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较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获取电子版下载方式
请阅读文末文字提示
四年级
参考答案
—、给我会写的字注音并组词。
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
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
征:zhēng(征兵、征战、征文)
词:cí(歌词、词语、单词)
催:cuī(催促、催眠、悲催)
醉:zuì(陶醉、沉醉)
杰:jié(杰出、英杰)
亦:yì(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
雄:xióng(雄鸡、雄风、雄壮)
项:xiàng(项链、颈项、强项)
二、给我会认的字注音并组词。
将:jiàng(将领、将士、将官)
三、多音字
还:huán(归还)hái(还是)
度:dù(度假)duó(揣度)
为:wéi(以为)wèi(为什么)
四、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王翰(—),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约),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五、理解诗意
《出塞》: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
《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六、问题归纳
1.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
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2.怎样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这同情,同时又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作者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之外的边塞,让读者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3.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4.“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七、课文主题
《出塞》一诗中,作者把秦汉以来所进行的边塞战争都概括了出来,反映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之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凉州词》是一首描写征戍生活、边塞情景的著名诗篇。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上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八、教材课后习题
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猛将来戍守边关,胡人的骑兵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如果我喝醉了,倒在战场上,你不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这句话揭露了战争频繁,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表现了诗人对连年战争的不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不论是生是死,都应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
课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给我会写的字注音并组词。
肃:sù(严肃、肃静、肃穆)
晰:xī(清晰、明晰)
振:zhèn(振作、振兴、共振)
胸:xiōng(胸脯、胸襟、胸口)
怀:huái(怀念、怀乡、怀抱)
赞:zàn(赞成、赞许、称赞)
效:xiào(效应、效益、效用)
疑:yí(疑问、疑心、疑虑)
惑:huò(惑乱、疑惑)
凡:fán(凡庸、凡尘、凡人)
顾:gù(主顾、顾念、顾虑)
训:xùn(训诫、训斥、训练)
斥:chì(斥骂、排斥、训斥)
二、给我会认的字注音并组词。
崛:jué(崛起)
范:fàn(模范、师范、范围)
魏:wèi(魏国、姓魏、魏王)
淮:huái(淮安、淮河、淮北)
三、多音字
难:nán(困难)nàn(遇难)
轧:yà(倾轧)zhá(轧钢)
模:mó(模范)mú(模子)
兴:xìng(高兴)xīng(兴奋)
四、近义词
清晰—清楚抱负—理想胸怀—胸襟
赞叹—赞扬麻烦—烦琐疑惑—困惑
驱使—促使欺凌—欺侮果真—果然
沉郁—郁闷热闹—喧哗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五、反义词
繁华—荒凉清晰—模糊热闹—安静
非凡—普通坚定—犹豫风和日丽—乌云密布
耀武扬威—得意扬扬左顾右盼一—目不转睛
六、理解词语
模范:可以作为榜样的;值得学习的。
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抱负:远大的志向。
胸怀:心胸;心怀。
赞叹:称赞。
麻烦:烦琐难办的事情。
疑惑不解:怀疑困惑不能明白。
沉郁:低沉郁闷。
难以忘怀:形容记忆深刻不容易忘掉。
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训斥:训诫和斥责。
劝慰:劝解安慰。
屈辱: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七、句子解析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反衬:别处的冷清与萧条,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2.少年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两个反问句,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却让人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对于爱问问题的恩来来说急于想知道答案。
3.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从“不但不”“反而”能看出中国巡警的可恶。
4.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从这个反问句能看出围观的中国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5.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恩来心中。
从这个比喻句能看出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内心很焦灼,他急切地想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和人民。
6.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从“为之一振”“竟然”能看出魏校长听到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感到很意外,很吃惊,很骄傲,很佩服!
八、问题归纳
少年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受到了触动,明白了伯父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
少年恩来背着伯父进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女人在哭诉着自己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而中国巡警局却不予理会,反而训斥这个女人,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让少年恩来深深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国力衰弱,不能抵挡西方列强的侵略,只能任人宰割。明明是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可是中国巡警却帮外国人说话,围观者也敢怒不敢言,因为“中华不振”啊!这令人愤怒的事情激发了恩来的爱国之心。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下去,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而学习、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寄托着他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10):在修身课上,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11-14):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15-17):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十、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因是他耳闻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又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外国人的欺凌而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分量之重,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十一、教材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3件事。第一件事:在修身课上,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事:12岁的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第三件事:后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2.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诗意: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目的达不到,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少年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充满疑惑,想弄个
明白。在外国人的地盘里,他又目睹中国人受外国人的欺负,中国巡警局不为中国人申冤,反而训斥那位妇女,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恩来深刻体会到中华的确不振。他便一直思考,并明确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振兴中华。
3.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我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而读书。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每年有几百万人死于癌症,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我现在努力学习,增长本领,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医生,攻克癌症,让人们健康、幸福地生活。
课文23梅兰芳蓄须
二、给我会认的字注音并组词。
蓄:xù(积蓄、含蓄、蓄须)
迫:pò(被迫、压迫、迫近)
纠:jiū(纠结、纠正、纠纷)
缠:chán(缠绕、纠缠)
邀:yāo(邀请、邀功、应邀)
扰:rǎo(扰乱、打扰、干扰)
拒:jù(拒绝、抗拒)
签:qiān(签约、签订、签收)
订:dìng(订书、装订、订正)
宁:nìng(宁可、宁愿)
要:yāo(要求、要挟)
妄:wàng(妄想、狂妄)
二、多音字
宁:nìng(宁肯)níng(宁静)
要:yāo(要求)yào(重要)
藏:cáng(藏好)zàng(宝藏)
重:chóng(重来)zhòng(重量)
三、近义词
拒绝—谢绝宁可—宁肯侵略—侵犯
忍受—容忍闻名—出名骚扰—打扰
庆祝—庆贺敬佩—钦佩高超—高明
干干净净—一干二净斩钉截铁—干脆利落
四、反义词
拒绝—答应侵略—抵御忍受—恼怒
危险—安全敬佩—憎恨相信—猜疑
破绽—周密妄想—期望
五、理解词语
旦: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区别。
纠缠:搅扰,找人的麻烦。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
虚度:白白地度过。
吟唱:吟咏歌唱。
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失陷。
困顿:(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明志:表明志向。
抗议: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不堪其扰:忍受不了对方的搅扰。
签订: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
优厚:(待遇等)好;丰厚。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破绽: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
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六、句子解析
1.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窗户,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这些动词写出了梅兰芳酷爱艺术,想尽办法都要唱戏。
2.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亲自出马”“多次逼迫”看出日本侵略者始终不放弃他们的妄想。
3.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无论……都……”“宁可……也……”含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写出了梅兰芳再困难也坚决不向日本侵略者妥协,表现了他坚定的爱国信念。
4.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发高烧。
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梅兰芳不仅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来抵挡日本人的纠缠。这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让人敬佩啊!
七、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梅兰芳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就把胡须留起来了。
2.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他蓄须的用意是什么?
蓄须是为了拒绝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梅兰芳是演旦角的,一旦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演出了。
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3.从梅兰芳给自己打伤寒预防针—事可以看出什么?
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人演出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打伤寒预防针的做法,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梅兰芳身上所具有的坚定的民族气节。
4.你觉得梅兰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梅兰芳先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蓄须明志,坚决拒绝为敌演出,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概括交代了梅兰芳先生的身份、职业、习惯等。
第二部分(2-8):具体记叙了梅兰芳先生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以及抗战胜利后又重新登台演出的事,体现了他坚定的民族气节。
第三部分(9):深化主题。从表演艺术和民族气节两个方面对梅兰芳先生进行了高度评价。
九、课文主题
这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本文讲了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些感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军想利用梅兰芳的影响粉饰太平,梅兰芳获悉后通过避居香港、蓄须、打伤寒预防针等方法一次次拒绝了日本人,充分显示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课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我会认组词
延:yán(延安、延长、延迟)
昔:xī(昔日、往昔)
笋:sǔn(春笋、竹笋、笋干)
茅:máo(茅屋、茅草、茅舍)
炕:kàng(火炕、土炕、上炕)
旦:dàn(元旦、一旦)
媚:mèi(妩媚、明媚)
二、多音字
厦:shà(大厦)xià(厦门)
露:lù(雨露)lòu(露怯)
三、近义词
昔日—往昔茁壮—繁茂犹豫—迟疑
明媚—明净奥秘—奥妙温热—温暖
满目琳琅—美不胜收顶天立地—威风凛凛
四、反义词
破旧—崭新辉煌—暗淡昔日—今朝
首壮—柔弱明媚—昏暗犹豫—果断
美妙—丑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
五、理解词语
追寻:跟踪寻找。
昔日:往日;从前。
茁壮:(动植物、年轻人、孩子)强壮;健壮。
叮咚:形容玉石、金属等撞击或水滴落下的声音。
清香:清淡的香味。
开荒:开垦荒地。
镢头:刨土用的—种农具,类似镐。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茅屋:屋顶用茅草、稻草等盖的房子,大多简陋小。
犹豫:拿不定主意。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六、句子解析
1.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第一小节通过两个比喻句,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2.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叮咚的流水,实际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讲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主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讲开荒的镢头,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讲讲话的会场,实际是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主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3.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七、问题归纳
1.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3.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节):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3、4节):写虽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代化的生活依然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突显全诗的主题—时代呼唤延安精神。
九、课文主题
本课是一首诗,诗的第一、二两节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赞扬和对人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扬延安精神的希望。
语文园地七
日积月累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古诗诗意:
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大雁南飞。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五年级
参考答案
课文21古诗词三首
一、给我会写的字注音并组词。
孙:sūn(孙子、孙女、外孙)
泊:bó(停泊、泊船)
愁:chóu(忧愁、发愁)
寺:sì(寺庙、寺院)
榆:yú(榆关、榆树)
畔:pàn(河畔、池畔、耳畔)
二、给我会认的字注音并组词。
更:gēng(打更、五更)
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
三、多音字
泊:bó(停泊)pō(湖泊)
更:gēng(更改)gèng(更加)
四、作者简介
1.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2.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3.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主要作品:《通志堂集》《纳兰词》。
五、理解诗意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六、问题归纳
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
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
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4.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作者由描写白天的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转入对“夜深千帐灯”的静态描写。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5.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能感受到什么?
“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阙“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
七、课文主题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长相思》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的状态,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八、教材课后习题
读一读,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落月、江枫、满天霜是静景,乌啼、渔火是动景。特别是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课文22四季之美
一、给我会写的字注音并组词。
黎:lí(黎明、巴黎、黎民)
晕:yùn(红晕、光晕、日晕)
漆:qī(漆黑、喷漆、油漆)
幕:mù(夜幕、帐幕、开幕)
愈:yù(愈发、愈加、愈合)
愈:kuàng(空旷、旷野)
怡:yí(怡人、怡悦)
逸:yì(闲逸、安逸、逃逸)
免:miǎn(未免、免除、避免)
二、给我会认的字注音并组词。
凛:lǐn(凛冽、凛然)
冽:liè(凛冽、清冽)
三、多音字
晕:yūn(晕倒)yùn(圆晕)
朝:cháo(唐朝)zhāo(朝气)
四、近义词
明亮—光亮固然—虽然漆黑—黑暗
朦胧—模糊寒冷—严寒和谐—和睦
急急匆匆—急急忙忙成群结队—三五成群
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五、反义词
黎明—黄昏明亮—黑暗朦胧—清晰
凛冽—炎热闲逸—忙碌寒冷—温暖
扫兴—尽兴急急匆匆—不慌不忙
成群结队—形单影只
六、理解词语
翩翩飞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朦胧:不清楚;模糊。
红晕:中心浓而四周渐淡的一团红色。
成群结队:许多人或动物聚集成群体。
比翼而飞:形容鸟类翅膀挨着翅膀—起飞。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凛冽:刺骨地寒冷。
闲逸:清闲舒适。
七、句子解析
1.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主要描写天空、云。作者是抓住景物的静态美,描写了景物的色彩,如“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云”。
2.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泛”表示大面积微微出现,“染”增强了颜色的立体感,“飘”体现了天空的动态美。这些词语表现了春天早晨天空的独特景致。
3.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第一句总写夏天最美是夜晚;第二、三句概括介绍了夏天夜晚的美景。
八、问题归纳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写的。
2.归鸦为什么用点点?大雁为什么用成群结队?虫鸣为什么用听?
乌鸦数量不多,且分布散乱,所以用点点,这是视觉描写。
大雁南飞,成群结队,这样写比较真实可感。这是视觉描写。
夜幕降临后,看不到虫子,但是可以听到叫声,这是听觉描写,这样写符合常理。
3.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对冬天早晨的赞美?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既写出了冬天早晨的三种情况下的不同美景,又点出了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写春天最美的时间是黎明,重点写了天空。
第二部分(2):写夏天最美的时间是夜晚,重点写了萤火虫。
第三部分(3):写秋天最美的时间是黄昏,重点写了归鸦和大雁。
第四部分(4):写冬天最美的时间是早晨,重点写了落雪的早晨和无雪时清晨闲逸的心情。
十、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对四季之美进行了列举: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作者细致描写自然界中出现的各具特色的景物,从而赞美四季的美,表现了对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
十一、教材课后习题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
(1)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2)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3)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这三句话都是动态描写。第一句话描写了萤火虫在夜晚的细雨中飞行的情景,用“迷人”一词进行修饰,展现出萤火虫飞行的情态之美。第二句话描写乌鸦归窠,乌鸦数量不多,且分布散乱,所以用点点,这是视觉描写,突出“动人”。第三句话描写大雁南飞,成群结队,比较真实可感,点出其让人“感动”。这些动态的景物描绘,赋予景物以运动感、活力感、变化感,使景物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十二、小练笔:
课文所写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黄昏时的西湖美艳动人。湖面很平,湖水清澈见底,水的颜色由浅到深,银白、浅蓝、墨绿,界限分明。天上的白云和两侧的山峰清晰地倒映在水里,天、山、湖融为一体。在这平静的湖水中,唯一活动的是鸭子。一群白鸭边游边叫,一会儿张开翅膀扑打水面,溅起无数的水花;一会儿用脚掌在水中拨动,荡起一圈圈波纹。
课文23鸟的天堂
一、给我会写的字注音并组词。
桨:jiǎng(划桨、飞桨、桨板)
榕:róng(榕树、榕城、榕径)
纠:jiū纠(纠结、纠正、纠纷)
桩:zhuāng(木桩、树桩、打桩)
涨:zhǎng(涨价、涨钱、涨潮)
塔:tǎ(宝塔、佛塔、灯塔)
梢:shāo(树梢、梢头、辫梢)
暇:xiá(闲暇、无暇)
眉:méi(眉毛、眉目、皱眉)
抛:pāo(抛弃、抛舍、抛售)
二、多音字
数:shǔ(数落)shù(数字)shuò(数见不鲜)
禁:jīn(情不自禁)jìn(禁止)
应:yìng(答应)yīng(应该)
划:huá(划船)huà(计划)
三、近义词
纠正—更正逼近—靠近展示—展现
照耀—照射茂盛—茂密光明—光亮
热闹—喧闹兴奋—高兴留恋—依恋
陆续—连续不可计数一数不胜数
继续—持续应接不暇一目不暇接
四、反义词
天堂—地狱缓缓—急促灿烂—暗淡
静寂—喧闹热闹—冷清清楚—模糊
不可计数一屈指可数
五、理解词语
簇:量词,用于聚集成团或成堆的东西。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
规律:原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本文指有一定的节奏、节拍。
纠正:改正(缺点、错误)。
逼近:靠近;接近。
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统计(数目)计算,形容数量非常多。
白茫茫:形容一望无边的白(用于云、雾、雪、大水等)。文中指河水宽广,一片白色。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六、句子解析
1.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第一句写出水面很安静,没有风和过往的船只。第二句说明四周幽静,没有一点声响,只有木桨拍打水面的声音。反映了“我们”出游时心情十分愉快。
2.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初见大榕树,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绿和茂盛,并且作者猜想它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组成的,可见这个榕树非常的大与茂盛,为下文写榕树的大与茂盛埋下了伏笔。
3.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句话是写大榕树静态的美,前半句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后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感觉,也就是大榕树静态的美,给作者带来的美的感觉,“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
4.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应接不暇”说明鸟多得看不过来。大榕树里全是鸟声鸟影,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小鸟多得不可计数。有的停着,有的飞起,有的歌唱,真是热闹非凡。与作者前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鸟的天堂。
5.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里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的是河上的那棵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没加引号是因为鸟儿在那里生活得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一样,在作者心里,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
七、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2.“我们”在什么时间出游?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们”出游的时间是傍晚。“吃过晚饭”、“热气已退”、“太阳落下了山坡”表示夏日的傍晚,也就是“我们”出游的时间。
3.作者为什么要以《鸟的天堂》而不以《大榕树》为题呢?
“鸟的天堂”其实就是一株大榕树。以《大榕树》为题太平淡,缺少联想,没有意蕴。以《鸟的天堂》为题有两点好处:①既表达了对大榕树的赞美,又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②突出了大榕树是鸟儿快乐生存的家园。
4.为什么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因为是黄昏时分,所以鸟儿栖息了,而且大榕树树大枝叶稠密。作者没有见到鸟。当时心情很失望。作者虽然没有见到鸟,他却被这株美丽的大榕树深深地迷住了。
5.作者和他的朋友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见到了怎样的景象?为什么所见所闻会不一样呢?
作者和他的朋友去了两次“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但没有看到鸟儿;原因是在傍晚,鸟儿们已经在树上休息了。第二次看到了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鸟儿,看到了它们在“鸟的天堂”里自由快乐地生活的情景;原因是在早晨,鸟儿开始一天的活动了。
6.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里写“‘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在文章的结尾时又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样写有什么巧妙的用心?
这样写文章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玩。
第二部分(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第三部分(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第四部分(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九、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_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十、教材课后习题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因为这里既有适合鸟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又有人类对鸟的保护,作者看到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作者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2.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鸟的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这是静态描写;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作者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热闹活动的景象,这是动态描写。
课文24月迹
一、给我会认的字注音并组词。
悄:qiǎo(悄然)
累:léi(累赘、果实累累)
袅:niǎo(袅袅、袅娜、袅绕)
嫦:cháng(嫦娥)
娥:é(宫娥、嫦娥)
嫉:jí(嫉妒、嫉恨、嫉恶)
妒:dù(嫉妒、妒火、妒恨)
瓷:cí(瓷器、瓷盆、陶瓷)
二、多音字
累:léi(果实累累)lěi(积累)lèi(劳累)
屏:bǐng(屏息)píng(屏风)
三、近义词
新鲜—新奇常常—经常满足—知足
踪迹—痕迹款款—慢慢兴趣—兴致
满盈—充满疑心—怀疑漂亮—美丽
羡慕—艳羡嫉妒—妒忌争执—争吵
面面相觑—瞠目结舌无边无际—一望无际
四、反义词
新鲜—陈旧疑心—信任漂亮—丑陋
争执—和解粗糙—光滑灿烂—暗淡
清清晰晰—模模糊糊
五、理解词语
悄没声儿: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
满盈:全部占满、充满。
屏住气: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款款:慢慢地。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累累:本文中指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倏忽:很快地;忽然。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掬:两手捧(东西)。
六、句子解析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2.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盼”和“闷”写出了孩子们等待月亮出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
3.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
4.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5.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朵儿”比喻成“繁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白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拥有了月亮,就拥有了天空,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七、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2.当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上有桂花树时,孩子们都有什么反应?
孩子们先是惊诧,一会儿,身临其境。好像到了无比美妙的境界,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院子中间的那棵桂树。
3.后来孩子们又在院子里的什么地方找到了月亮?
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上找到了。
4.奶奶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奶奶对生活充满激情,是—个童心未泯的人。同时,奶奶也是—位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