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地区的朝鲜族
金永日
营口地区朝鲜族的由来
营口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朝鲜族是营口地区众多少数民族之一。营口地区的朝鲜族先辈来自朝鲜半岛。年秋,平安南道的金义范、金京浩两人招募了11户朝鲜农民,在西唐(今大石桥市水源镇水源村)租借万平方米荒地,开始了垦荒种稻的尝试。他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辛勤耕作,终于结出了果实。使这块长满芦苇的盐碱地上出现了黄灿灿的稻浪,尽管产量不高,却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和继续种植水稻的信心,也首开了营口地区生产水稻的先河。年初春,朝鲜平安北道人金元禹只身来到盖家卜(今大石桥市水源镇盖家村),租借了万平方米土地,从朝鲜家乡招徕15户农民办起小农场。未料第三年,辽河水泛滥淹没田地,颗粒无收,金元禹亏本回到朝鲜,但其中5户朝鲜农民仍留在盖家卜继续耕种水田。年初春,金仁洙、李元益等23户农民从朝鲜平安北道和兴京(今新宾满族自治县)等地辗转来到獐子沟、赏军台(今大石桥市水源镇境内)等地定居种稻。在营口地区成功种植水稻的消息传遍四方,巨大的诱惑力吸引了朝鲜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纷纷来到今大石桥水源、沟沿、石佛一带农村。他们之中的金五旭、尹贵明等人还创办了自己的农场。20世纪初,一些朝鲜商贾带着牛皮、高丽参等商品来营口交易汉药、绸缎等商品。大石桥市水源镇新光村金元淳的祖父金文灿,就是从年开始来营经商的朝鲜人之一。经过十多年的积累,金文灿于年会同4名朝鲜商贾,在牛家屯(今营口市站前区劳动街)合资元开办了一家“汉药店”。这是朝鲜族在营口市内定居的开端。
营口地区朝鲜族的基本状况解放前,营口地区的朝鲜族主要居住在辽河下游的20多个自然村和今盖州市西海附近的几个村,有多户,多人。营口市内有余户,近0人。解放后,农村朝鲜族人逐步集中到今盖州市西海办事处双泉眼村、大石桥市水源镇新光村、新建村及老边区边城镇双河村,有户,4人。近年来,朝鲜族人随着迁居城市和出国劳务等,实居农村者减少到三分之一。目前,营口地区现有朝鲜族人,实际居住约1.5万人,大多居住农村。朝鲜族姓氏有个,营口朝鲜族有个姓氏。其中金姓最多,其后依次是朴姓、李姓、崔姓、郑姓,这五大姓氏占营口朝鲜族姓氏的56%。
营口地区朝鲜族的文化与教育
营口地区朝鲜族使用的文字同朝鲜半岛使用的文字相同,都是李氏于年创始而沿续下来的彦字。在语言方面,属阿尔泰语系。虽然来自朝鲜各道,各操方言,但大同小异,互相都能听得懂,不碍交流。20世纪90年代之前,有些名词习惯引用外来语,后有被汉语取代趋势。20世纪90年代之后,从韩国回中国的朝鲜族群众很多操首尔语调并夹杂着很多英语单词,不便沟通。朝鲜族素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每次搬迁首先考虑子女教育。建国前,辽河下游的西塘、赏军台等朝鲜族聚居地及市内共开办了8所朝鲜族学校。解放初,双泉眼等4个村每村均建立了小学,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文革期间实行了9年一贯制。年,西市区新华小学开设了朝鲜族班,后移交给站前区光明小学和益民小学。年营口朝鲜族高中成立,年营口市朝鲜族小学成立,年,营口把农村的4所小学全部合并到市朝鲜族小学。年,鲅鱼圈区朝鲜族学校成立。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下,市朝鲜族高中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年有2名考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朝鲜族群众能歌善舞,农闲时经常进行文艺汇演。20世纪60年代初,朝鲜族各村都有自己的业余文艺队,自编自演,在各村巡回演出,受到广大朝鲜族群众的欢迎。盖州市双泉眼村的文艺活动比较活跃,经常到市、县和当地驻军部队慰问演出,深受广大官兵和老百姓的欢迎。,年市朝鲜族文化馆成立后,群众文化活动更为活跃。年营口市朝鲜族星光少儿艺术团成立,为挖掘和培养民族传统文艺人才奠定了基础。年以来,朝鲜族演员先后6次赴韩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年11月,营口渤海潮合唱团赴韩国参加江原道第19届艺术节演出活动,朝鲜族歌曲《阿里郎与新千年阿里郎》获得金奖。年,市朝鲜族文化馆被确定为全省朝鲜族文化艺术馆的牵头馆。营口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朝鲜族文化艺术馆馆长李锦宝创作的《营口市朝鲜族民间传统音乐—阿里郎》,成功申报为营口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营口地区朝鲜族的风俗民情
朝鲜族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风俗习惯。服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自古以来朝鲜族喜着白衣,故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为斜襟、无纽扣,以长带打蝴蝶结,外加坎肩,一般套在上衣的外面。妇女常穿短衣、长裙,是朝鲜族服饰中最具传统的服装。传统儿童服装主要是七彩衣,是用七色绸缎给儿童做的衣服,好像彩虹在身。朝鲜族非常注重饮食礼节,与长辈一起喝酒时,要把头转到侧边,不可面对着长辈举杯饮酒,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朝鲜族饮食比较清淡,主食以米饭为主,辅以面食。副食为粥、泡菜和咸菜、汤等。狗肉是朝鲜族喜吃的肉食之一,喜欢熬汤吃。但婚丧嫁娶和佳节不杀狗,不食狗肉。朝鲜族的住宅基本保持了单间、双间和三间的传统格局,一般为双坡两山墙,少数为四面坡,屋顶为“船”型和“宇、殿、阁”型。朝鲜族的婚丧风俗深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影响,渗透着繁杂的封建礼仪。传统朝鲜族婚礼有“相亲”、“订婚”、“婚日”、“纳币”和“结婚”等礼仪。朝鲜族传统实行土葬,现全部实行火化,并大多把骨灰撒入江河。朝鲜族的民间节日很多,其中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中秋节)是朝鲜民族五大民间重要节日。流传至今并在营口地区朝鲜族中盛行的节日有元日、上元、端午、秋夕、重阳和冬至。
赞赏