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田家双
母亲的别名
母亲
阿毑
母亲。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陆珪》:“女笑且骂曰:‘小魅,踣铁未脱,遂敢于阿毑前饶舌耶!’”
阿老母亲。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见孩儿撒旖旎,放娇痴,心闹吵,眼乜嬉,打阿老,痛伤悲。”元《杂剧·神奴儿大闹开封府》:“见孩儿撒旖旎,放娇痴,心闹吵,眼乜嬉,打阿老,痛伤悲。”另,老妻对老夫的昵称。《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刘妪道:‘阿老见得是。’”严敦易:“阿老,老年的妻对夫的一种昵称,犹言老头子。”
阿妈
母亲。吴组缃《山洪》:“今年春上才娶了亲,和他的阿妈,和他的哥哥大官、二官分了锅灶,单独成家立业。”另,称父亲。元关汉卿《邓夫人苦痛哭存孝》第一折:“阿妈,您孩儿存孝两口儿来了也……阿妈,当日未破黄巢时,阿妈的言语:若你破黄巢,天下太平,与你潞州上党郡镇守。阿妈失其前言,今天阿妈着你孩儿镇守邢州。”又,为旧时仆人对女主人的称呼。梨园戏《陈三五娘》第七场:“请阿娘吃药,阿妈说要趁热吃下。”又,丈夫对老年妻子的昵称。《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金员外情知跷蹊了,只得将砒霜实情对阿妈说知。”又,对年老妇女的敬称。《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那和尚见了员外回家,不敢久坐,已无心吃饼了。见丫鬟送出来,知是阿妈美意,也不好虚得。”
阿母
母亲。《孔雀东南飞》:“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晋书·潘岳传》:“岳将诣市,与母别曰:‘负阿母!’”唐元稹《莺莺诗》:“频动横波嗔阿母,等闲教见小儿郎。”宋王遂《堂后梅》:“阿母亲栽白玉堂,分明雪色变青黄。不须徙倚横枝看,留作江南第一香。”元揭傒斯《临川女》:“阿母送我出,阿兄抱我行。”另,乳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济北王阿母自言足热而懑。”司马贞索隐:“是王之奶母也。”又,年老的妇女。唐白居易《玉真张观主下小女冠阿容》:“回眸虽欲语,阿母在傍边。”又,指神话人物西王母。唐刘禹锡《步虚词》:“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成二千岁。”又,指鸨母。唐薛宜僚《别青州妓段东美》:“阿母桃花方似锦,王孙草色正如烟。”
阿奶
母亲。宋魏了翁《贺新郎》:“怪我阿奶今老眼,已是看朱成碧。但犹记、黄裳曾识。多谢殷勤无以报,愿阿奶、长健如今日。”元柳贯《祭孙秬文》:“阿翁与汝阿爹阿奶,以家馔祭于中殇童子阿秬之魂。”清袁枚《祭妹文》:“阿奶问:‘望兄归否?’”另,祖母。清翟灏《通俗编·称谓》:“《说文》尔本作尒,故嬭亦变体为奶。今吴俗称祖母曰阿奶……盖凡妇人尊老者,概有阿奶之称,今亦然也。”又,乳母。清赵翼《陔余丛考·奶婆》:“俗称乳母曰阿奶,亦曰奶婆。”
阿娘
母亲。唐寒山《诗》:“阿爷恶见伊,阿娘嫌不悦。”宋魏了翁《谒金门》:“吐出心肠锦绣,问我阿娘依旧。娘亦祝君如柏寿,相看霜雪后。”《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变文》:“一两日间,儿子便到,跪拜起居:‘自离左右多时,且喜阿娘万福。’”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十二出:“阿爹阿娘,教我传语,些儿酒米,担来与你。”清赵翼《陔余丛考·娘子》:“然呼母为娘,亦始于六朝……隋太子勇语卫王曰:‘阿娘不与我一好妇,亦是可恨。’阿娘谓母独孤后也。”另,方言,小姐。旧时仆人称主人家未出嫁的女儿。梨园戏《陈三五娘》第一场:“李姐,安人准阿娘出门睇灯,只是员外不放心,才叫老姐来与您作伴。”
阿堂
母亲。明李贽《史纲评要·南宋纪·高宗》:“张浚欲力论时事,以母许年高,言之恐被祸。许知之,诵其父举制科策曰:‘臣宁言而死于斧钺,不忍不言而负陛下。’浚意遂决……好阿堂。”
阿者
母亲。元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第一折:“阿者你这般没乱荒张到得那里。”元关汉卿《邓夫人苦痛哭存孝》第一折:“则是着阿者今日向父亲行题,想着他从前出力气……阿者,则俺这李存孝图个甚的!”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阿者的将令,着我等的五将全了呵,来回阿者的言语。”
北堂
代指母亲。古代居室东房的后部。为妇女盥洗之所。指母亲的居室。《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背,北堂也。”唐徐铉《送李秀才归建安》:“捧觞庆北堂,其乐不可言。”宋王禹偁《寄金乡张赞善》:“年少辞荣自古稀,朝衣不着着斑衣。北堂侍膳侵星起,南亩催耕冒雨归。”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孤帏冷簟,难辞白发于北堂;另楚寒巫,更撇红颜于别闼。”明何景明《白将军征南兼寿母》:“玉帐驻南国,金尊开北堂……报主身何壮,犹牵寸草肠。”
北堂萱
借指母亲。宋王楙《野客丛书·萱堂桑梓》:“今人称母为北堂萱,盖祖《毛诗·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其意谓君子为王前驱,过时不反,家人思念之切,安得谖草种于北堂,以忘其忧,盖北堂幽阴之地,可以种萱。初未尝言母也,不知何以遂相承为母事。”清周亮工《题李武曾灌园养母图》:“荷锄忘旦暮,得慰北堂萱。”另,指萱草。《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俗名忘忧草。南朝吴均《酬别江主簿屯骑》:“何用赠分首,自有北堂萱。”唐陈子昂《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忘忧谁见赏,空此北堂中。”
慈纶
皇帝对母亲旨意的敬称。《清史稿·世祖纪二》:“端敬皇后于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
慈亲
指母亲。唐李白《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去割慈亲恋,行忧报国心。”唐孟郊《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唐岑参《送弘文李校书往汉南拜亲》:“慈亲思爱子,几度泣沾裙。”宋张孝祥《丑奴儿》:“谁似君家,八十慈亲发未华。”清魏源《接家书喜舍弟归自江南》:“汝侍慈亲侧,吾侍严亲行。”另,慈爱的父母。《吕氏春秋·慎大》:“汤立为天子,夏民大说,如得慈亲。”元石君宝《鲁大夫秋胡戏妻》:“若不为慈亲年老谁供养,争些个夫妻恩断无敢望。从今后卸下荆钗,改换梳妆,畅道百岁荣华,两人共享。”
慈闱
亦作慈帏、慈帷。母亲的代称。宋无名氏《玉楼春》:“慈闱今日庆生申,歌遏行云香篆缕。”宋洪咨夔《浣溪沙》:“凤味砚供无尽藏,龙飞榜占最高头,慈闱洗眼看封侯。”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花》:“慈闱生日,见说今年年九十。戏彩盈门,大底孩儿七个孙,人间喜事。”宋无名氏《万年欢》:“正是慈闱熙熙,庆诞佳辰。”宋京镗《汉宫春·寿李都大》:“知未艾,百千寿算,慈闱长奉亲欢。”明陆采《明珠记·别母》:“承凤诏须当远出,别慈帏怎敢从容!”清李渔《怜香伴·香咏》:“念茕茕久矣失瞻依,也自小将严父当慈帏。”另,封建时代以皇后母仪天下,故亦以称皇后。宋梁焘《立皇后孟氏制》:“明扬德阀之懿,简在慈闱之公。”
慈膝
犹慈亲。隋炀帝《隋秦孝王诔》:“爰初不豫,冕旒视疾,及至大渐,停銮驻跸,亲临属纩,俯观彻瑟,悲动皇情,痛深慈膝。”
慈萱
母亲。宋丁黼《满江红》:“庆彩衣、龙节侍慈萱,春长绿。双鹤发,齐眉福。”清虞名《指南公·举义》:“长别慈萱,遥诀寒楸,则咱要寻起国恨,捐却家忧。”
嫡母
妾生的子女称父之正妻。《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留庆长子祐与嫡母耿姬居清河邸。”《南齐书·刘灵哲传》:“嫡母崔氏及兄子景焕,泰始中没虏……灵哲倾产私赎嫡母及景焕,累年不能得。”《元典章·礼部三·丧礼》:“妾生子唤父正室曰嫡母。”清沈起凤《谐铎·恶饯》:“蛮衿秃袖,颀而长者,为女之嫡母,短衣窄裤,足巨如箩者,为女之生母。”
凡母
庸常之母。继母,指不爱丈夫前妻之子的继母。汉刘向《列女传·魏芒慈母》:“前妻中子犯魏王令当死。慈母忧戚悲哀,带围减尺,朝夕勤劳,以救其罪。人有谓慈母曰:‘人不爱母至甚也,何为勤劳忧惧如此?’慈母曰:‘如妾亲子,虽不爱妾,犹救其祸而除其害,独于假子而不为,何以异于凡母?其父为其孤也,而使妾为其继母。继母如母,为人母而不能爱其子,可谓慈乎!亲其亲而偏其假,可谓义乎!不慈且无义,何以立于世!彼虽不爱,妾安可以忘义乎!’”
干妈
义母的俗称。《红楼梦》第八十一回:“贾母道:‘他姐儿两个病中的光景和才说的一样。这老东西竟这样坏心,宝玉枉认了他做干妈。倒是这个和尚道人,阿弥陀佛,才是救宝玉性命的,只是没有报答他。’”《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平儿道:‘太该叫他进来,他是姐儿的干妈,也得告诉告诉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把家财各项,暂时寄顿到干妈那里去。”另,奶妈。李国文《月食》:“要是照你们这么做,那不是奶牛要成了人的干妈了吗?”
干娘
义母的俗称。明文林《琅琊漫钞》:“赵氏干娘,高皇义父之妻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我拜老太太做干娘是很好的。”《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平儿笑道:‘不相干,前儿莺儿还认了叶妈做干娘,请吃饭吃酒,两家和厚的好的很呢。’探春听了,方罢了。”另,尊称老年妇女。《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干娘,你且来。我问你,间壁这个雌儿是谁的老小?”《水浒传》第二十五回:“西门庆道:‘干娘,你且说如何是长做夫妻,短做夫妻?’”
国母
帝王的母亲。《魏书·张普惠传》:“何为命之为国母,而不听子服其亲乎?”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徐后事》:“后主性多狂率,不守宗祧,频岁省方,政归国母。”《宋史·西蜀孟氏世家》:“昶与母至襄汉,复遣使赍诏赐茶药,所赐诏不名,仍呼昶母为国母。”《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盖天意以为顺天皇后宜为国母,主蚕桑之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上欲以武惠妃为皇后,或上言:‘武氏乃不戴天之仇,岂可以为国母!人间盛言张说欲取立后之功,更图入相之计。且太子非惠妃所生,惠妃复自有子,若登宸极,太子必危。’”《三国演义》第三回:“让(张让)厉声责进(何进)曰:‘董后何罪,妄以鸩死?国母丧葬,托疾不出!’”
皇妣
对亡母的敬称。《礼记·曲礼下》:“祭……母曰皇妣。”《后汉书·安帝纪》:“皇妣左氏曰孝德皇后。”宋欧阳修《泷冈阡表》:“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宋真宗《元德皇后升袝一首》:“协矣皇妣,德侔柔祗。升袝太室,协同之宜。”另,称远祖的配偶。《国语·周语下》:“我皇妣大姜之姪,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
后妈
继母。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九章:“我一岁时我亲妈就死啦。我跟着后妈--她是个非常狠毒的女人。”
后娘
继母。《雍正剑侠图》第三十七回:“司徒朗这人,六月天气,后娘的脸,说变就变。”老舍《全家福》第二幕第一场:“王仁德:‘那,那,你记得她是你的后娘?’李天祥:‘当然记得!可是我爱我的继母……比亲的还好!’”
家慈
对他人称自己的母亲。清胡寿颐《小螺庵病榻忆语跋》:“女史亡矣!张姥犹时为予述往时携女史钗钿求家慈修饰,家慈恒乐为之劳。”
家母
对他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三国曹植《叙愁赋》序:“家母见二弟愁思,故令予作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陈思王称其父为家父,母为家母。”元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我柳毅只为一点义气,涉险寄书;若杀其夫而夺其妻,岂足为义士?且家母年纪高大,无人侍奉,情愿告回。”元秦简夫《晋陶母剪发待宾》:“待小生请家母与老先生相见。母亲,范老先生来了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这个非但我一个人感激,就是先君、家母,也是感激的了不得的。”另,指外祖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间亦言之。”
老妈
老母。宋徐照《渡钱塘江》:“惊喜愧老妈,梦远鼻吹息。”元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昨日央张二哥说知,老妈叫我今日自去。”《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可怜我黑金刚,也有八十多岁的老妈,我何曾得孝顺他一天。”另,对老年妇人的泛称。元杂剧《郑月莲秋夜云窗梦》:“昨日我见老妈,教我请秀才饮酒,叫月莲相陪。酒筵间用言调泛,必然成事。”《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老妈大喜,讨酒赏赐了,二人自去。”另,女仆。《孽海花》第十五回:“两边老妈丫鬟,轮流伺候。”
老母
年老的母亲。《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宋曾巩《福州上执政书》:“诚以巩年六十,老母年八十有八。老母寓食京师,而巩守闽越。”元耶律楚材《思亲》:“故园屈指八千里,老母行年六十余。”《水浒传》第四二回:“老母平生只爱清幽,吃不得惊吓,因此不敢取来。”另,泛指老妇。《百喻经·老母捉熊喻》:“昔有一老母在树下卧,熊欲来搏,尔时老母绕树走避。”《魏书·张谠传》:“高宗曰:‘南人奇好,能重室家之义,此老母复何所任,乃能如此致费也。’”
老娘
母亲的俗称。《水浒传》第四二回:“李逵道:‘我只有一个老娘在家里。’”《儒林外史》第三回:“明年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另,外祖母的别称。《红楼梦》第六三回:“这里贾蓉见他老娘醒了,忙去请安问好。”《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亏得我母亲彼时手里光景还好,便把咱老娘接到长沙同住。”又,乳母的别称。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我急煎煎去把那稳婆和老娘寻,恨不得曲躬躬将他土块的这砖头来拜。”又,收生婆的俗称。明陶宗仪《辍耕录·妇女曰娘》:“世谓稳婆曰老娘。”又,中老年妇女的自称。《水浒传》第二四回:“有甚么言语在外人处说来,欺负老娘!”《西游记》第五五回:“不要走!吃老娘一叉!”
寄母
非生身之母,义母。也叫寄娘。《资治通鉴·汉纪》十一:“寄母王夫人,即皇太后之女弟也,于上最亲,意自伤,发病而死,不敢置后。”《镜花缘》第四十回:“吕氏道:‘刚才兰音甥女要去见他寄母,明日就便把他带去。’”《镜花缘》第四十三回:“今姐姐海外寻亲,妹子分应在家侍奉寄母,何须相托。”
继娘
父亲的继配。又称后母。《仪礼·丧服》:“继娘如母。”贾公彦疏:“谓己母早卒或被出之后,继续己母。”唐吴兢《贞观政要·孝友》:“司空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恭谨过人。”《元典章·礼部三·丧礼》:“继娘,父再娶母,同亲母,齐衰三年。”清田兰芳《云南楚雄府通判袁公墓志铭》:“公早失恃,事继母刘淑人如已母。”
君母
封建宗法制,庶子称父之正妻为君母。《仪礼·丧服》:“(小功)君母之父母、从母。”郑玄注:“君母,父之适妻也。”另,对母为国君夫人者的称呼。《左传·哀公十六年》:“蒯聩得罪于君父、君母,逋窜于晋。”按,此君母指卫灵公之夫人南子。
令慈
对他人母亲的敬称。清陈确《祭祝开美文》:“闰月初二,实葬令慈,初五役竣,诸作允厘。”
令母
贤德的母亲。汉蔡邕《济北相崔君夫人诔》:“堂堂其胤,惟世之良,于其令母,受兹义方。”《孔雀东南飞》:“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令堂
称对方母亲的敬词。宋王安石《别葛使君》:“客幕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明吾邱瑞《运甓记·剪发延宾》:“方才小价说,你北堂截发供榛脯。世上有此贤德之母,小弟既忝与仁兄倾盖交欢,敢请令堂一见。”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尊大人在日,也曾说起令堂幺?”
母妈
口语,妈妈。
母后
帝王之母。《汉书·诸侯王表序》:“(王莽)因母后之权,假伊周之称,颛作威福庙堂之上,不降阶序而运天下。”晋葛洪《抱朴子·吴失》:“秉维之佐,牧民之吏,非母后之亲,则阿谄之人也。”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四十回:“尊太后为太皇太后,兼祧母后为皇太后,已有明喻颁发。”另,泛称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序》:“汉制,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帝妃曰皇后,其余内官十有四等。魏因汉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
母君
对别人母亲的尊称。宋范仲淹《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今殿中丞致仕,母君随居鄠郊。”
母氏
母亲。《诗·邶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宋苏泂《感旧》:“小箱留得旧裳衣,母氏亲缝衣此儿。”宋田锡《投杼词》:“曾参善事母,母氏贤且慈。”宋仇远《又送程公礼侍父归蜀用方万里韵》:“母氏悬悬兄弟望,顺流及早理归船。”清刘大櫆《程孺人传》:“又数年,定补县学生,将以报母氏之劬劳。”清郝懿行《证俗文》卷四:“舅曰舅氏,母曰母氏,并见《诗经》。所以独母舅称氏者,以母与舅皆他氏故也。其父兄姊妹即不言氏矣。”另,特指皇帝母亲的家族。《后汉书·皇后纪下·虞美人》:“自汉兴,母氏莫不尊宠。”
姆妈
方言,妈妈。
娘母
母亲。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一本第三出:“寺外山前人家,新没了孩儿的娘母有乳者,我将盘缠去与老僧抬举者。”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一本:“龙蟠泥滓,受辛勤,娘母困于斯。”《水浒传》第三九回:“看那女子,已自说得话了,娘母取个手帕,自与他包了头,收拾了钗镮。”
契母
义母。《廿载繁华梦》第十九回:“陈健就认田姐作契母,田姐也认陈健作干儿。”
前母
继室所生的子女对父亲前妻的称呼。《晋书·礼志中》:“前母既终,乃有继母,后子不及前母,故无制服之文。”宋苏轼《李宪仲哀词并叙》:“廌自阳翟见余于南京,泣曰:吾祖母边、母马、前母张与君之丧,皆未葬,贫不敢以饥寒为戚,顾四丧未举,死不瞑目矣。”宋黎廷瑞《道傍儿》:“落日古道傍,依依闻哭声。云是田舍儿,垂髫才九龄。前母久已没,后母无复情。饥寒夙所更,驱役不得停。”
前娘
继室所生的子女对父亲前妻的称呼。明叶盛《水东日记·山歌》:“爷娶晚妻爷心喜,前娘儿女好孤凄。”清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家族》引《串戏梆子腔》:“吾丈夫刘汉卿,前娘所养。叔叔汉相,后娘所生。”
亲母
生母。《淮南子·齐俗训》:“亲母为其子治疙秃,而血流至耳,见者以为其爱之至也;使在于继母,则过者以为嫉也。”《礼记·曾子问》“昔者鲁昭公少丧其母。”唐孔颖达疏:“亲母尚不服,庶母不服可知。”晋阮瑀《驾出北郭门行》:“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亲娘
亲生母。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一杯羹说的好风凉话,要把他亲娘的汉子使滚油熬。”《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我这位婆婆,从见你那日起,以至如今,是怎生般待你,难道还抵不得你一位亲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九回:“我今年五十多岁,没有几年的人了,只要他将来肯当我亲娘一般,送我的终,我的一分家当便传授给他,也不去族中过继什么儿子了。”方言。对祖母的称呼。洪深《香稻米》第一幕:“我这里快调好了,亲娘。”
生母
生身之母。旧时庶子对其亲生母,出继子对其本生母亦称“生母”。元陈孚《太常引·端阳日当母诞不得归》:“彩丝堂上簇兰翘,记生母,在今朝。”《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一个人有生母便许有继母;有嫡母便许有庶母;推而至于养母、慈母,事非常有。”
圣善
用以称颂母德。代指母亲。《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毛传:“圣,睿也。”郑玄笺:“睿作圣,令,善也。母乃有睿知之善德。”《后汉书·邓骘传》:“伏惟和熹皇后圣善之德,为汉文母。”唐元稹《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太夫人族茂姬姜,仁深圣善。”清唐孙华《张母陈太孺人贞节》:“痛念圣善母,平生少欢愉。”另,父母的代称。唐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免怀之岁,天夺圣善。”宋彭乘《续墨客挥犀·丰城老人生子》:“东坡即席戏作八句,其警联云:‘圣善方当而立岁,乃翁已及古稀年。’”
适母
古代称父之正妻,同嫡母。《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裴骃集解引汉服虔曰:“先母,适妻也。青之适母。”《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骆统字公绪……事适母甚谨。”
嗣母
出继的儿子称所继嗣一方的母亲。《海上花列传》第三八回:“这三公子承嗣三房,本生这房虽已娶妻,尚未得子,那两房兼祧嗣母,商议各娶一妻,异居分爨,三公子恐娶来未必皆贤,故此因循不决。”《海上花列传》第三八回:“俚说先到屋里同俚嗣母商量。”
私尊
指母。对父称“至尊”而言。《仪礼·丧服》:“传曰:‘何以期也?’屈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贾公彦疏:“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解父在母屈之意也。”
庶母
父亲的妾。《仪礼·士昏礼》:“庶母及门内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郑玄注:“庶母,父之妾也。”《朱子全书·礼二》:“庶母,自谓父妾生子者。”《恨海》第九回:“棣华与庶母同住,更是处处避嫌。”
太君
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唐制,四品官之妻为郡君,五品为县君。其母邑号,皆加太君。宋代群臣之母封号有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等称。唐韩愈《祭左司李员外太夫人文》:“某官某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某县太君郑氏尊夫人之灵。”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
堂萱
代指母亲。宋范成大《致政承奉卢君挽词》:“眼看庭玉成名后,身及堂萱未老时。”宋赵汝腾《寄徐端友立大寿其母夫人》:“请寿堂萱,大年方壶。”宋郭应祥《鹧鸪天》:“呼宝鼎,伴渠伊。堂萱喜色正融怡。儿前妇后孙曾从,岁岁称觞无尽期。”
晚娘
继母。《儒林外史》第五回:“自古说:‘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这孩子料想不能长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倘使聚了个不贤的,那非但自己终身之累,就是小孩子对付晚娘,也不容易。”
文母
文德之母。多用于对后妃的称颂。《诗·周颂·雍》:“既右烈考,亦右文母。”毛传:“文母,大姒也。”郑玄笺:“文德之母。”《汉书·元后传》:“更命太皇太后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后汉书·邓骘传》:“伏惟和熹皇后圣善之德,为汉文母。”宋苏轼《上清储祥宫碑》:“允哲文母,以公灭私,作宫千柱,人初不知,于皇祖宗,在帝左右。”
先妣
亡母。《荀子·大略》:“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唐韩愈《故江南西道观察使王公墓志铭》:“公先妣,渤海李氏,赠渤海郡太君。”先祖之母。《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郑玄注:“先妣,姜嫄也。是周之先母也。”
先慈
称亡母。清陈梦雷《绝交书》:“先慈恐不孝激烈难堪,遣人呼入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四回:“兄弟襁褓时,先严、慈便相继弃养,亏得祖父抚养成人,以有今日。”
先母
称亡母。明张宁《方洲杂言》:“揭晓先一夕,先母孺人,梦一老叟自门中入中庭,持笔如椽。”清杜浚《送五舅归黄州》:“先母多兄弟,今看一舅存。”另,嫡母。《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裴骃集解引服虔曰:“先母,适妻也。青之适母。”
贤妣
对他人亡母的敬称。三国曹丕《周成汉昭论》:“余以为周成王体上圣之休气,禀贤妣之胎诲。”
仙萱
仙界的萱草。喻指长寿的母亲。明唐顺之《双寿图歌为段翁作》:“仙萱自是百草长,绯葩翠叶呈婀娜。上承老树赖嘉荫,亦如松柏挂女萝。萧然相伴岁月晚,长养齐沾雨露和。吾乡段翁住东郭,夫妻七十鬓未秃。”
显妣
旧时对亡母的美称。汉王粲《为潘文则作思亲诗》:“穆穆显妣,德音徽止。思齐先姑,志侔姜姒。躬此劳瘁,鞠予小子。小子之生,遭世罔宁。”
小娘
旧时对父亲的妾的称呼。宋陈藻《丘叔乔七十生朝》:“大儿别有论文眼,朴实无他是次丁。长女嫁夫能俭约,小娘骂媚见财轻。”明王叔承《巴西估悼同行刘客》:“大妻生大儿,随娘住陇西。小儿随小娘,巴西爷自将。”
萱草
借指母亲。宋释正觉《送僧归豫章省亲》:“一心归去事萱草,千里相求鸣鹡鸰。”宋陆文圭《题金君泽家山飞云图》:“一声寒雁江南书,萱草灵椿解相语。”明刘基《发安溪至青田戎事急不得留有感》:“朝原思脊令,夜船梦萱草。”明何景明《为李秀才寿母》:“梅花似白发,萱草亦朱颜。”植物名。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称忘忧草。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唐万楚《五日观妓》:“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明张时彻《采葛篇》:“愿留枯根株,化作萱草枝。”
萱亲
母亲。宋洪皓《望江南》:“满目烽烟归路远,萱亲不见泪潸潸。”宋谢枋得《思亲五首》:“九十萱亲天下稀,十年甘旨误庭闱。”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二折:“你孩儿则要侍奉萱亲,修真养性。”明沈采《千金记·省女》:“感得萱亲言善,奈终身贫苦,衣食全悭。”
萱室
指母亲。宋黄公度《挽朱师禹母》:“萱室言犹在,兰陔事已非。”元高明《蔡伯喈琵琶记》第四出:“萱室蝽庭衰老矣,指望你换了门闾。”元高明《琵琶记·丞相教女》:“堪哀,萱室先摧。叹妇仪姆教未曾谙解。蒙爹严训,从今怎敢不改!”明陈汝元《金莲记·捷报》:“你公公还家有日,莫愁萱室之长孤;孩儿旅邸无人,须戒兰桡而遄往。”
萱堂
借指母亲。《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陆德明释文:“谖,本又作萱。”谓北堂树萱,可以令人忘忧。古制,北堂为主妇之居室。后因以“萱堂”指母亲的居室,并借以指母亲。宋蔡襄《喜弟及第》:“连登桂籍青袍客,共拜萱堂白首亲。”宋陈克《南歌子》:“华簪霭霭待萱堂,羡子怀中双橘、半青黄。”宋叶梦得《再任后遣模归按视石林》:“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宋李昴英《念奴娇》:“祝萱堂寿,拍拍欢声溢。”元耶律楚材《祝忘忧居士寿》:“玉佩丁东照兰省,斑衣摇曳悦萱堂。”清李渔《奈何天·误相》:“怎当他,前有萱堂,后有红娘;便道是,做张生全要风流。”
萱闱
亦作“萱帏”。犹萱堂。指母亲。宋许应龙《赠林粹》:“萱闱朱颜映苍鬓,诜诜兰玉如鸾翔。”明刘三吾《野庄赋》:“上奉萱闱兮下以友于。”清陈维崧《沁园春》:“衣着斑斓,躬为痀偻,负得萱闱出北堂。”清黄景仁《念奴娇》:“待有五湖三亩宅,多恐萱帏迟暮。”
养母
被抚养人的非生身之母。宋周密《齐东野语·杨太后》:“慈明杨太后养母张夫人,善声伎。”另,奉养母亲。唐姚合《送无可上人游边》:“出家还养母,持律复能诗。”《梁书·冯道根传》:“少失父,家贫,佣赁以养母。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遽还以进母。”
幺娘
亦作“幺娘”。犹小娘。《剪灯余话》:“筋骸疲惫龙钟久,里舍幺娘嗤老丑。”
义母
非本生之母而拜认为母者。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李昌符之败,因令求访周氏。既至,以义母事之。”另,深明大义之母。战国齐宣王时有人争斗而死,有异母兄弟二人被讯问。兄弟二人争相承认。王使相问其母。母曰:“杀其少者。”相问其故。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长者,前妻之子也。”相入言于王。王美其义,皆赦不杀,而尊其母号曰“义母”。
贞母
旧时用于敬称守节的母亲。《南史·列传》卷七十四:“皓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陈武帝受禅,皓还乡里,供养贞母。”明宋濂《故茶陵贞母陈夫人谭氏墓志铭》:“其操若金石而弗渝,其训类冰蘖而加饬,勖厥令子,为时名臣,有若贞母陈夫人者,其亦卓乎不可及已。”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公少孤,十岁丧父,奉贞母陆孺人教,日下帷读书,厥有成立。”清顾炎武《答再从兄书》:“孰使我六十年垂白之贞母,流离奔迸,几不保其余生者乎?”
中堂
指母亲。唐李贺《题归梦》:“怡怡中堂笑,小弟裁涧绿。”叶葱奇注:“中堂笑指在母前欢笑。”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折:“此一柱香,愿中堂老母,身安无事!”另,宰相。唐于中书省设政事堂,以宰相领其事,后因称宰相为中堂。明清大学士亦沿用此称。《儒林外史》第八回:“中堂在朝二十余年,薨逝之后,赐了祭葬,谥为文恪。”又,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老残游记》第三回:“只有中间挂着一幅中堂,只画了一个人。”又,正中的厅堂。《仪礼·聘礼》:“公侧袭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间。”郑玄注:“中堂,南北之中也。”又,指厅堂之中。汉张衡《西京赋》:“促中堂之狭坐,羽觞行而无算。”薛综注:“中堂,中央也。”又,庭院。明何景明《寄孙世其》:“系马中堂树,听莺上苑花。”
尊慈
对自己母亲的敬称。南朝沈约《为柳世隆让封公表》:“及顾温凊之馆,惧结尊慈之怀。”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正旦唱:‘敢是那一个泼无知恼犯俺尊慈?’夫人云:‘孩儿,你哥哥将你许了人家也。’”明汤显祖《三十七》:“我辰建辛酉,肃皇岁庚戌。初生手有文,清羸故多疾。自脱尊慈腹,展转太母膝。”另,亦用以敬称他人母亲。元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寓都下小婿王文举,拜上岳母座前:自到阙下,一举状元及第,待授宫之后,文举同小姐一时回家。万望尊慈垂照。”
尊夫人
古时对他人母亲的敬称。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年几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唐韩愈《祭左司李员外太夫人文》:“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某县太君郑氏尊夫人之灵。”《旧唐书·郑善果传》:“建德将王琮获善果,诮之曰:‘公隋室大臣也,自尊夫人亡后而清称益衰。’”宋李流谦《挽王夫》:“前朝大老尊夫人,鬼蜮不量作儿玩。”另,敬称他人之妻。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尊夫人》:“按尊夫人之称,今人以称其妻,不知古人以称其母也。”
尊堂
对他人母亲的敬称。晋陆云《答车茂安书》:“尊堂忧灼,贤姊涕泣,上下愁劳,举家惨戚。”宋叶适《和王宗卿白兔诗》:“龟年鹤岁犹嫌少,献与尊堂别纪春。”宋释道颜《颂古》:“识得家亲恩爱断,更无一物献尊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媪惊曰:‘是吾甥也!尊堂,我妹子。’”《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都在我老汉身上,替你扶持便了。”
尊萱
对自己母亲的敬称。《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幽冥游遍不见娘,思想尊萱哭断肠,泪两行。”敬称他人之母。
附:婆婆、岳母产品特征
1
阿姑
丈夫的母亲,即婆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妇人之性,率宠子媚而虐儿妇……然则女之行留,皆得罪于其家者,母实为之。至有谚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宋郭应祥《鹧鸪天》:“阿姑同健夫偕老,会有重重锦诰封。”清郝懿行《证俗文·舅姑》:“舅姑亦曰翁姑。案:舅曰阿翁,《唐书》代宗曰:‘不痴不聋,不作阿翁姑’;曰阿姑,《颜氏家训》‘络索阿姑餐’。”
阿家
丈夫的母亲,即婆婆。《宋书·范晔传》:“晔妻先下抚其子,回骂晔曰:‘君不为百岁阿家,不感天子恩遇,身死固不足塞罪,奈何枉杀子孙。’”唐赵璘《因话录·商下》:“王掷箸怒曰:‘我不幸有此女,大奇事。汝为人妇,岂有阿家体候不安,不检校汤药,而与父作生日,吾有此女,何用作生日为?’”《敦煌变文集·孝子传》:“新妇闻之方割股,阿家吃了得疾平。”徐震堮校:“家同姑。”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九:“唐宋妇人,每称其姑曰阿家,以曹大家例之,似阿家亦应读姑。”另,古代公主、郡主、县主的称呼。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公、郡、县主,宫禁呼为宅家子。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犹陛下之义。至公主已下,则加‘子’字,亦犹帝子也。又为阿宅家子。阿,助词也;急语乃以宅家子为茶子,既而亦云阿茶子,或削其子,遂曰阿家。以宅家子为茶子,既而亦云阿茶子,削其子字,遂曰阿茶。”
阿婆
称丈夫的母亲。《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其妻不知夫在已不?来孝养勤心,出亦当奴,入亦当婢,冬中忍寒,夏中忍热,桑蚕织络,以事阿婆,昼夜勤心,无时暂舍。”元乃贤《新乡媪》:“数来三日当大年,阿婆坟上无纸钱。”另,祖母。对老年妇人的敬称。《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折杨柳枝歌二》:“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南史·齐纪下·郁林王》:“帝谓豫章王妃庾氏(帝之叔祖母)曰:‘阿婆,佛法言有福生帝王家。’”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咸亨以后,人皆云:‘莫浪语,阿婆嗔,三叔闻时笑杀人。’后果则天即位,至孝和嗣之。阿婆者,则天也;三叔者,孝和为第三也。”元揭傒斯《梦两雏》:“雨声断道风惊屋,阿婆独抱诸孙哭。”清赵翼《相逢》:“老去佳人思昔面,怕听人唤阿婆声。”又,丈夫对老年妻子的昵称。《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日晚且须归去,阿婆屋里干嗔。”《水浒传》第四五回:“(妇人)却教潘公对杨雄说道:‘我的阿婆临死时,孩儿许下血盆经忏愿心在这报恩寺中,我明日和孩儿去那里证盟酬了便回。’”明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阿公有得吃。阿婆,这是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成。”自称的谦词。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薛监,晚年厄于宦途,尝策羸赴朝,值新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逢行李萧条,前导曰:‘回避新郎君!’逢冁然,即遣一介语之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
慈姑
妻子对丈夫母亲的称呼。晋潘岳《哀永逝文》:“嫂侄兮慞惶,慈姑兮垂矜。”李善注引《尔雅》:“妇称夫之母曰姑。”《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却说安太太那边自从张金凤进门之后,在安太太是本不曾生得这等一个爱女,在张姑娘是难得遇着这等一位慈姑。”
继姑
丈夫之继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十四:“广汉冯季宰妻者,李氏之女,名珥字进,早寡无嗣,奉养继姑,守心纯固,以义自防。”清梁章巨《称谓录·夫之继母》:“《汉李翊夫人碑》:‘继姑入室,勤养拳拳。’”
婆母
丈夫的母亲。《小五义》第五十六回:“告白四方亲友得知:小妇人张门李氏,因婆母身死,无钱制买衣衾棺椁,尸骸暴露。”《小八义》第二十二回:“贾氏快把上宅进,手拉太太不放松,婆母长长婆母短,俺家犯了大事情。”《小八义》第二十四回:“贾氏说:‘哥哥你到上宅,见我婆母,银子是有的。’”《卷席筒·毒计》:“婆母,都是儿妻与婆母敬酒,哪有婆母来敬儿妻之理,儿妻不敢。”《雍正剑侠图》第四十三回:“海川安慰她说:‘这位大嫂子,你的丈夫和婆母都不在家,你怎么能引这种人到家里来。’”
泰水
岳母。《幼学琼林·卷二·外戚》:“泰水泰山,岳母岳父两号。”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俗人以泰山有丈人观,遂谓妻母为泰水。”《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先给泰山磕了三个头……起来又给泰水磕头。”清梁章巨《称谓录·妻之母》:“《合璧事类》:俗呼妻母为泰水。此何义耶?案此即因妻父之为泰山而推之,知此称宋时已然耳。”
外姑
岳母。《尔雅·释亲》:“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释名·释亲属》:“妻之父曰外舅,母曰外姑。言妻从外来,谓至己家为归,故反以此义称之。”唐李商隐《为外姑陇西郡君祭张氏女》。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婿谓妇之父曰外舅,妇之母曰外姑。”清梁章巨《称谓录·妻之父》:“案汪氏尧峰曰:‘男子谓妻父曰外舅,母曰外姑……彼以我母为姑,我亦从而姑之,惧其同于父党也,故别曰外姑。’”
外母
岳母。《警世通言》卷二十:“店中床上拖起周三,缚了,解来府中……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押赴市曹处斩。”《剪灯余话·琼奴传》:“适因入驿,见妈妈状貌,酷与苕外母相类,故不觉感怆,非有他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虽是他外母代他连恳求带蒙混的求出信来,他却不争气,误尽了事!”[
威姑
丈夫的母亲,即婆婆。《说文·女部》“威”字下引《汉律》:“妇告威姑。”《广雅·释亲》:“姑谓之威。”王念孙疏证:“威姑,即《尔雅》所谓君姑也。君与威,古声相近。”
先姑
称丈夫的亡母。《国语·鲁语下》:“吾闻之先姑曰:‘君子能劳,后世有继。’”韦昭注:“夫之母曰姑,殁曰先姑。”《后汉书·桓帝纪》:“远览‘复子明辟’之义,近慕先姑归授之法。”
《南史·列传》卷七十三:“孙越州先姑之姊子,与汝父亲则从母兄弟,交则义重古人,逃窜脱不免,汝宜收之。”
严姑
指婆婆,丈夫的母亲。唐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令下三军整,风高四海趋。千家得慈母,六郡事严姑。”
丈母
岳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王利器集解引钱大昕《恒言录》:“是凡丈人行之妇,并称丈母也。”《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二年》:“滉曰:‘滉力可及,弟宜早入朝。丈母垂白,不可使更帅诸妇女往填宫也。”胡三省注:“诸父执谓之丈人行。韩滉与刘玄佐结为兄弟,则礼其父为丈人行,故呼其母谓之丈母也。”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柳子厚有祭杨詹事丈人、独孤氏丈母,则知唐已如此。”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尔雅》:妻之父为外舅,母为外姑。今无此称,皆曰丈人、丈母。”《赵匡义智娶符金锭》第三折:“赵匡义,你且回家去罢。你丈人丈母,着你择吉日良辰来娶小姐哩。”
丈母娘
岳母。《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公子一面跪下,他一面拉住公子的手说道:‘快快儿的升,早些儿换红顶儿。不但你们老爷、太太越发喜欢了,连我这干丈母娘可也就更乐了。’”
《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这安公子才作了一天的女婿,又遇见这等一个不善词令的丈母娘,脸上有些下不来。”《小五义》第四十回:“没过门的女婿打丈母娘,就打这留下的。”
tianjia田家双:辽宁营口人。著有《撷英拾韵全调词》填遍词谱,凡多个词牌子,多首词。
新浪博客网址: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安全白癫风怎么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