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愿望:哏儿都早点一百天,试试能否不重样儿
我的故事:每周准时开讲
(文末有彩蛋)
最后五期了,一百天倒计时奏响:5、4、3、2、1。电影里一般出现倒计时的桥段,不是起飞,就是爆炸,这个系列会如何,哏儿叔真的不知道。
所以最近一直在犯懒,在拖延,可能是害怕那个终点,害怕那个告别的场景。晚一天是一天吧。
不过,早点该吃还是要吃的,这不天儿凉了吗,又到了哏儿叔最爱的,喝羊汤的时候了。
第九十六天能在市里喝到的最正宗的蓟州羊汤,还有蓟州面粉烙的大饼,蓟州宏滦酱豆腐,蓟州桑梓豆片,蓟州水库熏鲫鱼,炒蓟州散养的柴鸡蛋……
大概在暑假前,哏儿叔偶然间发现了这家蓟州羊汤馆,地点居然离哏儿叔不远,就在熙来攘往的营口道上。
怀着对蓟州羊汤的无比崇敬和思念(详见:第51天蓟州的梨花深处大饼羊汤花椒水),哏儿叔几乎是毫不犹豫的进了店。头一次吃就“上了头”,他家的羊汤大饼太好吃了,仿佛又回到蓟州的大集,那股远远飘来的香气,那农家院特有的喧喧腾腾的大饼(详见:第62天大蓟州的农家院儿很嗯呐的农家饭儿)。能在市里吃到这么地道的蓟州美食,哏儿叔简直要赞美生活了。
之后,哏儿叔又接长不短的去过几次,也和老板老周成了朋友。
老周的羊汤梦
老周个儿不高,蓟州的口音也没那么重,除了照顾客人,就坐在屋角的小桌旁抽烟喝茶。接触几次下来,哏儿叔感觉老周身上没有勤行那种八面玲珑的圆滑,反倒有一种实诚,一些热情,以及一种执着,甚至是倔强劲儿。
老周是蓟州的城关人,年轻时就离开了蓟州,做了几十年工程,是见过大世面的,也积累了不少人脉。
老周说自己是个羊汤爱好者,这点儿很对哏儿叔脾气,老周这些年把天津大大小小的羊汤馆吃了个遍,但他觉得市里的羊汤添加的佐料太多了,让他心心念念的还是蓟州的那种传统清汤。
在市里开一家地地道道的蓟州羊汤馆,成了老周心底的一个结,在老周的儿子还上中学时,老周就跟儿子说:将来想在市里开一家特色的店,儿子问是什么店,老周说:保密,说出来就不新鲜了。
开羊汤馆的心结越来越大,老周一直在心里筹划着,准备着,开店后屋里屋外的设计,从哪儿进货,口味是什么样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想得差不多了,儿子都已经工作了,老周才觉得是时候了,终于开起了这家不大的小馆儿,这也是老周头一次接触勤行生意。
老周的羊汤经
谈起蓟州美食,老周一口气说了一堆,大到蓟州八大碗、全鱼宴,小到子烧饼、咯吱盒、碗坨、桑梓豆片,更别说还有满山的瓜果梨桃、山里红、大柿子、酸枣了。
(蓟州城关子烧饼)
(桑梓豆片)
(咯吱盒)
老周说,小时候在蓟州大集上喝羊汤是每个孩子最高兴的事儿,最有名的邦均吴家、马家羊汤据说都是上百年的老汤了。一开锅盖,冒起几米高的蒸汽,白花花浓稠的羊汤翻滚着,光闻味儿就能馋的人流口水。
可是在市里,还真没有一家蓟州风味的饭店,连小馆儿都没有。
老周会做羊汤,而且是家传,祖辈人能做道地蓟州风味羊汤,干工程时,有时会在食堂跟大伙儿做大锅羊汤,所有人都爱吃,连项目部的小姑娘们都能喝好几碗。
蓟州羊汤和市里最大的区别,是喝原汤,都是大棒骨熬制,不往里边放杂碎头肉之类的东西,在汤中也不加酱豆腐、韭菜花,麻酱这类的调味品,尽量保持汤的原味。邦均的羊杂是现卖现切,要哪儿切哪儿的。老周的羊汤馆开张后,调整了一下,把各种羊杂按份卖,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号称“全羊”(包括头肉、心肝肺肚)的羊汤。
从开张起,老周就给自己立了规矩,保证蓟州风味,绝不随便迁就。羊杂是蓟州旁边的大厂回民自治县的清真特供,烙饼用的面粉是老周特意找的蓟州本地面粉,这也是他家大饼为什么好吃的原因,老周说“有面味儿”。连桌上的调味品,比如腐乳、大酱等都是蓟州买来的。
有一阵儿,一些客人给他提意见,让他学着市里羊汤的模式,往汤里放韭菜花、酱豆腐、麻酱之类的,他一概没理,实在拗不过就买了一桶韭菜花,让客人自己搁,放了段时间,越看越别扭,干脆把一大桶都扔了。
老周的羊汤及其他
喝老周家的羊汤,哏儿叔喜欢这么搭配——一碗羊杂汤,一角新出锅的热大饼,小碟里夹块腐乳,一点儿大酱,再来点儿葱丝和辣椒丝。
哏儿叔大爱蓟州大饼,怎么夸都不为过。冒着烫手的风险,把大饼撕下一小角,掀开往里边抹点儿腐乳、大酱,再夹上点儿葱丝、辣椒丝,趁热一裹,咬上一口。
大饼又喧腾又有油性,白嘴吃能吃出甜味儿来,加上腐乳的香、大酱的鲜,葱丝的提神儿和辣椒的脆,数种味道叠加的味觉和口感冲击太舒服了。
老周家的羊汤汤色清亮,并不是浓浓的乳白色(据说纯白色的羊汤都是勾兑的),往汤里撒点儿白胡椒,趁着热小啜一口,一股羊肉的热香从口腔打转,往上冲到鼻腔,往下窜到喉咙,嘴里的大饼也被香气熏染得又多了一种软糯的口感。
光顾着大饼夹腐乳葱丝辣椒丝就差不多消灭了多半张饼,然后才想起来细细品那碗羊汤,尝了两口觉得还差点儿意思,又加了一小勺辣椒油,干辣椒拿油煸过后,没那么呛口了,多了些甜丝丝的味道。碗中的羊杂,肚的味道最好,百叶有点儿硬,哏儿叔原先不爱吃羊肝儿的,现在口味有了转变,反而觉得羊肝是这一碗中最香的。
老周推荐炒柴鸡蛋,哏儿叔觉得没啥肚子了,赶紧拦住要亲自下厨的老周,这是前几次来拍的照片,原谅哏儿叔摄影技术有限,颜色偏黄,其实,老周家的炒鸡蛋是有点儿发红的,这也是柴鸡蛋营养的表现。
桑梓豆片这两天卖得快,还没来得及上货,老周实诚,又端出盆家熬水库鲫鱼,哆哆嗦嗦的夹了一条,结果还是把尾巴给碰掉了,鲫鱼熬得极烂极入味儿,凉丝丝的口感正好缓解一下热气腾腾的羊汤,虽然刺儿很多,但是确实很香,连不爱吃鱼的哏儿叔都吃了半条多。
老周的朋友圈
哏儿叔是有多热爱羊汤啊,看了上述文字,哏儿叔自己都咽了半天哈喇子。
不过想想,谁在阴雨后的深秋,喝上烫嘴烫心的一碗热乎羊汤,再来张新出锅的热大饼,那满足感,真是给个县长都不换啊……(人家县长不换)
现在老周要比过去干工程时忙多了,他说头一次干勤行,确实很辛苦,现在生意越来越好,好多人慕名而来,还有不少从郊区开车来的,小店也积累了一批像哏儿叔这样的铁粉儿。
不过也有个好处,就是原先干工程时长期分居,现在干了饭馆反倒夫妻团圆了,儿子也大了,成了帮手,现在主要让他在蓟州帮着上货发货什么的。
老周有些老套,不太重视宣传,更相信口碑,现在回头客多,或者是熟客口口相传,生意不愁了,老周想法也多了起来。
外卖来找过,开始还做,后来发现生意好的时候根本顾不上,索性不太搭理,说实话老周对这种方式不太接受,还是更注重于实体,把这个小饭馆经营好了就成了。先把营口道这家店干好,积累经验,然后干成连锁,尽量铺在市里的各大角落,让蓟州的美食被更多的人知道。
市里的蓟州人太多了,所以老周的小馆儿也成了老乡聚会的地方,好多老乡说,看见蓟州两个字就进来了,说两句蓟州方言,唠一唠家常,老乡的亲切感也让离家的蓟州人得到温暖。原先蓟州的一位县长就住在贵州路附近的一个小区里,现在不止成了常客,还成了小区里的义务宣传员呢。
一点点儿来,一步步走,老周说,蓟州的好东西好吃的还多着呢……
纯属爱好,也无广告,码字不易,给钱就要!
继续无耻求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