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
7月16日
小雨转多云
空气优
烟台
烟台和山东内陆口音差距大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何同为胶东地区,烟台话与青岛话也是完全两种调调?而大连话却和烟台话却很接近。作为一个烟台人,你想不想知道是为什么?
根据山东方言分布图能够看出,烟台所属的是登州片区域。潍坊、东营、滨州、日照、甚至德州部分地区都是青州片与冀鲁官话之间交错、拉锯的区域,而青州片与登连片的分界线也比较模糊,那一带的县市口音带有较强的过渡性。
青州片在听感上与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更接近,但在特殊词、特殊语音上与登连片相同(比如银),这种典型的过渡性特征说明青州片与登连片有较强的同源性,但在较为晚近的时代受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强烈的影响。
结合山东方言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出冀鲁官话对胶辽官话呈现出显著的入侵态势,中原官话对江淮官话也呈现出强烈的入侵态势,即冀鲁官话沿古代较为重要的官道形成突出部(济南淄博),但在一些边缘地区形成拉锯(东营滨州日照),以青州为治所的青州府则成功抵御冀鲁官话的入侵,守住了疆土。
结合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现代汉语的更替,以及南方方言的消退和官话的盛行,我们可以给出以下猜测和假设:在唐宋时期,以登连片为代表的胶辽官话其实是覆盖整个山东的,至少覆盖山东全部山区(全鲁方言具有许多共同的特殊词和发音),而江淮官话的分布范围比现在也要更靠北一些,与胶辽官话相接甚至这两大官话在当时可能属于同一类官话。
而随着金元对中原的统治,特殊词、发音更少、更易推广的北方官话和中原官话蚕食了原本胶辽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底盘,形成了今天的方言分布图,登连片相当于一种唐宋山东话的残留。
实际上传统上的胶东话(登州府方言,包括烟威)是根上以江淮方言为主,夹杂了些许山东方言成分的混合体。你可以对比胶东话、天津话和蚌埠话就可以得出。也就是说之所以胶东话和天津话听感上与周边地区差别这么明显,是因为它们都是明初从江淮地区调来守卫卫所(天津卫、登州卫、威海卫等等)的官兵(或者受他们影响)带来的。所以它们听感上更接近安徽凤阳(蚌埠宿州一带,朱元璋的老家)人的发音。
天津卫方言很容易理解,当年有大量卫戍部队从朱元璋的老家(安徽蚌埠凤阳)来到天津形成。而胶东方言,当年也有大量卫戍部队从朱元璋的老家(安徽蚌埠凤阳)来到当地,仅在山东半岛地区就有登州卫、莱州卫、宁海卫、安东卫、灵山卫、鳌山卫、大嵩卫、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十大卫,并有很多千户所拱卫。这些卫戍官兵都拖家带口,有大量人口;并且在当地实行军管,充当当地州县职能,在当地处于上层,容易在语言上形成因心理优势造成的语言优势。所以登州府的人就在语言上被慢慢同化了。
可为什么同样是山东半岛,莱州府(青岛一带)人的发音却依然是山东味的而不是江淮味的?那是因为》》
可为什么同样是山东半岛,莱州府(青岛一带)人的发音却依然是山东味的而不是江淮味的?那是因为莱州府地处胶莱平原,土地肥沃有大量人口;而登州府地处昆嵛山地,本来人口就少。而且登州府由于深入海洋,三面环海,防务很重,所以山东沿海十卫中有六卫集中在登州府,分别是登州卫、宁海卫、大嵩卫、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六卫;莱州府只有莱州卫、鳌山卫和灵山卫;安东卫则属于青州府。所以一方面登州府本来人就少,另一方面卫戍部队大头在登州府,所以人口优势+阶层心理优势最终导致了方言上的同化,胶东方言由山东味变成了今天的胶东凤阳味(江淮味)。
至于为什么把山东味的莱州府话(青岛话、诸城话)和江淮味的登州府话(烟台话、威海话、大连话)合为胶辽官话,则是依据官话方言的划分标准,即古入声(清入、全浊、次浊)的派入来划分的。胶辽官话严格符合元代《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规则,所以归为一类。但这只是一种划分方式,从整体调式听感来看,莱州府话是山东味,登州府话是江淮味。
网友说:
真正的烟台话闯过关东保留在大连北三市地区比较多。我家里亲戚有说普兰店城子坦话的,与烟台话极为相似而又有比较细微的区别,像城子坦话中的阳平并入阴平(.5)使得“海蛎子味”要浓厚许多,而烟台话、威海话中去声有并入阳平的现象,这与普兰店又不尽相同。而作为大连银来讲与青岛话距离就更大了,基本上说快了有些方言词就处于听不懂状态。大连话是比较容易能够互通的,语音上四声没有并入现象,而且词汇上“大biang膔”这种烟台威海也可以共通,但是荣成以南基本上就困难了。去过一次龙口,交流无任何问题。回楼上烟台答主,没有山东话,只有胶东话,谢谢~。丹东和营口现在正在被东北文化圈同化,包括爷爷家岫岩县,由于地处山区又有满语词汇干扰,现在意识形态逐渐向东北民系靠拢。按胶东话的存古程度来讲,应该是越偏远的地方越容易保留”齐东野语“的语音特点。个人看法:荣成>文登乳山>青岛>烟威+庄河普兰店>瓦房店>大连市区>营口丹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