检测,确认适合葡萄种植后,他就发动村里年轻人带头种植葡萄。没有技术,他就想办法把2名村民送去农校,进行系统的葡萄种植技术培训。同时,还经常把农校的专家、老师请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村里年轻的教年老的,会的带不会的,进行传帮带,几年下来,硬是将一个贫困的农业村,发展成了葡萄种植的专业村。
面对资金难题,他积极与银行对接,争取低息惠农贷款;与劳动就业、妇联等部门联系,争取就业创业政府贴息贷款;与对口帮扶企业协商,争取企业资金技术支持等,先后为7户村民获得47余万元的贷款支持。成功申报2户家庭农场,为每户落实新建大棚免息贷款14.8万元。同时还申请到市扶持君子兰花项目资金50万元。成功申请到“科普中国·乡村e站”辽宁省示范点的专项资金5万元,在村里建起了电子显示大屏幕,配置了4台电脑。通过“乡村e站”经常开展葡萄等专业技术讲座,为葡萄种植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为了解决葡萄滞销问题,村两委班子成员除了发动年轻人通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