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
年11月23日摄于通惠门市场北侧
春夏秋冬忙忙活活
急急匆匆赶路搭车一路上的好景色
没仔细琢磨
回到家里还照样/推碾子拉磨……
这是经典电视剧
《篱笆女人和狗》
主题曲
《再也不能这样活》
中的一段歌词
由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
那句推碾子拉磨,描述了渐行渐远逐渐在我们记忆里消逝的农家生活。
一
Part
1
年,人类史上第一台实用电动机诞生,标志着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革命的开始,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进步。
电力产生之前,大量工作都由人力或畜力完成。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磨米磨面,是人类最常见的生产活动。
时间不需要提前太久,相信今天35岁以上的农村人,应该都有过推碾子拉磨的经历。城里孩子接触的就比较少了。
REC
前几天,小编无意在营口城区发现了一个当年碾子的遗物,位置在通惠门市场北侧的路边,它记录了老营口人生活和生产的一段历史。
二
Part
2
年4月2日摄于平安广场南侧
其实,营口城区类似的民俗物品还有很多,上图为笔者于今年春季拍摄。当时,平安广场南侧的棚户区还没有拆迁,一个碾子藏在居民楼下的杂物堆里。
这个碾子可以和通惠门市场北侧发现的碾盘配成一对,成为一件很有价值的民俗纪念物。除此之外,辽河老街也有一个保存完整的碾子,可以直观地将碾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展示给大家。
REC
年6月29日摄于老街
如果再配上一条碾杆,老街这个碾子就已经足够完整,甚至具备使用功能了。在一个城市里,能够见到这些,也算是营口市民的幸运和福分了。
三
Part
3
碾子虽然不大,却有很多学问,可以一个人推,也可以两个人推,分前杆和后杆,根据杠杆原理,短杆推着费劲,长杆推着省劲。
所以,小时候推碾子,小孩子总喜欢参与,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总是让孩子推长杆。
碾子最常用的功能是将玉米粒碾碎,变成大家都熟悉的玉米碴子。这个过程,我们叫做压碾子。
新鲜的玉米压着费劲,不爱碎,晒干的玉米则要容易得多。碾碎之后,就可以做成香甜可口的玉米碴子粥了。
除了碾玉米碴子,还能碾高粱米,做高粱米碴子粥喝,味道同样不错。今天我们早已经使用电力,所以我们喝到的玉米粥已经和碾子没有什么关系了。
四
Part
4
REC
年6月3日摄于盼盼路南段
除了碾子,我们应该更熟悉磨,磨的功能和碾子类似。不过差别却很大,磨的体积较小,从上面的磨眼入料,主要用来磨豆子,泡好的黄豆和水一起从磨眼倒入,经过碾压就成了汤汁,曾磨道的豁口流入水桶里,然后就可以用来做豆腐了。
磨是旧时做豆腐必须的用具,所以豆腐坊通常又叫磨坊。当然,除了磨豆子,也可以磨其他东西。比如碾子压的玉米碴子颗粒较大,用磨再磨一遍,可以变得更细,熬粥时更加可口。
相比之下,推碾子比推磨更累,因为碾子体积更大。所以,如果劳动量过大的话,会使用畜力,比如毛驴。
为了防止毛驴偷吃粮食,会给驴戴一个蒙眼,驴在磨杆的控制下,会不知疲倦地一直转圈走下去,直到工作做完。
五
Part
5
REC
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会发现,磨通常在室内,碾子则通常在门口。这是因为,从民俗学上来说,碾子属“阳”,称作青龙,原为古老神话中的东方之神,为二十八宿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像龙,位于东方,属木,色青,总称青龙,所以座落在明处。
磨属“阴”,称白虎,原为古老神话中的西方之神,为二十八宿的奎、娄、胃、昂、毕、觜、参七宿,其形像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俗称白虎,所以要放在室内。
每当过年,要在碾子上贴“青龙之位”,在磨上贴“白虎之位”。
在农村,有人用磨时,需要告诉主人家一声,因为磨在室内。碾子在路边,几乎是公用的,谁想用要去“占碾子”。把一只笤帚放在碾盘上,别人来的时候,要让占住的人家先用。
六
Part
6
REC
随着时间的流逝,除了农村还有极少数的磨在使用外,绝大多数的碾子和磨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去年年底,笔者曾到盖州市九寨镇三道河村,发现村里存在大量废弃的碾子和磨盘,很显然这些民俗物件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不过因为过于沉重,所以没有离开居住区太远。
其实,这些物件并不是毫无用处,如果将它们收集起来,在一个适当的地方存放,并将原始的结构和用法还原,也可以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
合理利用这些废弃的老物件,对于一个时代记忆的传承和一个民族文化的流传,都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而这件事情,现在急需有人去做……
撰稿段正纯版式小蜜蜂
西海岸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